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摩祖師悟性論

第五門達摩祖師《悟性論》

夫道者;以寂滅為體。修者;以離相為宗。故經雲:寂滅是菩提,滅諸相故。

佛者覺也;人有覺心,得菩提道,故名為佛。經雲: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

是知有相,是無相之相。不可以眼見,唯可以智知。若聞此法者,生一念信心,此人以發大乘超三界。

三界者:貪嗔痴是。返貪嗔痴為戒定慧,即名超三界。然貪嗔痴亦無實性,但據眾生而言矣。若能返照,了了見貪嗔痴性即是佛性,貪嗔痴外更無別有佛性。經雲:諸佛從本來,常處於三毒,長養於白法,而成於世尊。

三毒者:貪嗔痴也。言大乘最上乘者,皆是菩薩所行之處,無所不乘,亦無所乘,終日乘未嘗乘,此為佛乘。經雲:無乘為佛乘也。

若人知六根不實,五蘊假名,遍體求之,必無定處,當此人解佛語。經雲:‘五蘊窟宅名禪院,內照開解即大乘門’。可不明哉?

不憶一切法,乃名為‘禪定’。若了此言者,行住坐臥皆‘禪定’。

知心是空,名為‘見佛’。何以故?十方諸佛皆以‘無心’,不見於心,名為‘見佛’。

捨身不吝,名大布施。

離諸動、定,名‘大坐禪’。何以故?凡夫一向‘動’,小乘一向‘定’。謂出過凡夫、小乘之坐禪。若作此會者,一切諸相不求自解,一切諸病不治自瘥,此皆‘大禪定力’。

凡將心求法者,為‘迷’,不將心求法者,為‘悟’。

不著文字,名‘解脫’;不染六塵,名‘護法’;

出離生死,名出家;不受後有,名得道;

不生妄想,名涅槃;不處無明,為大智慧;

無煩惱處,名般涅槃;無心相處,名為彼岸。

迷時有‘此岸’,若悟時無‘此岸’。何以故?為凡夫一向住‘此’。若覺最上乘者,心不住‘此’,亦不住‘彼’,故能離於‘此、彼岸’也。若見‘彼岸’異於‘此岸’,此人之心已無禪定。

煩惱名‘眾生’,悟解名‘菩提’,亦‘不一、不異’,只隔具‘迷、悟’耳。迷時有世間可出,悟時無世間可出。

平等法者中,不見凡夫異於聖人。經雲:‘平等法者,凡夫不能入,聖人不能行。平等法者,唯有大菩薩與諸佛如來行也’。

若見生異於死,動異於靜,皆名‘不平等’。不見煩惱異於涅槃,是名‘平等’。何以故?煩惱與涅槃,同一性空故。

是以小乘人妄斷‘煩惱’,妄入‘涅槃’,為‘涅槃’所滯。

菩薩知‘煩惱’性空、即不離空,故常在‘涅槃’。

涅槃者:涅而不生,槃而不死,出離生死,出般涅槃。心無去來,即‘入涅槃’。是知涅槃即是‘空心’。諸佛入涅槃者,為在‘無妄想’處。菩薩入道場者,即是‘無煩惱’處。

空閒處者,即是‘無貪嗔痴’也。‘貪’為欲界、‘嗔’為色界、‘痴’為無色界。若一念心生,即‘入三界’;一念心滅,即‘出三界’。是知三界生滅,萬法有無,皆由一心。凡言一心者,似破瓦石、竹木、無情之物。

若知‘心’是假名,無有實體,即知自家之‘心’亦是非有,亦是非無。何以故?

凡夫一向生心,名為‘有’;小乘一向滅心,名為‘無’;菩薩與佛未曾生心,未曾滅心,名為‘非有非無心’;非有非無心,此名為‘中道’。

是知‘持心學法’,則‘心法俱迷’;‘不持心學法’,則‘心法俱悟’。

凡‘迷者’:迷於‘悟’。‘悟者’:‘悟’於迷。

正見之人,知心空無,即‘超迷、悟’。

無有‘迷、悟’,始名‘正解、正見’。

色不自色,由心故色;心不自心,由色故心。是知心色兩相,俱‘生滅’。

有者有於無,無者無於有,是名‘真見’。夫真見者,無所不見,亦無所見,見滿十方,未曾有見。何以故?‘無所見’故,‘見無見’故,‘見非見’故。

凡夫所見,皆名‘妄想’。若寂滅‘無見’,始名‘真見’。

‘心、境’相對,‘見’生於中。若內不起‘心’,則外不生‘境’,‘境、心’俱淨,乃名為‘真見’。作此解時,乃名‘正見’。

不見一切法,乃名‘得道’;不解一切法,乃名‘解法’。何以故?

見與不見,俱‘不見’故;解與不解,俱‘不解’故。無見之見,乃名‘真見’;無解之解,乃名‘大解’。

夫‘正見’者:非直見於見,亦乃見於不見。

真解者:非直解於解,亦乃解於無解。

凡‘有所解’,皆名‘不解’;‘無所解者’,始名‘正解’;解與不解,俱非‘解’也。

經雲:‘不捨智慧名愚痴’。以心為空,解與不解俱是‘真’;以心為有,解與不解俱是‘妄’。

若‘解’時‘法逐人’,若‘不解’時‘人逐法’。

若‘法逐於人’,則‘非法’成‘法’;若‘人逐於法’,則‘法’成‘非法’。若‘人逐於法’,則‘法’皆‘妄’;若‘法逐於人’,則‘法’皆‘真’。

是以聖人亦不‘將心求法’,亦不‘將法求心’,亦不‘將心求心’,亦不‘將法求法’。

所以心不生法,法不生心,心法兩寂,故常為‘在定’。

眾生心生,則佛法滅;眾生心滅,則佛法生。心生則真法滅,心滅則真法生。已知‘一切法各各不相屬’,是名‘得道人’。知‘心不屬一切法’,此人常在道場。

迷時有罪,解時無罪。何以故?罪性空故。

若‘迷’時,無罪見罪,若‘解’時,即罪非罪。何以故?罪無‘罪處所’故。

經雲:‘諸法無性,真用莫疑,疑即成罪’。何以故?

罪因‘疑惑’而生。若作此解者,前世罪業即為消滅。

迷時,‘六識、五陰’皆是‘煩惱生死法’;悟時,‘六識、五陰’皆是‘涅槃無生死法’。

修道人不外求道。何以故?知心是道。若得心時,無心可得;若得道時,無道可得。若言‘將心求道’得者,皆名‘邪見’。

‘迷’時有佛有法,‘悟’無佛無法。何以故:‘悟’即是‘佛法’。

夫修道者:身滅道成,亦如甲拆樹生。此業報身,念念無常,無一定法,但隨念修之;亦不得厭生死,亦不得愛生死;但念念之中,不得妄想;則生證‘有餘涅槃’,死入‘無生法忍’。

眼見色時,不染於色;耳聞聲時,不染於聲;皆解脫也。眼不著色,眼為禪門;耳不著聲,耳為禪門。

總而言,見色有‘見色性’,‘不著’常‘解脫’;‘見色相’者常‘繫縛’。不為煩惱所繫縛者,即名‘解脫’,更無別解脫。

善觀色者,‘色不生心,心不生色’,即色與心俱清淨。

無妄想時,一心是一佛國,有妄想時,一心一地獄。

眾生造作妄想,以心生心,故常在地獄。

菩薩觀察妄想,不以心生心,常在佛國。

若不以心生心,則心心入空,念念歸靜,從一佛國至一佛國。

若以心生心,則心心不靜,念念歸動,從一地獄歷一地獄。

若一念心起,則有善惡二業,有天堂地獄;

若一念心不起,即無善惡二業,亦無天堂地獄。

為‘體’非有非無,在凡即‘有’,在聖即‘無’。聖人無其心,故胸臆空洞,與天同量。

心得涅槃時,即不見有涅槃。何以故?心是涅槃。若心外更見涅槃,此名‘著邪見’也。

一切煩惱為‘如來種心’,為因煩惱而得智慧。只可道‘煩惱生如來’,不可得道‘煩惱是如來’。

故身心為田躊,煩惱為種子,智慧為萌芽,如來喻於‘谷’也。佛在心中,如香在樹中;煩惱若盡,佛從心出;朽腐若盡,香從樹出,即知樹外無香,心外無佛。若樹外有香,即是他香;心外有佛,即是他佛。

心中有‘三毒’者,是名‘國土穢惡’;心中無三毒者,是名‘國土清淨’。經雲:‘若使國土不淨,穢惡充滿,諸佛世尊於中出者,無有此事’。不淨穢惡者,即‘無明、三毒’是;諸佛世尊者,即清淨覺悟心是。

一切言語,無非佛法;若能‘無’其所言,而盡日言,是‘道’;若能‘有’其所言,即終日默,而‘非道’。是故如來‘言不乘默,默不乘言,言不離默’;悟此‘言、默’者,皆在三昧。

若知時而‘言’,言亦‘解脫’;若不知時而‘默’,默亦‘繫縛’。是故言:‘若離相言,亦名解脫;默若著相,默即是繫縛’。

夫文字者,本性解脫。文字不能‘就係縛’,繫縛自本來未‘就文字’。

法無高下,若見高下,非法也。非法為‘筏’,是法為人‘筏’者。人乘其筏者,即得渡於‘非法’,則是‘法’也。

若世俗言,即有男女貴賤;以道言之,即無男女貴賤。以是天女悟道,不變女形;車匿解真,寧移賤稱乎。此蓋非男女貴賤,皆由一相也。天女於十二年中,求女相了不可得,即知於十二年中,求男相亦不可得。十二年者,即‘十二入’是也。

離心無佛,離佛無心;亦如離水無冰,亦如離冰無水。

凡言‘離心’者,非是遠離於心,但使‘不著心相’。經雲:‘不見相,名為見佛’。即是‘離心相’也。

‘離佛無心’者;言佛從心出,心能生佛。然佛從心生,而心未嘗生於佛。亦如魚生於水,水不生於魚。

欲觀於魚,未見魚,而先見水。欲觀佛者,未見佛,而先見心。

即知已‘見魚者,忘於水’;‘已見佛者,忘於心’。

若不忘於心,尚為心所惑;若不忘於水,尚被水所迷。

眾生與菩提,亦如冰之與水。為‘三毒’所燒,即名為眾生;為‘三解脫’所淨,即名菩提。為三冬所凍,即名為冰;為三夏所消,即名為水。

若舍卻冰,即無別水;若棄卻眾生,則無別菩提。明知冰性即是水性,水性即是冰性。眾生性者,即菩提性也。眾生與菩提同一性,亦如烏頭與附子共根耳;但時節不同,迷異境故,有‘眾生、菩提’二名矣。

是以蛇化為龍,不改其鱗;凡變為聖,不改其面。但‘知心’者智內,‘照身’者戒外。真‘眾生度佛,佛度眾生’,是名‘平等’。

‘眾生度佛’者,煩惱生悟解;‘佛度眾生’者,悟解滅煩惱。是知非‘無煩惱’,非‘無悟解’;是知‘非煩惱無以生悟解’,‘非悟解無以滅煩惱’。

若迷時佛度眾生,若悟時眾生度佛。何以故?佛不自成,皆由眾生度故。

諸佛以‘無明’為父,‘貪愛’為母,無明貪愛皆是‘眾生’別名也。眾生與無明,亦如左掌與右掌,更無別也。

迷時在‘此岸’,悟時在‘彼岸’。若知‘心空’、不見相,則‘離迷悟’;既離迷悟,亦無‘彼岸’。

如來不在‘此岸’,亦不在‘彼岸’,不在‘中流’。

中流者,小乘人也;此岸者,凡夫也。彼岸,菩提也。

佛有三身者;化身、報身、法身。化身亦云‘應身’。

若眾生‘常作善’時,即‘化身’;

現‘修智慧’時,即‘報身’。

現‘覺無為’,即‘法身’。

常現飛騰十方,隨宜救濟者,‘化身佛’也。

若斷惑,即是雪山成道,‘報身佛’也。

無言無說,無作無得,湛然常住,‘法身佛’也。

若論至理,一佛尚無,何得有三?此謂‘三身’者,但據人智也。人有‘上中下’說。

下智之人,妄‘興福力’也,妄見‘化身佛’;

中智之人,妄‘斷煩惱’,妄見‘報身佛’;

上智之人,妄‘證菩提’,妄見‘法身佛’;

上上智之人,內照圓寂,明‘心即佛’,不待心而得佛智。知三身與萬法,皆‘不可取、不可說’,此即‘解脫心’,成於大道。

經雲:‘佛不說法,不度眾生,不證菩提’。此之謂矣!

眾生造業,業不造眾生。今世造業,後世受報,無有脫時。唯有至人,於此身中,不造諸業,故不受報。經雲:‘諸業不造,自然得道’。豈虛言哉!人能造業,業不能造人;人若造業,業與人俱生;人若不造業,業與人俱滅。是知業由人造,人由業生。人若不造業,即業無由生人也。亦如人能弘道,道不能弘人。

今之凡夫,往往造業,妄說無報,豈不苦哉?若以至理而論之,前心造、後心報。何有脫時?若前心不造,即後心無報,復安妄見業報?

經雲:‘雖信有佛,言佛苦行,是名邪見。雖信有佛,言佛有金鏘馬麥之報,是名信不具足,是名一闡提’。

‘解聖法’名為聖人,解凡法者名為凡夫。但能捨凡法就聖法,即凡夫成聖人矣。世間愚人,但欲遠求聖人,不信‘慧解之心’為聖人也。經雲:‘無智人中,莫說此經’。經雲:‘心也法也’。

無智之人,不信此心‘解法’成於聖人,但欲遠外求學,愛慕空中佛像光明、香色等事,皆墮邪見,失心狂亂。

經雲:‘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八萬四千法門,盡由一心而起。若心相內淨,猶如虛空,即出離‘身心內八萬四千煩惱病本’也。

凡夫當生憂死,臨飽愁飢,皆名大惑。

所以聖人不謀其前,不慮其後,無戀當今,念念歸道。

(若未悟此大理者,即須早求人天之善,無令兩失。——注:大正藏版無此句)

夜坐偈雲

一更端坐結跏趺,怡神寂照泯同虛。曠劫由來不生滅,何須生滅滅無餘?

一切諸法皆如幻,本性自空哪用除?若識心性非形像,湛然不動自真如。

二更凝神轉明淨,不起憶想同真性。森羅萬像並歸空,更執有空還是病。

諸法本自非空有,凡夫妄想論邪正。若能不二其居懷,誰道即凡非是聖?

三更心淨等虛空,遍滿十方無不通。山河石壁無能障,恆沙世界在其中。

世界本性真如性,亦無無性即含融。非但諸佛能如此,有情之類並皆同。

四更無滅亦無生,量與虛空法界平。無去無來無起滅,非有非無非暗明。

不起諸見如來見,無名可名真佛名。唯有悟者應能識,未會眾生由若盲。

五更般若照無邊,不起一念歷三千。欲見真如平等性,慎勿生心即目前。

妙理玄奧非心測,不用尋逐令疲極。若能無念即真求,更若有求還不識。

達摩大師悟性論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