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戰疫環境下,家庭關係還好嗎?


昨天晚上凌晨,小編正打算睡覺,聽到手機的震動,便拿起手機看了一眼信息。

是我在做家教時一位學生的爸爸發來的消息,簡單說了幾句,我能感覺到他遇到了些什麼事情,我便說,不妨可以講講,可以向我傾訴你的一些心事。

我們聊了很久,從聊孩子的學習成績,再到聊家庭生活,一些日常生活的不順利,我也給了他一些我能想到的建議。

兩個多小時的交流,我感受到了00後父母的一些無奈與疲憊。所以小編今天想分享一些75後父母,在與孩子的壓力上應該如何解決。

居家戰疫環境下,家庭關係還好嗎?


00後的孩子都在想什麼?都說現在的孩子沒吃過苦,給人的感覺不是很努力,在00後孩子的父母眼中是一種普遍現象,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玩石子成長的父母與網絡環繞的孩子的成長又怎能相同呢?當青春期的孩子與中年父母辯論時,父母總會不由自主地表示出“走過的路比吃的鹽都多”或者“你還是個孩子”這類的態度去試圖贏得這場“戰爭”,當然,父母的出發點肯定是為了自己的孩子,青春期的爭吵也是正常,但是年齡與時間的鴻溝很難跨越。所以,在試圖改善關係之前,父母也應再次審視自己的“父母站位”。


居家戰疫環境下,家庭關係還好嗎?

有句話說“我一出生就是富豪”,這很鮮明的表現出一個事實,在不同的出身、不同的經歷、不同的社會環境下所成長起來的孩子是顯然不同的。客觀上,一部分所謂的問題孩子在極力凸顯自己,他們心中有著躁動與不安,剛剛接觸到社會的“冰山一角”,無論是虛榮心還是“隨主流”,他們不肯顯示自己的“弱勢”,成績、日用或者穿著等等,都在其中。一部分孩子卻“佛系”一般,享受著固有的生活條件與資源。

居家戰疫環境下,家庭關係還好嗎?


如此分類,都需要一個方法,就是“溝通”,如何去溝通?家長應該儘量減少“我當初咋咋咋”、“想過以後咋咋咋”等等的話語,應讓孩子主動去與之交談,父母與孩子應該多分享對方的內心,選擇合適的機會,學會傾聽,安靜的與孩子進行交流,儘量不要突然打斷孩子的話語,以尊重的態度去溝通,聽一聽孩子的想法,共同解決問題,共同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溝通是一門藝術,父母更應該以朋友的角色去與孩子形成有效的理解與交流。

居家戰疫環境下,家庭關係還好嗎?


此外,現實上,孩子隨著社會在發展、在成長,在如此快速的社會化的環境中,孩子的成長速度也是不容忽視的。父母處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孩子難道不是嗎?科技的進步、網絡的普及、教育的發展,不同的條件下,孩子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對於一些孩子來說,他們的好勝心和對以後生活的渴望催促著他們在淺薄的社會經驗中掙扎,他們急切渴望做到自己想要的,可是他們自己卻沒有自己準確的希望與目標,或者說,生活的條件與經歷不允許他們邁出步伐,所以他們是急躁的、煩悶的,甚至於是沒有希望的恐懼。

居家戰疫環境下,家庭關係還好嗎?


長遠看,對於增長社會經驗、歷練自己是有幫助的,但是在這個不安的年紀裡,他們的內心還是脆弱的,他們需要心理的正確發展,避免極端化,所以更需要父母去理解相關行為,幫助孩子正確理解生活,未來是這些孩子的,這片天地更是無窮盡的,大展身手、成就事業的空間永遠不會消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