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非魚反映的香港貧困情況與教育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出自《莊子.秋水》。因為名字吸引最近看到反映香港的紀錄片“子非魚”,2014年 獲得第四屆法國"中國銀幕"紀錄片電影節謝閣蘭獎 、2013年 獲得第八屆FIRST青年電影節最佳紀錄片。

子非魚反映的香港貧困情況與教育


每天清晨,佘偉豪和黃俊修都會走到大角咀的鮮魚行學校上課。兩人的基層家庭生活寫照,以及這種「互相照顧」的經歷,在這裡比比皆是。內地出生的董汝峰、譚志澤,甚至班上最受男生歡迎的黃嘉琪都有著同樣故事:家人為孩子們前途著想,毅然來到香港,屈膝於狹窄的房間裡生活;但對孩子們而言,一下子面對成長環境的改變,重新追溯另一個地方的認同和價值,是一種值得的「投資」嗎?一次上電視的經歷,卻改變了佘偉豪的故事。

子非魚反映的香港貧困情況與教育

  到底「家庭」對這群小孩子來說,是怎麼一回事?究竟社會的「成就」指標,與家長望子成龍的渴望,在他們而言,又是什麼?假如探聽孩子們對家長,對成年人,甚至對社會存有什麼「期望」,答案在成年人眼中是否不值一提?

  即使生活在不安定的環境中,孩子依然會努力嘗試展現其生命力,這是成年人不欲或無暇去理解的,亦是「子非魚,焉知魚之樂」的本義。

子非魚反映的香港貧困情況與教育


   香港,現實中的香港並非是像我們從影視劇作品中看到的那樣,是人們眼中的“東方之珠”,它是旅遊者的樂園,購物者的天堂。 人人富有,社會福利均衡,人們都能隨心所欲的買買買。在香港700萬人口中,依舊有著115萬低收入人及貧困家庭,這裡的競爭空前,受教育程度低的底層人在做著繁重的體力勞動,收入也很難得到提升,跨代貧窮正在影響著香港,影響著香港的兩代人。

子非魚反映的香港貧困情況與教育

 這裡也有為了生存而沒有辦法的選擇住在隔間裡,我們稱之為蟻族。這種板房隔間每一間住著一個小家庭,樓道的邊上就是公廁,  房間相當於4張電腦桌這麼大,一張布就是屋子的大門,除了能容下一張鐵架的上下床,就是擺放一點生活中必須用到的物品,條件好一點的就有一個單間,單間裡有獨立衛生間。

子非魚反映的香港貧困情況與教育


每月收三、四千元,2013年一百元港幣能兌換多少元人民幣:100港元(HKD)=80.06人民幣(CNY),一家人過的什麼日子。

在孩子的眼裡,貧窮是什麼?是想換新球鞋媽媽買不起,是想買新一期的漫畫八達通裡不夠錢,是即使很熱也不捨得開空調,是一次都沒有玩過的電子產品,是好朋友可以睡大床,而自己卻只能跟媽媽擠在一張小床上……

子非魚反映的香港貧困情況與教育

“貧富宴”是該校特有的活動,通過抽籤的方式,把孩子分為“富人”和“窮人”。抽到“富人”的少數幾個孩子可以在臺上吃美味的便當並有專人服務,而抽到“窮人”的大多數孩子只能坐在地上吃兩片面包和白開水。活動教育學生努力學習改善自己、提升自己、強大自己、愛惜食物、增強愛心。

子非魚反映的香港貧困情況與教育

校長親自家訪,會安慰學生家長和學生,說自己以前就住這樣的房間,進入學生的“家”後,1.先給學生送一份小禮物;2.接著馬上就問家長學生在哪裡做功課;3.再問在哪裡煮飯和吃飯;4.與家長聊孩子。

在聊孩子的過程中,校長首先會在家長面前誇獎孩子反應好,聲音好;其次再與學生說如果不讀書就浪費了,知道嗎?再次就會問這個學生的成績,班主任會如實回答,校長要麼是鼓勵再接再厲要麼是一聲嘆氣:可惜了。

子非魚反映的香港貧困情況與教育

 鮮魚行小學是個貧民區的學校,都有勵志的校歌、開展了各種各樣的活動:藝術教育、體育鍛煉、社會實踐活動等等。紀錄片中我們就看到了唱校歌、大合唱、鋼琴教育、打網球等。

子非魚反映的香港貧困情況與教育

二年級學生到飛機場做簡單的社會調查,與各色人種交流溝通,既鍛鍊了英文口語,又增強了與人溝通的能力,而反觀今天我們的學校教育,還真只是關在學校填鴨式努力教育,為了安全不是出問題,沒有春遊,沒有外出集體活動。大多教出來些高分低能、身體素質差、綜合能力差的次品學生。全面發展、素質教育成為一個個口號,落實難、落實少。條件好的學校落實得多,落實得好,對於農村學校因為師資、場地、設施等原因就基本停留在口頭上了。

子非魚反映的香港貧困情況與教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