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丑》:永遠不必成為超級英雄

去年有一部大出風頭的影片,源自超級英雄系列但又不是一位超級英雄,這就是一直在蝙蝠俠和DC宇宙中以反派身份出現的角色小丑的同名電影《小丑》。

這部小成本投資的電影在威尼斯電影節上拔得頭籌,是超英類型的電影第一次獲得公眾的榮譽和認可,這是漫威沒能做到的事情,也是其他"正義"的超級英雄沒能做到的事情,小丑用真實行動告訴我們,有些人的成功永遠都不必成為超級英雄。

這部分級影片因為其中的限制級鏡頭過多,最終沒有辦法在國內上映,同時在很多上映的國家和地區,觀眾紛紛表達了對這部電影可能激發的現實生活中的暴力行為的不安,但是與此同時,認為《小丑》所表達的只有殘酷和虛無主義的批評也遭到了部分擁護者的強硬反擊,包括導演菲利普斯本人,也一直反對這種聲音。 但是畢竟在諾蘭的經典作品《黑暗騎士》上映以後,確實有模仿小丑暴力行為的犯罪者出現,這種擔憂也不是全無必要。

《小丑》:永遠不必成為超級英雄

但必須要說明的是,一部好的電影首先必須是有趣的,它應當具有一種連貫的,發人深省的主題,如果不是連貫的觀點,至少與世界有某種想象力的聯繫。但對於《小丑》而言,它本身充滿了自己大膽的想法,好像故意要去表現更多的悲傷也是一種藝術勇氣的形式,但其實我們能從影片中感受到這部沿用了經典ip的電影依然在害怕自己的影子,哪怕是任何一點實際意義上最微弱的模仿,導演都想從中徹底刨去。可以說這次的《小丑》甚至無法在自己的漫畫電影風格中發揮作用。瞭解DC宇宙的人都知道,《小丑》是一個非常惡作劇的故事,哪怕只是小丑這個角色的大銀幕簡歷就已經包括三位奧斯卡獎得主(其中兩位擔任其他角色)。小丑本身是一種純粹的無政府狀態的體現,可以輕率或沉重,恐怖或有趣,他可以像傑克·尼科爾森那樣嘲笑,像希思·萊傑一樣咆哮,或者僅僅只是像賈裡德·萊託一樣,去成為小丑。

《小丑》:永遠不必成為超級英雄

導演菲利普斯與合著者斯科特·西爾弗緊隨喬爾·舒馬赫1993年的戲劇《墮落》的腳步,將哥譚市描繪成一個只存在於幻想中的黑暗而無人伸出援手的地方,這幾乎是一個完全邪惡的顛倒世界,主人公在其中找不到任何安慰或緩解的暗示。在徹底沉浸的表演中,華金·菲尼克斯所扮演的小丑亞瑟·弗萊克僅僅是一個兼職的小丑,在一個充滿誇張怪誕色彩的人才公司工作。亞瑟患有精神疾病,必須通過藥物和政府所規定的療法來應對,這些療法根本沒辦法提供舒適感或代表某種關懷。亞瑟生病的母親一直鼓勵他將自己視為世界上的歡樂之光,為人們帶來歡聲笑語。可問題的關鍵就在亞瑟並不有趣。甚至可以說他無趣得很尷尬。觀眾很容易就能理解小丑需要被愛的那種慾望,但是不必真的去愛他,同情與憎惡之間的緊張關係是小丑身上所能體現的最顯而易見的事實之一。

《小丑》:永遠不必成為超級英雄

在大部分運行時間中,《小丑》都是一部在視覺和情感上都有意識的去展示陰暗面的電影。亞瑟從一無所有開始,然後以傷害同情心的觀眾的方式逐漸失去一切,尤其是在亞瑟骯髒的家中。有關講故事的所有內容包括侵入性的聲音設計,都是旨在壓迫他人,並以所有壓迫的主要受害者將觀眾推向亞瑟的觀點。令人著迷的是亞瑟的生命多麼令人恐懼,就像菲尼克斯本人的表演一樣令人著迷,因為正是觀眾親眼看著他的脆弱的希望是如何一步步變成了越來越大的足以對城市造成破壞的自信。

像導演菲利普斯公開模仿並引用馬丁·斯科塞斯在《出租車司機》中的舞蹈片段一樣,亞瑟認為當領導者失去理智時,這一切對於同樣瘋狂的世界來說也是可以理解的,甚至是完全自然的反應。尚未準備將人性視為某種有待商討的觀眾可能不會對這種冷嘲熱諷產生共鳴。但是對於那些像亞瑟·弗萊克一樣被濫用和忽視的觀眾,甚至是對社會抱有較小,更理性的怨恨的觀眾,小丑都是經過深思熟慮的挑釁在作出承諾:討厭的人真的很糟糕,您可以按照您想要的任何方式對他們採取行動。

《小丑》:永遠不必成為超級英雄

導演菲利普斯也一再的明確表示,他不相信《小丑》像一部漫畫電影一樣小巧而可忽略。儘管他的電影比漫威電影世界中的任何一部都要更加微不足道,並且可能會令人產生痛苦,但《小丑》所提供的幻想就像任何超級英雄實現願望的旅程一樣清晰:幻想成為英雄的人,從無能為力,同時被恐懼和愛戴。菲利普斯以自我祝賀的方式傳達了這一信息,這主要是通過將這部電影設定在一個亞瑟別無選擇,只有暴力,沒有逃脫而瘋狂的世界中來實現的。他被描繪成一種黑暗的講真話的人,因為他了解到這個世界只是在開玩笑,沒有任何事情最終可以算作是要緊的。這也就歸還到了選題,菲利普斯認為必須是小丑而不是其他反派角色或超級英雄的原因就是因為這個世界現在太敏感了,如果這部電影是一部在技術上沒那麼引人注目的電影,並且一直到最後一刻也沒有那麼誇張,是某種歡樂且有目的性的瘋狂,那麼《小丑》可能會引起社會關注的程度也能夠大大降低。

《小丑》:永遠不必成為超級英雄

當我們觀看影片時,需要理解的一點是小丑的確僅僅只是在表演而已,不僅是對最挑剔、最憤怒、最壓抑的觀眾的表演,而是對全部觀眾的心靈深處的一種影響。《小丑》顯示了一個人在遵守規則時只能獨自哭泣,但當他決定違反這些規則時卻可以成為某種象徵,甚至於在公共場所瘋狂跳舞。

《小丑》:永遠不必成為超級英雄

許多評論家和觀眾都對惡作劇表示厭惡,因為這種幻想是如此自私和固執己見。但其實世界充其量只是不平衡的,最壞的情況無非就是這種沒有緣由的徹頭徹尾的惡意。影片中亞瑟最終坦誠面對自己的時候認真地說"我只是不想再難過了"。我們或許可以說亞瑟是一種可憐的小人,無害且悲傷,但他不是每個人,不是每一位觀眾的化身。在故事的最後,亞瑟創造了一種不再無害的方法,將自己真正變成了小丑。雖然這並不一定會使Joker成為一個號召性用語或真實生活中的暴力的邀請,但這確實代表了某種在現實生活中令人恐懼的邀請形式,當我們觀看《小丑》的時候,最應當反思的事情也是我們該如何避免下一個"小丑"的出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