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誰是哈佛尋找的學生?


究竟誰是哈佛尋找的學生?

哈佛校園最宏偉的建築之一——紀念堂

因為工作的原因,我在美國幾所頂尖大學做過教育項目,包括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麻省理工學院和斯坦福大學等。其中,我在哈佛大學待的時間最多。

究竟誰是哈佛尋找的學生?

哈佛大學本科生院,就叫做Harvard College

中國人比較看重排名。我在介紹一所大學的時候,如果面對的是中國聽眾,往往簡單粗暴地用排名來描述這所大學有多好。

在介紹哈佛時,除了蒼白的“世界第一”,我還喜歡提到:自諾貝爾獎頒發的121年來,160位獲獎者來自哈佛,遙遙領先第二位劍橋(120位);如果從2000年計算,21年裡,共有63位來自哈佛,平均每年高達3位!

究竟誰是哈佛尋找的學生?

哈佛大學歷史最悠久的中庭——哈佛庭院

進入正題:誰才是哈佛這樣的頂尖名校尋找的學生?

究竟誰是哈佛尋找的學生?

舉世聞名的哈佛校友數不勝數,此處寥舉數枚

我面對面接觸過的哈佛學生大概有五六十位,不算特別多;但就總體印象來說,他們都有相當不凡的表達能力,包括繪聲繪色地講述哈佛大學的奇聞異事,深入淺出地總結自己成長(成功)的經歷,優雅得體地給出意見和建議,等等。當然,哈佛肯定也有書呆子,只是我無緣認識。

究竟誰是哈佛尋找的學生?

哈佛大學官方網站

哈佛尋找的學生什麼樣?


哈佛大學的官網能很清晰地找到“What we look for”(我們尋找的是)這塊內容。

沒有所謂“典型的哈佛學生” = 想知道我的錄取標準是什麼?沒門!


究竟誰是哈佛尋找的學生?



好奇心、決心、創造力與獨一無二


究竟誰是哈佛尋找的學生?

這裡有幾個非常美國的概念。

社區,一般指一個人生活的那個地區,比如某個城市、鄉村,或者這個人所處的某個組織、團體,比如學校、居住小區。社區的概念在美國非常靈活,使用極其廣泛。

究竟誰是哈佛尋找的學生?

鳥瞰哈佛大學所在的劍橋市

為什麼強調社區呢?因為美國是一個

自下而上的社會;因此,美國文化強調個人關注社區,從而形成責任感,進一步形成公民意識

舉個例子,我知道一位哈佛大二學生,她高中時拍了兩部紀錄片,其中一部講她所在的城市(美國的城市建制很小,她的城市大概幾萬人,也就是她的社區)的藥物濫用問題。她說,這部紀錄片在錄取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成長與潛力

究竟誰是哈佛尋找的學生?

這些問題即使成年人也會頗感頭痛——問題很抽象,同時跟答題人息息相關,因此不能天馬行空。這些問題除了考察答題人的思想深度外,還可以幫助考官理解這個人的經歷與品質。

請試著將這些問題與中國語文考試經常會給到的題目(如“時光”、“閱讀的意義”)比較,你會發現,我們的考題常常並不關注答題人本身。

究竟誰是哈佛尋找的學生?

哈佛大學圖書館內景

美國高中生在中學期間早已習慣這類問題,很多人都有思考深入、內容精彩的答案。

而我感興趣的是,中美教育裡存在著兩個很重要的差別:

第一,中國教育忽視表達,美國教育重視表達

第二,中國認為語文=文學,美國認為語文=語言表達

表達能力包括以下內容:

口頭表達能力,即演講、辯論、討論、溝通。

書面表達能力,即寫作;文學素養只是其中極小的一部分,甚至對大多數人來說,不太重要的一部分。

凡考過雅思的同學都有體會,中國學生在兩個考核表達的環節——寫作和口語的得分要明顯低於閱讀和聽力。

拿我自己的例子:我從小語文成績特別好,作文常常滿分,大學又是歷史專業,論文還拿過獎,但在寫作上只得了5.5分(與此同時,閱讀得了8.5分)。

究竟誰是哈佛尋找的學生?

演講是美國文化的重要傳統之一;偉大的總統總是了不起的演說家

中國教育對錶達的要求不高,根本原因是高考的不重視(完全不考核口頭表達能力;書面表達能力只考核文學素養),這反映了兩個認識的

偏差

一是我們不知道表達有什麼用

二是我們以為語文=文學


先展開第一個問題:表達有什麼用?

很多人認為,口頭表達能力是那些需要運用這些能力的人才需要的,比如總統和學生會主席需要演講,老百姓和老百姓的孩子並不需要;律師需要辯論,我們平時吵吵架,費這些心思沒必要。

究竟誰是哈佛尋找的學生?

辯論是最受美國中學生歡迎的活動之一;非常成體系,絕不是隨便玩玩的遊戲

結果就是,據我這麼多年觀察,中國孩子跟美國孩子在一起的時候,連些很簡單的事情都講不清楚(排除語言因素)。

比如說,有個美國學生問中國學生說:聽說你們每天上課的時間都很久?作業都很多?這個中國孩子回答說:是的。那麼,怎麼描述這個“久”和“多”?中國孩子繞了很久,都沒說清楚。

再舉一個例子。美國很多活動開頭,老師都會讓學生簡單介紹一下自己。美國學生們的介紹普遍比較有趣,一是因為他們習慣了有準備,二是美國文化喜歡標新立異,沒人喜歡沒創意的答案。

中國學生的介紹,這十年我大概聽過好幾千個,有印象的寥寥無幾,絕大多數回答都是:名字、來自中國(有些加上省份和城市)、年齡、能加上愛好的很少,愛好也無非是籃球、羽毛球、乒乓球等等。

究竟誰是哈佛尋找的學生?

每年數十萬中國學生來美國遊學;加深了相互瞭解,也讓這種差距顯而易見

第二個問題:語文=文學?

還是拿雅思考試和中國考試的閱讀題舉例。

如果你熟悉二者,會發現一個驚人的區別——雅思閱讀素材幾乎沒有文學內容,全是自然科學、社會科學陳述及新聞報道,而中國閱讀題清一色的散文、小說;雅思閱讀題的考題集中在“文中有沒有講到這個?”“文中有沒有表述這個意思?”,考的全是文章裡明明白白找得到的東西,關注考生理解的準確性;中國閱讀題多是“上文的中心思想是什麼?”“作者的言外之意是什麼?”“文章隱喻了什麼?”考的全是文章裡沒有講的東西。

究竟誰是哈佛尋找的學生?

雅思真題有一篇對泰坦尼克號沉船原因的分析文字;相信對所有準備過的同學都留有深刻的印象

我前幾年在企業裡,每年要給新入職員工講工作郵件要怎麼寫——主題明確、邏輯清晰、文字準確、信息清楚。但不少員工名校畢業,卻寫不出一封上述四點都達標的郵件,有時也看不懂別人寫的郵件。我覺得這是中國高考語文的錯誤引導所致——要知道,我們可不需要員工寫詩來提升企業營收。

如果要我說中美學生在哪些能力上差距最大,我的回答是表達能力。


興趣與活動

究竟誰是哈佛尋找的學生?

十幾年前我在瑞典讀大學,每到暑假,室友全消失無蹤——有兩個瑞典孩子去非洲做志願者,幫助NGO醫療援助;有四個孩子去冰島的有機農場工作,具體雖只是務農,但主題是可持續發展和環境保護(最後一定要拔到這個高度)。

究竟誰是哈佛尋找的學生?

哈佛官方導覽員(在讀本科生)講述校園軼事

另一個有趣的問題:“有些什麼成功或失敗?你從這些結果裡學到了什麼?”

目前大企業面試最喜歡這類問題,比如“給我們講一個你面臨過最大的難題,並告訴我們你的解決方法”。就這一個問題,足以反映出面試人的眼界、思路和業務能力等多方面能力。


個人性格

究竟誰是哈佛尋找的學生?


對哈佛社區的貢獻

究竟誰是哈佛尋找的學生?


究竟誰是哈佛尋找的學生?

最受哈佛學生喜愛的運動之一——泛舟查爾斯河

看完哈佛官方的宣傳,相信大多數人對“哈佛尋找的學生”的形象不是更清晰了,反而更模糊了。

上面的大部分問題並不存在是與非——這些問題其實是在幫助一個人評估並歸納其知識水平、性格、經驗和潛質。

很多電腦遊戲現在都會用多邊象限圖來描述遊戲角色的綜合能力。仍然還只用高考成績來總結學生水平的我們,是不是落伍得太遠了?

究竟誰是哈佛尋找的學生?

如果你有時間,不妨一個個問題來回答。雖然你不申請哈佛(誰知道呢),但這些問題對你認識自己絕對有益。


哈佛找到的學生什麼樣?


究竟誰是哈佛尋找的學生?

哈佛和MIT所在的劍橋與波士頓隔查爾斯河相望

話說回來,通過對比

哈佛找到的學生,我們可以判斷網站上的這些標準究竟是不是實話?

哈佛校報The Crimson(意即“哈佛紅”)網站上有很多有趣的信息,包括每一年對新生的抽樣調查,以及根據調查的一篇總結。2023級(也就是2019入學)被這樣描述:

“今年的新生主要是白人、有錢人、異性戀者、郊區居住者和東北沿海地區的人。”

這句話有些不準確呢!

究竟誰是哈佛尋找的學生?

The Crimson網站首頁,對哈佛的批評隨處可見



族裔

全體新生中,白人佔47.2%,亞裔(不含南亞)佔22.6%,拉丁裔佔11.1%,非裔佔10.1%,南亞裔佔5.8%,土著與太平洋島民加起來是2%。

如果你對比美國人口數據——2010年全美3億人口中,白人63.7%,拉丁裔16.3%,非裔12.2%,亞裔(不含南亞)3.5%,南亞裔1.2%,土著及島民是0.85%。

究竟誰是哈佛尋找的學生?

你能顯而易見地發現,哈佛的錄取基本照顧到了每個少數族裔,同時對美國的唯一多數族裔白人存在逆向歧視

雖然前幾年華裔家長控訴哈佛在錄取時歧視華裔學生並且給出有力的證據,比如華裔的錄取比例在幾個種族裡橫向比較最低,以及華裔的錄取SAT分數線在幾個種族裡橫向比較最高,但這似乎反而證明了哈佛在官網上說的那句話:“學業成績固然很重要,但這不是全部。”

要想同時證明華裔學生在其他幾個方面都較其他種族優秀,不太可能。

究竟誰是哈佛尋找的學生?

被錄取的亞裔的SAT平均分遠遠高於其他族裔


究竟誰是哈佛尋找的學生?

亞裔的錄取率低於其他族裔;亞裔是不是太愛哈佛了?

同理,介於我們並不知道異性戀者在美國人口中的實際比例,所以說哈佛招生青睞異性戀者的說法,並不準確。


地區

哈佛新生中,竟然高達40%來自美國東北部。

我問了不少我認識的哈佛學生和教育界人士,大家都對這個比例表示吃驚。大家討論的原因可能包括:

1)美國人的鄉土情結還是比較重的(這和中國人所想象的恰好相反),很多家庭還是捨不得剛剛成年的孩子離家太遠;

究竟誰是哈佛尋找的學生?

40.3%來自東北部、71.9%計劃畢業後留在這裡;超過1/3的該地區新生有哈佛的校友親戚

2)美國每個大區都有不錯的大學,加州的幾所頂尖大學甚至可以與哈佛媲美;

3)20世紀以前,哈佛還不是一所全國性的大學(那時候其他地區的學子要爬山涉水來麻省讀書不太現實),因此大量本地校友的後代與學校形成了盤根錯節的關係,錄取率很高;

究竟誰是哈佛尋找的學生?

真正將哈佛大學改造為頂尖名校的查爾斯·艾略特校長

4)總的來說,美國人對名校的熱衷趕不上中國人

我認識一位教育署的高級官員,他女兒非常優秀,16歲就因為籃球天賦和優異的成績,收到了斯坦福大學的錄取信;如果放到中國,按理說父母砸鍋賣鐵也要去吧?可是因為西雅圖的華盛頓大學給她全獎,這個官員就放棄了斯坦福。雖然他的中國朋友們表示瞠目結舌,但在美國人看來,這是再正常不過的事。畢竟哈佛和斯坦福每年的學費接近7萬美金。


究竟誰是哈佛尋找的學生?

14.5%來自海外、9.6%計劃畢業後回到原地;11.8%的海外新生有哈佛的校友親戚

另外,有14.5%的新生來自海外,這不是一個小數目,因為這個數字基本與來自整個西部(14.8%)的學生相當。我不知道“來自海外”是不是就等於國際學生,不過哈佛的確一向有接收全球權貴的傳統。

究竟誰是哈佛尋找的學生?

大家難道都忘了這位少年英豪了嗎?

一個哈佛學生就告訴我,她的室友平日裡沉默寡言,後來才知是非洲某君主國公主,有一天在寢室裡以淚洗面,告訴她們這位公主的國王爸爸剛被革命黨推翻了。這類發生在美國頂尖大學裡的奇聞異事估計能排一本700頁的大書。


階層

究竟誰是哈佛尋找的學生?

赫赫有名的肯尼迪家族

最重要的一點,也是美國人很關注的,就是究竟什麼樣的家庭出身才能讀哈佛?

調查顯示,14.4%來自年收入低於4萬美元的家庭,14.8%來自年收入介於4萬到8萬美元的家庭,16.3%來自年收入介於8萬到12.5萬美元的家庭,21.8%來自年收入介於12.5萬到25萬美元的家庭,15.8%來自年收入介於25萬到50萬美元的家庭,而17%來自年收入超過50萬的家庭。

究竟誰是哈佛尋找的學生?

從這個柱狀圖來看,好像仍然是中等部分的人最多。且慢!

2019年,美國家庭收入的中位數是……區區6.3萬美元($63k);家庭收入的平均數也不過9.0萬美元,而最富有的1%(也就是排在全美最前的不到100萬個家庭)的年收入門檻是47.5萬美元。

你沒看錯:哈佛新生中,大概只有20%來自美國中位數以下的家庭,而全美前1%的富豪家庭貢獻了高達五分之一的新生!

假設來自不同階層的學生的學術能力接近,那麼不同階層的學生的錄取率的差距令人瞠目結舌!

究竟誰是哈佛尋找的學生?

美國頂層所居住的豪宅

然而,普通美國家庭根本負擔不起哈佛的學費。

兩本重要的學術著作《我們的孩子》與《不平等的童年》用數據和案例讓美國人認識到,各階層受教育機會存在著天壤之別——窮人翻身的機會越來越渺茫了。

究竟誰是哈佛尋找的學生?

美國的貧困社區要培養出哈佛學子只存在理論上的可能

注意到沒?如果家庭年收入達到了47.5萬美元(約332.5萬人民幣),你就能躋身美國最富的1%之列。

我把這個數字給很多中國朋友看,大家覺得很吃驚——332.5萬並不是那麼高不可攀;美國的1%原來無過如此。當然,如果中國的數據更真實一些的話,我猜中美兩國前1%的門檻,應該差別不大(兩國差距大的應該是中位數以降的財富部分)。

就像一位印度經濟學家說的:“與其說印度是一個窮國,更準確的說法是,印度是一個有很多窮人的國家。”我們簡直可以說——中國是一個有很多窮人的富國了!


職業規劃與預期收入

下圖是大一新生對於四年後職業發展的計劃

排在第一位的竟然是進一步學習(約30%)與學術研究(約10%),其次是金融、科技與政府部門。這也導致了哈佛學生對於起薪的期待並不很高(超過一半的預期低於年薪7萬美元)。

究竟誰是哈佛尋找的學生?

我問了幾位朋友,他們的看法是:

第一,大部分哈佛學生出身富裕,不差錢;

第二,因為哈佛有非常多的助學金,所以很多學生沒有那麼重的還債壓力,可以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

究竟誰是哈佛尋找的學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