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年21份中央一號文件,都說過啥?


盤點 | 往年21份中央一號文件,都說過啥?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收官之年也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在這個關鍵之年做好“三農”工作尤為重要。


而多年來,做好“三農”工作離不開中央一號文件的指導,在2020年的新文件出臺之前,梳理往年21個關於中央一號文件概要,接續前文,本篇將分享2010-2019年的重點內容。


2010 在統籌城鄉發展中加大強農惠農力度


2010年初,《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進一步夯實農業農村發展基礎的若干意見》發佈,在保持政策連續性、穩定性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強化“三農”工作的好政策,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大原則和措施,包括健全強農惠農政策體系,推動資源要素向農村配置;提高現代農業裝備水平,促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加快改善農村民生,縮小城鄉公共事業發展差距;協調推進城鄉改革,增強農業農村發展活力;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鞏固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等。


文件特別強調了推進城鎮化發展的制度創新。提出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提高城鎮規劃水平和發展質量,要把加強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發展作為重點。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加快落實放寬中小城市、小城鎮特別是縣城和中心鎮落戶條件的政策,促進符合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在城鎮落戶並享有與當地城鎮居民同等的權益。


2011 加快水利改革發展


2010年,我國農業農村發展的形勢相當好。糧食產量創歷史最高水平,農民人均純收入歷史上增加額度最大。但是農業農村形勢也面臨著一些嚴峻挑戰,其中一個就是農業的水利設施明顯不能適應農業穩定發展、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需要。所以中共中央國務院把2011年一號文件的主題定為加快水利改革發展。1月29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快水利改革發展的決定》發佈,這是新中國成立62年來中央文件首次對水利工作進行全面部署。


文件提出要把水利工作擺上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更加突出的位置,著力加快農田水利建設,推動水利實現跨越式發展。提出力爭通過5年到10年努力,從根本上扭轉水利建設明顯滯後的局面。


2012 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創新


2012年2月發佈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創新持續增強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見》,突出強調部署農業科技創新,把推進農業科技創新作為“三農”工作的重點。


以中央一號文件的形式統一全黨意志大力推進農業科技改革發展,在我國的農業發展歷程中是首次,在科技發展進程中也是首次,有許多創新之處。其中最受廣大農業科研和農技推廣人員歡迎的政策亮點有兩個:一個是關於農業科技公共性、基礎性、社會性的“三性”論述,這一論述給廣大農業科技人員吃下了定心丸;另一個就是關於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一個銜接、兩個覆蓋”的政策,即:鄉鎮農技人員工資待遇要與當地事業單位的平均收入相銜接,當年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示範縣項目基本覆蓋所有農業縣,農業技術推廣機構條件建設項目覆蓋全部鄉鎮。


2013 進一步增強農村發展活力


2012年11月8日,黨的十八大召開。兩個月後的2013年1月31日,新世紀以來連續第十年聚焦“三農”的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快發展現代農業進一步增強農村發展活力的若干意見》發佈。


伴隨工業化、城鎮化深入推進,我國農業農村發展正在進入新的階段,呈現出農業綜合生產成本上升、農產品供求結構性矛盾突出、農村社會結構加速轉型、城鄉發展加快融合的態勢。文件對“加快發展現代農業、進一步增強農村發展活力”作出全面部署,要求必須順應階段變化,遵循發展規律,增強憂患意識,舉全黨全國之力持之以恆強化農業、惠及農村、富裕農民。按照保供增收惠民生、改革創新添活力的工作目標,加大農村改革力度、政策扶持力度、科技驅動力度。


2014 全面深化農村改革


2013年,我國農業農村發展持續向好、穩中有進。這時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正處在轉型期,農村改革發展面臨的環境更加複雜、困難挑戰增多。必須進一步解放思想,穩中求進,改革創新。


2014年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的若干意見》發佈。指出全面深化農村改革,要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激發農村經濟社會活力;要鼓勵探索創新,在明確底線的前提下,支持地方先行先試,尊重農民群眾實踐創造;要因地制宜、循序漸進,不搞“一刀切”、不追求一步到位,允許採取差異性、過渡性的制度和政策安排;要城鄉統籌聯動,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推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讓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共同分享現代化成果。


2015 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


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大改革創新力度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的若干意見》指出,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正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如何在經濟增速放緩背景下繼續強化農業基礎地位、促進農民持續增收,是必須破解的一個重大課題。


文件深入分析了當前我國農業面臨的矛盾和問題,說明了依靠拼資源、拼消耗的傳統農業發展方式已難以為繼。要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按照穩糧增收、提質增效、創新驅動的總要求,繼續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全面推進農村法治建設,推動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努力在提高糧食生產能力上挖掘新潛力,在優化農業結構上開闢新途徑,在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上尋求新突破,在促進農民增收上獲得新成效,在建設新農村上邁出新步伐,為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2016 用發展新理念破解“三農”新難題


2016年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落實發展新理念加快農業現代化實現全面小康目標的若干意見》發佈。要求各地區各部門要牢固樹立和深入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確保億萬農民與全國人民一道邁入全面小康社會。


文件提出,用發展新理念破解“三農”新難題,厚植農業農村發展優勢,加大創新驅動力度,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保持農業穩定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


2017 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2017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的若干意見》發佈。文件明確指出,要把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三農”工作的主線。


經過多年努力,我國農業農村發展已進入新的歷史階段。農業的主要矛盾由總量不足轉變為結構性矛盾,突出表現為階段性供過於求和供給不足並存,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給側。迫切要求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


文件指出,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在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礎上,緊緊圍繞市場需求變化,以增加農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給為主要目標,以提高農業供給質量為主攻方向,以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為根本途徑。並強調,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一個長期過程,必須直面困難和挑戰,盡力降低改革成本,積極防範改革風險。


2018 對鄉村振興進行戰略部署


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2018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發佈。圍繞實施好鄉村振興戰略,文件謀劃了一系列重大舉措,確立起了鄉村振興戰略的“四梁八柱”,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頂層設計。文件有兩個重要特點:一是管全面。文件按照黨的十九大提出的關於鄉村振興的20個字5個方面的總要求,對統籌推進農村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和黨的建設,都作出了全面部署。二是管長遠。文件按照黨的十九大提出的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分兩個階段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的戰略安排,按照“遠粗近細”的原則,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3個階段性目標任務作了部署。在歷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字數最多。


2019 優先發展做好“三農”工作


2019年2月19日印發《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做好“三農”工作的若干意見》,全文共分8個部分,包括:聚力精準施策,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夯實農業基礎,保障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紮實推進鄉村建設,加快補齊農村人居環境和公共服務短板;發展壯大鄉村產業,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全面深化農村改革,激發鄉村發展活力;完善鄉村治理機制,保持農村社會和諧穩定;發揮農村黨支部戰鬥堡壘作用,全面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加強黨對“三農”工作的領導,落實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總方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