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西南記憶——老貓來啦

小時候不是知道老貓是啥樣子的,雖然家裡養著一隻貓,但是“老貓”這種動物和家貓一點也聯繫不起來。

小孩子總是調皮的,特別是到了晚上,折騰著不睡覺。大人就會想方設法的哄孩子睡覺,哄了也不管用的,就會採取嚇唬的方式。魯西南農村的母親或者奶奶哄小孩睡覺,嘴裡總是哼哼著一首催眠小曲,小曲很簡單,只有一句話,聲音輕柔而綿長:哦—哦—哦—,睡覺覺,睡覺覺,老貓來了我打它。反覆吟唱,直到小孩睡著。如果哼完這首小曲,孩子還是沒有睡意或者哭鬧著不肯睡覺,大人們就會立刻翻臉,嚇唬小孩:再哭,老貓聽見了來叼走你!小孩們雖然沒有見過老貓,但是在意識里老貓一隻專門吃小孩的怪物,是一種可怕的動物,心裡懼怕被老貓叼走,便會在擔驚受怕中慢慢睡著。

魯西南記憶——老貓來啦

年級稍大點以後,長了心眼,就不再懼怕老貓。慢慢明白了老貓是大人嚇唬小孩的伎倆,但是也始終弄不明白老貓到底什麼?是鬼?是怪?是猛獸?……在腦子裡面根本就沒有一個輪廓。後來,弟弟妹妹如果折騰著不睡覺或者不聽話,也會學著大人們嚇唬他們說:老貓來了。他們就是立刻消停下來。老貓,這種奇怪的動物就是這樣一代一代傳下來的。但是誰也沒有見過老貓,也沒考究過老貓到底是個什麼東西?

魯西南記憶——老貓來啦

再後來,自己有了孩子。雖然孩子有時候也不聽話,但是沒有用老貓嚇唬過孩子。畢竟,孩子不能是嚇大的。但有時會想起母親、奶奶說的老貓,甚至曾經想老貓是不是成精的貓?就像西遊記中的老鼠精、犀牛精,但西遊記中好像沒有貓精。對於“老貓”,還是不得其解。

魯西南記憶——老貓來啦

偶然的一個機會,看了一篇資料,才瞭解到歷史上還真有“老貓”這個傳說,不過“老貓”不是一隻動物,而是一個人,一個叫麻叔謀的人。

相傳,公元605年,隋煬帝為開掘大運河,封徵北大將軍麻叔謀為開河都護,徵集200萬民夫開赴沿線挖河。這個麻叔謀,是個絡腮鬍,人稱“麻胡子”。他生性兇狠,斂財有方,有民房明明離河道較遠,他說正好位於主幹線;等房主送上銀兩,河道馬上改直了。麻胡子督工河南寧陵縣地段時,突然染病,太醫用半歲大的羔羊,取出內臟放進中藥蒸熟,他吃後就康復了,但卻吃上了癮,每隔幾天就得吃一隻。

魯西南記憶——老貓來啦

寧陵縣下馬村有個叫陶榔兒的,富有錢財但為人兇暴,他家的祖墳靠近河道,害怕挖河時被髮掘,就偷了別人家一個三四歲的男孩,殺死後砍掉頭和腳,蒸熟裝入食盒獻給麻叔謀。麻叔謀吃著這肉,香美異常,和羊羔肉味道不同,十分滿意,問陶氏,答道“不是羊羔肉,而是小孩肉。”。遂請河改道,麻叔謀無奈,就下令讓河道在經過陶家墳地時繞了個彎。後來此事成為公開的秘密。其他鄉紳得知陶氏的秘訣,也效法陶氏,偷盜鄉間小兒送麻叔謀以換取河道繞彎。一時,附近村莊接連丟失小兒,到處可以聽見失去孩子的母親的哭聲。於是,當地凡是有小孩的人家,都特製一個大木櫃,用鐵皮裹縫,夜裡就把小孩藏在櫃中,用大鎖鎖牢,而且全家人點著蠟燭值班看守。到天亮打開櫃子,若小孩還在,全家老幼都一一慶賀。

魯西南記憶——老貓來啦

即使如此,丟失小兒的事件仍然不斷髮生,麻胡子“吃小孩”的嗜好,很快傳遍了河南、安徽、江蘇及山東等地,一時間,只要提起“麻胡”二字,百姓不寒而慄,紛紛將小孩或藏匿,或轉移。如果孩子哭鬧不休,一句“麻胡來了”,小孩“哭立停”,唯恐被其吃掉,儼然是一劑鎮兒“良藥”。

多行不義必自斃。事發後麻叔謀被人告發,朝野震驚,隋煬帝派大將來護兒把他逮捕,以“食人之子、受人之金、遣賊盜寶、擅易河道”等罪名將其腰斬,陶榔兒兄弟也同時正法。

 “麻胡”吃小孩,一輩唬一輩,傳了一千多年。傳到後來,人們已不知其所以然。不知是以訛傳訛,還是口音差異,或是其他的原因,在魯西南地區,“麻胡”就逐漸變成了“老貓”。

老貓來了,其實這種嚇唬孩子的方法並不可取,往往會給孩子造成心理陰影。教育孩子,不應該採取嚇唬的方式。

現在,即便是在魯西南農村,也沒有大人再用“老貓”嚇唬小孩;現在的小孩都很聰明,見多識廣,也不會被老貓嚇住。

魯西南的記憶,現在,老貓走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