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演唱會總讓你哭?淺析演唱會帶來的共情反應

有一天在邊聽音樂邊做事情的時候,播到了逃跑計畫的夜空中最亮的星。

突然聽到主唱毛川的講話:他說我特別希望燈光都關了,大家都把手機拿出來,把閃光開出來,讓攝影師拍下來,肯定特別美。

覺得有點奇怪切換螢幕一看,原來是2013年上海迷迪音樂節的演唱會版本。

演唱會有一種特別的張力,尤其是像逃跑計畫這樣的團體,特別的有感染力。很多人都把手機打開閃光真的是特別美,一起唱著夜空中最亮的星。有種動人的情緒蔓延著。

唱到“我寧願所有痛苦都留在心底,也不願意忘記你眼睛”的時候。鏡頭帶到一個小哥,忘情地唱著,開始痛哭。他是那樣的激昂,連脖子上的青筋都因為用力過度而冒了出來。

為什麼演唱會總讓你哭?淺析演唱會帶來的共情反應

2013上海迷迪音樂節動情哥

“給我再去相信的勇氣,越過謊言去擁抱你。”

他一邊哭著一邊唱著。好難過啊!看著看著,不知不覺得,一邊輕輕的一起唱著,眼淚開始在眼眶中打轉著。

雖然魯迅說:人類的悲喜並不相通,我只覺得他們吵鬧。

但是無數人在演唱會上盡情宣洩悲歡喜樂,經由音樂共鳴震盪,讓我們覺得自己並不孤單。變成自己難忘的回憶。

演唱會為何會有這樣的魔力呢?

因為演唱會結合了音樂及敘事的聲光表演,刺激我們的感官激盪我們的情緒。

讓我們先從音樂說起。

01人類對於音樂的喜愛

每當我們開心的時候,我們哼著歌,每當我們傷心的時候,我們聽著歌。

音樂為何能夠配合我們的情緒,不論悲歡都如此讓我們迷戀呢。

從本質來說,音樂是頻率,節奏跟音量的結合。

地球上有許多的聲音,許多人喜歡自然之音,如海浪,如風聲。但是那必須有一定的頻率跟節奏,是讓人腦可預測的。我們並不喜歡嘈雜無序的聲音。我們喜歡的是可以預測,並又並不那麼準確的聲音。

這跟人類的進化機制有關。人活在這個世界上,需要積極的感受外界的變化,並加以判斷形成自己的行為。所以從五官五感當中不斷的獲取外界的資訊並予以判斷做出應對,包含情緒及應對動作。聲音也是這樣的一個獲取資訊,預設判斷,做出反應的行為。

而越能精準地預測出這樣的變化,大腦就會順從獎勵機制給予獎賞,分泌多巴胺。

多巴胺是一種腦內分泌物,可以影響一個人的情緒。因為多巴胺的作用,我們會享受我們自己的情緒,如喜不自勝,如沉溺悲傷。

我們人類傾聽聲音也發出聲音,所以我們會賦予聲音情緒。我們在什麼樣的情緒下發出有什麼頻率跟節奏的聲音,那個節奏跟頻率的聲音就會帶給我們怎樣的情緒記憶。譬如高頻急促的聲音會讓我們緊張,因為驚恐的時候我們會尖叫,聲音本身就是人類情緒的一個載體。

依照這樣人類的特性,我們可以歸納出一些人的本能。

1.討厭無序及嘈雜:因為大腦需不斷花費能量卻一直無法準確判斷。所以人為設計的音樂更容易比自然之聲為人類所接受。

2.需要具可預測性並偶有意外:預測準確大腦會獎賞,偶有意外才能讓大腦持續關注。人類是尋求驚喜的動物。

3.喜新厭舊:當音樂或歌曲聽久之後,大腦對於預測準確所給予的獎賞便會降低,因為關注力下降,多巴胺的分泌濃度不會這麼高。所以就算是再好的歌曲,我們也會出現聽膩了的感覺。

4.當我們的體驗越來越多,我們對於預測的準確度會增高,對於聲音的情緒認知也越準確。所以我們會越來越喜歡音樂,而變成有上癮的感覺。

音樂天然就對我們有刺激的作用,而又因為人的聲音本就含有情緒,所以以演唱歌曲的演唱會更容易給我們帶來強烈的感受。


為什麼演唱會總讓你哭?淺析演唱會帶來的共情反應

02 現代演唱會的構成。

演唱會最原始的型態其實就是表演者在眾人面前公開表演,最簡單的演唱會可以是在KTV當中一個人對著朋友們唱歌。有歌者,有聽眾,有音響,有燈光,有舞臺,可以播放音樂就可以辦一場個人演唱會,但是現代的演唱會構成已經是非常大型複雜化的商業工程。

演唱會可以看成是一場大型的表演,它並須擁有一個主軸,所有的發展都要向主軸服務。譬如以五月天的演唱會為例:諾亞方舟巡迴演唱會。當定下主軸是諾亞方舟的時候,傳達的就是為了逃避洪水降臨的世界末日。如果明天就是世界末日那你想要做些什麼,你會悔恨什麼?


為什麼演唱會總讓你哭?淺析演唱會帶來的共情反應


然後結合瑪雅神話傳說世界末日是2012年12月21日為界,做出了末日狂歡版,及明日重生版。在明日重生之後,你想要做什麼,講著追求自由與夢想的故事。

當主軸故事定下來之後,導演開始思考說故事的方式,要如何在演唱會上說好這個故事,歌單順序,舞臺設計,視覺設計,並搭配技術總監來讓這些想像的呈現成真。

縱貫線的舞臺總監張文玲說,導演如同指揮官,需掌控各環節正確精準的進行。 「演唱會製作是一個團隊的合作,導演就像大腦,負責擬定節目方向及內容;其他如舞臺設計、視覺設計、燈光設計、音響設計、舞蹈、造型及舞臺監督等就是人體,所有部位環環相扣、互相配合,聽令大腦的指揮。」

而前面的行銷公關工作更不可少,演唱會訊息一旦發佈。與歌迷的互動及公眾傳媒的宣傳溝通也決定了一場演唱會的表現是否可以達到極致。他必須先在引起歌迷想要買票的時候,也在心中先預習刻劃出這個主軸,要讓歌迷期待無比華麗的諾亞方舟,處在可以想像又想像不到的狀態。

這樣製造出可預期準確的獎勵機制,讓歌迷在進場前就已經可以經由演唱會的點滴曝光宣傳消息感到期待。

音樂是整個演唱會的靈魂,而視覺設計必須要後方支撐著歌手,再藉由燈光的變化,特效的製造達成對歌迷腦中不可預測性的刺激。最後是表演會出現的神秘嘉賓,作為一個轉折或是驚喜,大大的調動了聽眾的情緒。

演唱會的舉行,從事前的行銷策略,到現場的演出,完整的抓住了我們大腦的反應,讓我們宛如得到高潮一般的愉悅,甚至過於刺激興奮而昏迷。

1992年10月1日,流行樂之王麥可傑克森在羅馬尼亞的布達佩斯舉辦了演唱會《The Dangerous Tour》(危險之旅演唱會)。事實上,它真的很危險。在90000觀眾當中,佈置了2000名的醫護人員,有將近5000名歌迷暈倒失控。

為什麼演唱會總讓你哭?淺析演唱會帶來的共情反應


03 演唱會當中的難以忘懷的激昂


許多人忘不了自己參加演唱會時候的那種熱情,感受到自己的青春,感受到自己活著的喜悅。而這些其實都是演唱會精心設計打造出來的。

3.1演唱會本身的刺激:

在演唱會之前,歌迷們就已經接受了大量對於演唱會的介紹,瞭解了演唱會的主軸,知道了歌單跟順序,但是對於呈現故事的方式,也就是舞臺與視覺是未知的。在已知跟未知當中,我們的大腦得消耗大量的能量應對,一面應對意外,一面獎勵預測正確。所以除了興奮激昂落淚之外,做出瘋狂不可控制的行為也不意外,甚至許多人在演唱會後,會進入一種力竭虛脫的狀態便是因為這樣的腦內反應。

3.2人類的共情反應。

共情反應是指我們會對別人的情緒反應起相同的感覺。譬如我們遇見心情好歡笑的人們心情也會好轉,而我們看到一片哀慼的災難現場一起難過。

所以我們有時候的情緒反應並不是我們真的有什麼情緒,而是外在的影響。如有些喜劇電影並不好笑,但是在電影院內如果有很多人笑,我們也會覺得歡樂。但是如果是在家裡只有自己用電視看,往往就無法得到同樣開心的反應。

演唱會現場中,聽眾的情緒,往往是跟著表演者的歌曲跟舞臺的效果。而一起參與的聽眾

像是一個情緒放大器,讓我們的悲歡喜樂變化加劇。所以當有人開始興奮尖叫,或是痛哭流淚,往往會迅速傳播開來,變成全場的共同現象。

3.3陷入沉浸式的體驗。

1975年由Csikszentmihalyi提出,解釋當人們在進行某些日常活動時為何會完全投入情境當中,集中注意力,並且過濾掉所有不相關的知覺,忘記時間的流逝,進入一種沉浸的狀態。

這樣的感受非常美好,往往會讓人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並如同上癮一般不斷的渴求再度擁有。演唱會就是這樣。

當你陶醉在音樂的旋律,印證著歌詞的意義,看著旁邊的人的真情流露。你為之渾然忘我,與所有人的精神連結成一體,沉浸在那種銷魂的體驗上。而這樣的體驗,也強化了下次再參加的意願。

好的演唱會就好像是讓你共同參與了一個故事。你隨著表演者的演出,心理活動自動調出你的人生記憶與歌曲相應和,情緒經歷了高興歡愉,憤怒悲傷。最後與群眾忘我的共鳴著,留下深深的回憶。這個體驗會是有參與演唱會的大眾共有的,也會是你自己一個人專有的。

為什麼演唱會總讓你哭?淺析演唱會帶來的共情反應


如同一個五月天歌迷說的,當你在之後回顧這些演唱會片段時,你哭的點幾乎會跟你在演唱會上哭的地方一樣!

結語:

B站上有人找到了那位在2013年上海迷迪音樂節上痛哭的那個小哥哥,錄製了一段訪談。問問他為什麼在演唱會上哭的那樣傷心,發生了怎樣的事。他不好意思的說著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感情,自己在演唱會當中帶來的感動是那樣難以磨滅,笑容平和的。


為什麼演唱會總讓你哭?淺析演唱會帶來的共情反應

難忘的演唱會回憶

演唱會上的感動多來自於自身生活回憶與歌詞的相結合,加上現場情緒的渲染跟舞臺音效的刺激,讓人可以抒發自己的瘋狂。不同年紀的人會有不同的感受,但是不變的是我們想要追求的那種感覺。

永遠年輕,永遠熱淚盈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