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大莒南”房市之提升城市形象意義大於逐利的瀾岸

嚴格講本項目不屬於北城區,但有提議,還是簡單寫一下。

尤其是本項目的檔次規劃在莒南目前算是比較“前衛高端”的,加上佔據了較好-“最佳平衡”的位置(城中心-新老城區的交匯處),擁有城市公共配套與自然、生活配套等資源,非常利於商住比的規劃(也就是說在比例上基本不會出現大的差錯)可謂是天地人和,不可多得。

開發商不用過多介紹,本地最有實力的房企,且有實業支撐,一直也是本地的名企與納稅大戶,所以開發版塊起點還是較高的,無論從營銷投入及產品設計上也很值得稱道。這樣的企業每個三、四線城市(縣城)至少都會有那麼一家(特列:就近看臨沭較多,也算奇葩“牆內開花牆外香”、沂南一家同碧桂園"子"承父業也是如此)

下面說到產品及營銷,兩項基本都已比較成熟,從專業上講唯一比拼的細節與責任心的問題。比如產品的風格統一(含各組團、各棟之間的統一),景觀與主體的統一、主體與自然環境的統一等;營銷上看主要是知識的綜合深入性與責任心,重點把握好項目利潤與企業價值(戰略)的統一、銷售節奏與銷售值的統一、隊伍“雞血”與品質品牌形象的統一。操作中能將項目進展中對立與矛盾盡最大能力的平衡好,則無懼產品及營銷專業上的競爭。在完成項目利潤任務的同時,能夠時刻牢記項目在企業戰略中的位置,這樣才是為企業持續性發展而務實工作。不要說與營銷無關,本身營銷在企劃中至少佔據一半的比重,可以說誰不重視營銷的企劃功能-最實際,誰在未來可能就難以在業內立足。目前陸續大片倒下的房企中也不乏規模較大的房企,就行情走勢來看未來2年內全國前10的房企,幾乎將佔據全國50-60%以上的市場份額,那中小房企如何生存?本文也不知道,但從客觀來看:方向、專業、下沉或許適合大多數房企,要麼走為上計(尤其適合那種遊擊房企,從開始就想著退出的),下游轉型(需要有專業及匠心的企業思維),相關橫向轉(成功率不高),這裡面越是偏大的房企,轉型可能越有弊,主動還好規避一些不利輿論,被動則“慘”。總之房企屬於“上游玩上中游,下游玩下游,中游沒地遊,下游基本已到頭...”,未來也絕不是嘴上或文件上說得行、產業升級、產品升級就能有新的出路如此簡單。

文:“大莒南”房市之提升城市形象意義大於逐利的瀾岸

重點該是本案規劃,發現宏觀市場說的有點多。

本項目從規劃看,問題還是不少的。居住區域中間大面積景觀劃“是最有誠意也是敗筆”,這麼說,貌似作者比開發商還“壞”,先不從整體看(整體看問題更多),單從景觀來看,該位置自然景觀豐富,內部景觀多餘不說,重點讓圖中畫景觀樓座的過於靠北而背後又無靠,你說這棟樓是貴還是便宜?最南側樓棟又過於靠近馬路,西側...,可以講本案就居住來說,也就東側及內圈樓棟還算適宜。住宅區域就價格來說,最佳的樓座是景觀東側與南側排第一梯隊,第二梯隊是景觀西側東單元與景觀北側樓棟(北側非第一梯隊,不過多解釋)。這裡一個問題,樓座定價卻把第一梯隊的東側西單元定的相對第二梯隊的偏低,甚至比東單元還低,當然這裡面有房屋結構造成的戶型與攤比問題,如;西單元入戶門距離過近等,實屬可惜。那有麼好的“馬後炮”建議?按照推文一貫宗旨是有的,這裡簡單說下,首選認可超高層建築形式,此案要的就是城市形象,但佈局與戶型上仍有很大改進。北側距離馬路若有建築物過渡較好,首推低層(一到兩層起伏商業為佳,可能規劃通過有難度),如此便能切實打造出本案真正的樓王價值,再就是北側沿街雖是“單邊”,但本身有傳統商業集市基礎,雖然低端但很重要,重點的建築形式與北側自然景觀及項目內部格調做好融合,實用角度看可增加有效的社區商業形式補充(本案商業體畢竟對外的,形象價值偏高)...。

文:“大莒南”房市之提升城市形象意義大於逐利的瀾岸

提醒下圖宣傳弔旗,本案非亞洲風

商業部分,企業資產價值大於商業屬性本身

商業部分,可謂莒南體量最大,功能領先的“SHOPPING MALL”,也算是“CBD街區的MALL”,“身份標籤”顯赫。就建築本身而言,模仿痕跡明顯-某地“一些茂”,寫字樓的增加也是神來之筆,無論對過於業態組合規劃還是對外的形象提拔都非常增色。當然專業而言如此,就市場而言,還需觀察,更需運營、定位準確。對於城市形象的提升目前看遠遠大於其本身,對於企業而言,該處業態應是作為企業的資產來長久持有。也就是說,商業部分的體量已超脫了對於項目自身住宅的影響...。 做為居家購房戶,純投資團體,本案投資略大於居住,較好樓座的較好戶型值得你擁有,價格適中略高(住宅本案這種規劃,過於平衡,也未必好事)。

到此,空間有限,有機會再敘

文:“大莒南”房市之提升城市形象意義大於逐利的瀾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