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海軍|承擔多樣化使命的“蒙特福特角”級商業化設計與特點

“蒙特福特角”級的設計以BP公司的“阿拉斯加”級油輪為基礎,後者是國家鋼鐵與造船公司早已研製出的一種船型。2000年9月,BP公司授予了國家鋼鐵與造船公司一項價值6.3億美元的合同,建造3艘技術先進的雙殼油輪,用於將在阿拉斯加瓦爾迪茲生產的原油運至BP公司設在美國太平洋沿岸的煉油廠。一年後,BP公司行使了第4艘油輪的交易選擇權。這種雙殼油輪長941英尺(287米),寬164英尺(50米),載重噸位為185 000噸。達到61.5英尺(18.7米)的設計吃水時,載油量約為130萬桶原油。首船“阿拉斯加·開拓者”號於2004年8月交付;2號船“阿拉斯加·探險者”號於2005年3月交付;3號船“阿拉斯加·領航者”號於2005年11月交付;第4艘同時也是最後1艘——“阿拉斯加·傳奇”號於2006年8月交付。


圖說海軍|承擔多樣化使命的“蒙特福特角”級商業化設計與特點

▲ 機動登陸平臺艦的基本設計源於通用動力國家鋼鐵與造船公司為BP公司設計的“阿拉斯加”級油輪。圖為第4艘同時也是最後1艘該級油輪——“阿拉斯加·傳奇”號,攝於2006年海試期間。


“阿拉斯加”級油輪的設計特別注重環保性和冗餘性。之所以如此,是由於1989年3月24日發生的一場災難。當時,單殼油輪“埃克森·瓦爾迪茲”號在威廉王子灣觸礁,洩漏了75萬桶原油。除採用雙殼船體外,“阿拉斯加”級擁有2套柴-電動力系統,分別安裝在獨立的機艙內,還配有雙槳雙舵。選擇柴電動力的原因在於其排放低、可靠性高。傳動軸使用海水而不是潤滑油進行冷卻,液貨管系安裝在液貨艙內而不是鋪設在甲板上,從而降低意外漏油的風險。船載導航與控制系統採用了現有最尖端的技術。


“BP公司的‘阿拉斯加’級油輪與MLP-1號艦的設計非常相近”,斯蒂文斯上校稱。“當我們看到機動登陸平臺艦的設計時,發現有65%的設計與BP公司的油輪相同。為適應必要的結構改造,安裝機動登陸平臺艦的核心能力裝置,我們對船體中部進行了重新設計。”


圖說海軍|承擔多樣化使命的“蒙特福特角”級商業化設計與特點

▲ 圖為“蒙特福特角”號(MLP-1)鳥瞰圖,攝於2013年1月。機動登陸平臺艦船身比“阿拉斯加”級油輪短,但寬度相同,同為50米。這使其比同等長度的艦船要寬許多,成為一種極其穩定的平臺,非常適於開展海上基地作業。


機動登陸平臺艦船身比“阿拉斯加”級油輪短,長785英尺(239米),寬度保持不變,仍為164英尺(50米)。寬度比同等長度的艦船超出1/3還要多,使其成為一個極度穩定的平臺,非常適於開展海上基地作業。機動登陸平臺艦是按照商用鋼體船的標準而不是軍艦標準建造的,抗衝擊能力差。


不安裝核心能力裝置時,機動登陸平臺艦排水量為78 000噸。安裝核心能力裝置後,總排水量將增加約2 000噸(AFSB型排水量約為90 000噸)。雙槳推進,依靠一套商用柴電動力系統提供動力,該系統採用全電推進結構,包括四臺MAN/B&W中速柴油發電機,兩臺10兆瓦電動機和一部全迴轉艦艏推進器。航速維持在15節左右時,動力系統可實現最佳經濟性,續航力超過9 500海里。最高航速約20節。


MLP-1號和MLP-2號機動登陸平臺艦設計有壓載艙,通過調節壓載艙使船身下沉,併產生2°的傾角,從而使3艘氣墊登陸艇能夠順利駛入船上的通道內,進行兩棲裝卸作業以及裝備的運輸。基準型機動登陸平臺艦擁有1個25 000平方英尺的升高式車輛甲板,用於停放車輛和裝備。這2艘機動登陸平臺艦還安裝了一個承重能力105噸的車輛轉移跳板,能夠在3級海況下轉運1輛M1A2主戰坦克(重68噸)。


AFSB改型


2013年11月5日,國家鋼鐵與造船公司為“劉易斯·普勒”號(MLP-3/AFSB-1)鋪設了龍骨,該艦是美國海軍專門設計的首艘海上前沿集結基地艦,這反映出機動登陸平臺艦基本概念所具有的靈活性。在維持平時存在和實施低強度行動中,以往的力量部署方式代價非常高昂,而AFSB改型則提供了一種相對廉價的替代方式,從而避免佔用運維成本更高的艦艇資源。AFSB改型的任務是為反水雷和特種作戰行動提供C4ISR(指揮、控制、通信、情報、監視和偵察)能力的支持,並負責維護任務專用航空器和系統。因而,AFSB改型機動登陸平臺艦的概念設計主要圍繞四種核心能力展開:航空、部隊運載、裝備存放和指揮控制能力。


圖說海軍|承擔多樣化使命的“蒙特福特角”級商業化設計與特點

▲ 圖為“劉易斯·普勒”號(MLP-3/AFSB-1)的概念圖。


AFSB改型的產生是為了滿足中央司令部在阿拉伯灣地區遂行反水雷和特戰部隊集結待命任務的需求。自2012年中期起,由兩棲船塢運輸艦改裝的“龐塞”號臨時在阿拉伯灣地區執行上述任務。美國海軍計劃派1艘AFSB改型接替“龐塞”號,可能會是該型艦的首艦——“劉易斯·普勒”號。雖然一些觀察人士分析認為“龐塞”號可能會繼續留在艦隊中服役,對美國南方司令部/第四艦隊提供支援,但是傑克遜將軍卻指出,截至2014年中期,美國海軍對“龐塞”號的安排仍未確定。


圖說海軍|承擔多樣化使命的“蒙特福特角”級商業化設計與特點

▲ 在“劉易斯·普勒”號(AFSB-1)建成前,美國海軍一直在使用由原來兩棲船塢運輸艦“龐塞”號(LPD-15)改裝的臨時海上前沿集結基地艦,改裝後的舷號被指定為AFSB(I)-15。該艦一直部署在中東,用於支援反水雷和其他行動,曾作為美國海軍試驗型激光武器系統的測試平臺。這張攝於2012年9月的照片是在該艦位阿拉伯灣參加“國際反水雷演習·2012”(IMCMEX 2012)期間拍攝。從甲板上可看到兩架MH-53E“海龍”掃雷直升機。


與最初的2艘機動登陸平臺艦相比,2艘AFSB改型採用了與其相同的基本船型、機械與電子平臺,但是並未安裝機動登陸平臺艦上的核心能力裝置,而是安裝了以下設施:


  • 前甲板室(內設250張鋪位,供軍事分遣隊使用),內設公用空間,支持待命室、指揮、作戰和後勤等職能。


  • 可支持2架MH-53E“海龍”掃雷直升機起降(或其他類型直升機及無人航空器)的起降點,可停放另外2架“海龍”直升機的停機區。還設有一個機庫,可容納2架MH-53E直升機進行O級維修。


  • 反水雷和特種作戰軍械庫。


  • 約65 000平方英尺的甲板空間,用於存放掃雷和特戰舟艇、4套MK-105掃雷具、無人潛水器和裝具。


  • 小艇吊放裝置。


  • 航行補給設備。


2014年1月,在海軍水面艦協會舉行的會議上,斯蒂文斯上校指出,美國海軍將對在AFSB改型上搭載MV-22“魚鷹”傾轉旋翼機進行評估。雖然有人呼籲將AFSB改型作為某種可搭載垂直起降戰機的兩棲攻擊艦使用,用於搭載F-35B“閃電Ⅱ”聯合攻擊戰鬥機,但是2014年5月斯蒂文斯上校指出,不會考慮在AFSB改型上搭載F-35B戰鬥機。然而,AFSB改型與MV-22傾轉旋翼機的搭配使用卻使其職能與任務之間出現了極大的不匹配。“陸戰隊已經在軍事海運司令部T-AKE型乾貨輔助船上進行了MV-22型機的試驗”,傑克遜將軍稱,“而且取得了巨大成功”。


“混搭風”模塊化艦船


已有部分人將“蒙特福特角”級機動登陸平臺艦和AFSB改型稱之為海上“變形金剛”——一種“混搭風”模塊化艦船,能夠對美國海軍和海軍陸戰隊提供支持。除基本任務外,經過適當配置後,機動登陸平臺艦可用於支援人道主義援助、災難救援、地區危機反應和海上持久行動。


“它們使軍事海運司令部重拾‘軍事本色’”,傑克遜將軍稱,“為戰鬥人員所提供的能力是軍事海運司令部非‘標配’的能力。”


圖說海軍|承擔多樣化使命的“蒙特福特角”級商業化設計與特點

▲ 圖為剛剛從通用動力國家鋼鐵與造船公司出塢下水的“蒙特福特角”號(MLP-1),攝於2012年11月。這一設計使其可搭載的載荷靈活多變,因而,在其基本設計的基礎上進行適當改裝,可用於支持多樣化的任務。


機動登陸平臺艦可搭載的載荷靈活多變,促使美國海軍對其運用方式有了此種別出心裁的想法。它們體現了格林納特上將重載荷、輕平臺的理念,在某種意義上,就是重視“模塊化”。如拆除核心能力裝置或AFSB改型上的附加設施,機動登陸平臺艦的基礎平臺就變成了一輛“卡車”,經過適當配置後,能夠滿足各類需求,承擔多樣化的使命與任務。


“為適應尚未出生的新一代海軍和陸戰隊員的需求,可以安裝一些新的附加設施,以支持其他任務”,傑克遜將軍稱。“僅舉其中一些可能的任務來說,我們可以輕易地將此類艦用作維修船、醫院船或者航空維修/支援船。”


事實上,只有在缺乏想象力(和資金!)的情況下,才會使探索、創新和發掘精神受挫,而這正是MLP機動登陸平臺艦/AFSB改型為美國海軍艦隊所帶來的財富。


END


圖說海軍|承擔多樣化使命的“蒙特福特角”級商業化設計與特點

《世界艦船視覺百科全書》

出版社:海洋出版社


從希臘三列槳戰艦、羅馬戰船、維京長船到中世紀的十字軍的柯克船、蓋倫船和戰艦,再到現代的潛艇、航空母艦、巡洋艦、驅逐艦和護衛艦——人類從萌芽時代造出的舢板一直到縱橫四海的艨艟,歷史中所出現的艦艇和船隻們都吸引著歷史研究者和愛好者們的眼球。本書用1200副精美的全綵插圖,生動地描繪自遠古時期至今,在不同時期叱吒海上的重要及著名船隻,並通過對艦船數據和航行生涯的全面剖析,全方位地展示了眾多著名船隻的全貌。此外還對所涉及艦船的詳細尺寸、噸位、性能參數、開工及下水時間、武備(限軍用船隻)進行了詳盡描述,並對船隻的服役生平和最終命運給予了簡單介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