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山:綠色發展點亮生態之城

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保山市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轉變發展方式的突破口,全力以赴打贏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全面加快“生態保山、森林保山、綠色保山、美麗保山”建設。

青華海溼地是近年來保山市隆陽區一個熱門旅遊打卡地,走進永子棋院,登上永昌閣,站在觀景臺上,遠處秀美山川巍峨連綿,近處水面波光粼粼,青華海風光盡收眼底。

青華海溼地的變化,是保山市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取得成果的一個小小縮影。近年來,保山市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轉變發展方式的突破口,全力以赴打贏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全面加快“生態保山、森林保山、綠色保山、美麗保山”建設。隨著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深入推進,保山發生了綠色鉅變。

生態修復 綠水青山展新顏

2016年以來,保山市提出城市生態化發展戰略,規劃建設“三個萬畝”生態廊道工程。萬畝青華海生態溼地恢復工程便是其中之一。

萬畝青華海生態溼地恢復工程規劃面積1.05萬畝,選址於哀牢古湖遺留區,包括面積約1000畝、功能定位為城市綜合型公園的西湖;面積約1500畝、功能定位生態公園的東湖和約8000畝的溼地公園。經過幾年的施工建設,西湖於2016年元旦建成開放,東湖於2018年5月建成開放,溼地公園已被列為國家溼地公園試點,哀牢古湖逐漸重現。

青華海東、西湖的建成,吸引了翠鳥、大雁、紅嘴鷗等50多種鳥類來此地棲息。如今,每天都有許多市民、遊客前往青華海,伴著一池清水在岸邊休閒散步,當地市民的幸福指數也因此得到顯著提升。下一步,當地還將把青華海溼地公園作為核心景觀區域,外圍打造現代農業園、都市農業園,建設田園綠道系統,推進規模化、高效化農業種植,營造田園觀光、農事體驗、親子教育等相關配套產業。

2018年,騰衝市獲得國家“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稱號。該市堅持綠色發展之路,把良好的生態作為發展的基本依託和最大優勢,加強綠水青山的資源轉化,推動自然資本加快增值,全力打造“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騰衝樣板。

北海鄉曾是騰衝市3個省級重點貧困鄉之一,有建檔立卡貧困戶1559戶,貧困人口6462人。近年來,北海鄉整合資金3億多元,完善各類基礎設施建設,美化人居環境,促進群眾增收致富,實現了產業轉型升級。“目前,北海鄉通過打造十里櫻花、十里桃花、十里荷花3個‘十里公園’項目,昔日被人們戲謔生活困苦的洋芋、洋白菜、洋絲瓜‘三洋’公社,完美蝶變為櫻花、桃花、荷花‘三花’盛開的美麗家園。”北海鄉黨委副書記劉永強說。

為主動融入騰衝打造世界健康生活目的地發展定位,北海鄉結合脫貧攻堅、美麗鄉村建設,依託區位、生態優勢,抓實大盈江流域綜合治理。圍繞“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總體要求,以“七改三清一拆一美化”、農村垃圾處理、路域環境整治、氧化塘生活汙水處理項目等為依託,結合各村特色,採用“氧化塘+經營、休閒、運動場所”等模式,打造河岸環村截汙帶,形成溼地小景觀,為村莊添色增景。

通過打造3個“十里公園”,以產業結構調整和人居環境提升發展鄉村旅遊,帶動北海鄉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不斷拓寬村民增收渠道,創新鄉村治理模式,真正把綠水青山轉化為了金山銀山。北海鄉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12年的5398元增加到2018年的10277元,建檔立卡貧困戶已脫貧1414戶5949人,貧困發生率由2014年的27.1%降至2.16%,2018年底實現全面脫貧摘帽,實現了從“窮”到“富”的蝶變。

綠色產業 迸發生機活力

置身於海拔約1980米的騰衝市馬站鄉烏龍茶景區,一股淡淡的清香撲鼻而來。

2008年,馬站鄉引進極邊茶業股份有限公司作為龍頭企業,大面積推廣種植烏龍茶。通過10年的發展培植,烏龍茶逐漸成為具有本土特色的有機食品,併成功通過有機食品和綠色食品認證。當地採用“公司+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推廣“烏龍茶+”的套種模式,增加了群眾的收益。目前,馬站鄉烏龍茶種植面積達1.14萬餘畝,2018年投產面積達2800畝,春茶鮮葉總產300噸左右,預計全年春茶、秋茶兩季鮮葉總產可達550噸左右,茶農收入750萬元到800萬元。

按照“三產融合、茶旅養生”的發展思路,馬站鄉全力打造“騰衝高山烏龍茶莊園”景區,通過建設採茶體驗、加工體驗、茶藝體驗、茶山之旅等休閒觀光體驗項目,以全域旅遊助力鄉村振興,走出了一條生態引領、農旅融合的發展之路。數據顯示,從2010年至今,景區共接待遊客88.15萬人次,實現旅遊銷售收入8240餘萬元。

地處高黎貢山南麓怒江、龍川江之間的龍陵縣,山區面積佔98%,森林覆蓋率達70.08%,年均降雨量2112.6毫米,素有“滇西雨屏”之稱。由於受孟加拉灣暖溼氣流的影響,形成了“低溫、多雨、少日照”氣候特點,與石斛生長髮育所需的基本條件完全一致,得天獨厚的氣候環境為石斛的生長創造了“天然居室”,是紫皮石斛生長的最佳適宜區,從海拔600米到2700米的地帶都有野生石斛分佈。

近年來,龍陵縣緊扣“做大做強生態石斛產業、綠色扶貧助群眾長受益”的思路,把石斛特色生態產業作為全縣山區群眾的一項重點脫貧攻堅產業來推進,把發展壯大石斛產業的過程變成群眾增收脫貧的過程,聚力做大做強石斛生態產業,重點破解石斛脫貧產業發展“基礎薄弱、動力不足、規模弱小”等難題,加快群眾脫貧致富步伐。目前,石斛產業已成為該縣高原特色農業的重要支柱、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和全縣農民特別是貧困農戶脫貧致富的重要產業。

隨著綠色產業的發展,龍陵縣在鄉村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社會治理等方面的短板不斷補足,良好生態源源不斷創造綜合效益,加快推動了城鄉融合發展,提高了城鄉發展一體化水平,促進了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記者 胡曉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