3歲孩子一批評就哭,不懂孩子情緒,說再多也白搭

最近朋友小萌和我抱怨:“她家寶寶最近越來越愛哭了,都三歲的娃了,一點都說不得,吃飯的時候快從椅子上掉下來了,稍微大點聲叫她坐好,馬上就坐地上大哭。伸手去抱她,又說我打了她,哭的更慘了。“

“平時做錯事情更不讓說,一說就哭著說別說我,你別說我。我告訴她做錯事情就要接受批評,她就說我不讓你批評我,我說爸爸、媽媽、老師做錯事情也要接受批評。人家不聽,就是不讓批評。我一般都很有耐心的給她講,但是講不通還讓我生了一肚子氣。孩子現在才這麼點大就說不得了,長大了可怎麼辦吶。”

3歲孩子一批評就哭,不懂孩子情緒,說再多也白搭

3歲孩子的情緒解析

在3歲左右,人類擁有的基本情緒,寶寶都有了。根據美國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的分析,足足有11種基本情緒,包括對某個物體、活動和人表現出感興趣,高興、驚訝、悲哀、憤怒、厭惡、輕視、害怕、羞恥、害羞、內疚。

好事情:他生氣的時候他會告訴你

隨著語言爆發期的到來,語言能力的發展給3歲孩子表達情緒,理解情緒的能力帶來驚人的進步。

如果爸爸媽媽衝孩子喊叫,3歲的孩子可能也會大喊大叫:“我非常生你的氣,我要走了,再見!

傷心的孩子可能會依偎在媽媽身邊,說:“媽媽,我很難過。

這種變化不僅讓爸爸媽媽更好地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也使寶寶自己調節情緒的方法開始多了起來,尤其是他學會了談論情緒、感受的詞彙,例如“

高興、愛、害怕、討厭、吃驚”等。

壞事情:他發脾氣的次數越來越多

發脾氣幾乎是“可怕的3歲”到來的標籤,尤其他總是說“不”時——無論你向他提出什麼建議,他都用“不”來回答。

從情緒調節的角度來說,這個階段正好是你教孩子如何面對怒氣的好時機

  • 第一:生氣、沮喪是正常的,每個人都會,孩子有,爸爸媽媽也有;
  • 第二:如果孩子生氣,可以做什麼,不能做什麼,比如可以哭一會兒,或者大聲說“我不開心”,但不能咬人、打人;
  • 第三:生氣是暫時,過一會兒,孩子還是很開心。

情緒特點:自我意識情緒的出現

大約在18個月左右,孩子開始有“自我的感受”了,也就是自我意識,隨之而來的便是

羞怯、窘迫、內疚、嫉妒和自豪等這類複雜的情緒。

這些都說明孩子已經有了“羞怯”這樣的自我意識情緒。

當這一類情緒出現時,就是提示爸爸媽媽,你真的需要顧及、維護寶寶的自尊。

不要強迫寶寶當眾表演,也不要當眾談論他的缺點,哪怕是他拉的便便有多麼臭這樣看起來的小事,因為能讓你感到“丟面子”的事,孩子也會感同身受。

兒童繪本《我好難過》中描寫了一隻可愛的小天竺鼠對難過心情的表述:“難過是一種灰灰的、累累的感覺。”小天竺鼠通過找人傾訴、和別人在一起聊天等,懂得了每個人都有難過的時候,難過沒有什麼可怕。重要的是要學會化解情緒,做點有趣的事,使心情輕盈一些。接著,他去盪鞦韆、畫圖畫、和朋友一起吹泡泡……漸漸地恢復了好心情。


3歲孩子一批評就哭,不懂孩子情緒,說再多也白搭

3歲孩子大腦的秘密

一般人認為,小孩子是沒有思維能力的。其實,小孩子很早就具備思維能力,在掌握語言之前,已經能夠進行初級的概括,三歲以前處在思維發生和最初發展的時期。

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Jean Piaget 1896-1980)是近代最有名的兒童心理學家,他的認知發展理論成為了這個學科的典範。

他有一個著名實驗,叫做“顏色與形狀的遊戲”,是專門給三歲孩子進行的,以測試三歲兒童大腦發展的認知階段。(家長可以在家給孩子試試看)

測試很簡單:

孩子面前放置了兩個盒子,上面立著卡片:

左邊盒子上是藍色的花,右邊盒子上是紅色的卡車。

測試者手裡還有很多其他的卡片。

當測試者說:這是一個顏色分類的遊戲,三歲寶寶一下子就明白了。

藍色的卡片要放在左邊“藍色的花”的下面,

紅色的卡片要放在右邊“紅色的卡車”下面。

3歲孩子一批評就哭,不懂孩子情緒,說再多也白搭

當孩子拿到了“藍色的卡車”卡片時,他很自信地放在了左邊“藍色”的盒子裡。

3歲孩子一批評就哭,不懂孩子情緒,說再多也白搭

之後的“顏色遊戲”都毫無問題,三歲寶寶對顏色的認知已經成型,胸有成竹。

3歲孩子一批評就哭,不懂孩子情緒,說再多也白搭

“顏色分類”遊戲玩了一會兒,這時切換到“形狀分類”遊戲。

提問時,孩子能夠很清楚的回答出:左邊卡片的形狀是“花”,右邊卡片的形狀是“卡車”。

三歲寶寶對形狀的認知也沒有問題。

3歲孩子一批評就哭,不懂孩子情緒,說再多也白搭

測試者說:

現在我們玩“形狀遊戲”,要把“花”的卡片都放到左邊“花”的形狀下面;

把“卡車”的卡片都放到右邊“卡車”的形狀下面。

此時發生了什麼呢?三歲寶寶竟然無法切換規則!!

即便孩子能夠回答出:卡片上的形狀是“卡車”,他還是會放到“藍色的花”下面,他只能夠機械地、遵照一開始的規則進行遊戲!

3歲孩子一批評就哭,不懂孩子情緒,說再多也白搭

最奇特的是,孩子其實對規則瞭解得很清楚。

如果問孩子,現在是什麼遊戲?他會回答“形狀遊戲”;

問他,這個卡片是什麼形狀,他說“是花”。

但是行動上他卻無法執行,他仍然會按照“顏色遊戲”的規則,把紅色“花”的卡片放到右邊紅色“卡車”的盒子裡。

3歲孩子一批評就哭,不懂孩子情緒,說再多也白搭

這個實驗非常有意思,心理學家們測試了許許多多三歲兒童,他們發現:

三歲寶寶沒有辦法切換規則、或者同時用兩套思維去思考。

如果一開始是“形狀遊戲”,那麼三歲寶寶會固執地遵照“形狀遊戲”的規則進行下去,即便他知道遊戲已經換成了“顏色遊戲”。

在心理學上,皮亞傑將這個認知發展階段稱做“知道與行為的分離”。

而且更加奇妙的是,如果同一個孩子,四歲再來做這個實驗,他就能夠很自如地切換、並適應新規則了。

認知思維能力發育階段性是顯而易見的。

那麼孩子禁不住一點批評是為什麼?

1、孩子的情感敏感期到來

3歲左右的孩子進入了情感的"敏感期",無論在思想上、行為上、獨立意識上、動手能力上都有一個質的飛躍。在這個時候的孩子發現語言是有力量的,所以如果生氣或者跟他們說這樣說不好,反倒起強化作用,成人反應越強烈,孩子就越喜歡哭。

幼兒園的一個小朋友在園長懷裡摔倒了,但是誰抱他都不肯起來,他會一直哭著,到樓上找到平時經常帶他的老師,再把老師帶到他剛才摔倒的地方,重新摔倒一次,讓這位老師把他抱起來。這時,他的哭聲才會停住。對此你能理解嗎?其實,孩子在這個時候所表現出的,正是強烈的使用自我的意識。

2、孩子情緒處理承受能力差

3歲孩子的年齡尚小,心裡的承受能力幾乎都是非常脆弱的,遇到挫折還不具備困難情緒處理的能力,不知道如何處理自己的感受,沒有能力調節自己的情緒,父母應設身處地將心比心地感受孩子的感受。

David J. Wallin《心理治療中的依戀》中說:“當孩子感到父母能感受到他的感受,他即刻會發現自己作為情緒而存在的事實,這才能為他的情緒調節和衝動控制能力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3、孩子不能理解為什麼挨批

很多孩子之所以受不了批評,是因為覺得“被批評”是個大事,好像天塌下來了,會禁不住誇大延伸為:“媽媽不愛我了”、“老師不喜歡我了”等,這樣一想,自然就會承受不了,流淚、痛苦是難免的。

可可做錯事情奶奶經常都是說,“別哭了,別哭了,哭什麼啊”“你再哭我就不帶你出去玩了”任她說了一大堆,可可根本不知道她為什麼說她,只知道哭得更大聲來回應。批評的目的是為了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問題,理解和接受正確的建議,並在行動中改正。

4、父母情緒化地批評態度

“你怎麼這麼不小心”"你怎麼搞的你”“你怎麼這麼笨啊”很多父母批評孩子都把情緒放在事情之前,作為對一次過失的分析和評價應該是非常理性的。在這個過程中,發點脾氣難免,發點牢騷也能接受,發洩就有失分寸了。

3歲孩子一批評就哭,不懂孩子情緒,說再多也白搭

家長如何幫助孩子面對正確的批評?

1、不要過分溺愛,把孩子當小大人

現在很多家長特別是老人,對孩子都特別寵愛,樣樣事情都要依從他,久而久之,幼兒就形成強烈的“以自我為中心”的心態和任性的性格。在這種環境中成長的孩子,受不得一點的委屈和挫折,稍不順心就會哭鬧不停。所以,家長一定要把孩子從“小皇帝”的寶座上拉下來,讓孩子學會和家人平等相處。

2、不要過分誇獎,教孩子懂得分寸

作為父母,不能在孩子做了一點點事情時就使用“你真棒,你是最厲害的,你是最聰明的”等話語,這樣容易“培養”孩子的驕傲心理,覺得自己真的很了不起,聽慣了表揚之後,就更難接受批評了。

這樣很容易造成孩子對往後的事情判斷失誤,不知道對與錯,所以孩子做錯了事情,大人就應該讓他知道錯了,知道正確的做法是什麼,充分了解到自己的行為,明白做錯了事情需要怎麼處理。

3、不要推卸責任,讓孩子勇於認錯

很多家長在孩子摔倒時故意打地板,並告訴孩子:“都是地面不平,害寶寶摔倒,媽媽打它!”這種類似舉動將孩子摔倒的責任推給了無辜的地板,長此以往,孩子碰到挫折時就習慣了不去面對或推卸責任。

孩子做錯事被發現後,因為害怕或為了逃避處罰,會有意識地為自己開脫責任,這種現象表明孩子還沒勇氣承認全部錯誤,這時就需要給予鼓勵和誘導,而不是責罰和打罵,讓孩子覺得承擔錯誤也是一種可嘉的行為。

4、不要輕易滿足,擴大孩子交際圈

對於這些任性的孩子,家長的態度最重要。當孩子在受挫後哭鬧時,家長要保持平靜的心態,聽到哭聲切不可心煩、焦躁、不知所措,不要被孩子的眼淚攻勢所擊敗,要讓孩子懂得靠哭是不能最終解決問題。

帶孩子擴大自己的交際圈,孩子的視野開闊了,與別人交流多了,他自己就會發現,人外有人,山外有山,不再滿足於自己的小天地,孩子就不容易自滿了。

3歲孩子一批評就哭,不懂孩子情緒,說再多也白搭

結語:

批評作為一種教育手段,目的就是讓孩子能夠知道錯誤的原因,以後能夠避免或改正。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要重視心理教育,教導孩子犯錯時如何處理自己的情緒,勇於承擔錯誤,為孩子營造一個健康的情緒環境。讓孩子們成長的同時增加心理抗壓能力,不能過分誇也不能過分批評,這樣才不會“一罵就哭,一誇就笑”,才能真的成為堅強的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