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病毒來襲,導致大量養殖魚類死亡,給水產業造成重大損失

一種名為羅湖病毒(TiLV)的新型病毒殺死了大量養殖的魚類,對漁業造成了嚴重的危害。“這是一個重大的全球問題,”國際公共資助研究中心WorldFish的遺傳學家約翰•本澤(John Benzie)表示。

新型病毒來襲,導致大量養殖魚類死亡,給水產業造成重大損失

新冠狀病毒引起的肺炎爆發,讓世界意識到病毒的極大危害,事實上,在自然界中,在植物和動物物種之間的病毒的傳播,由於現代農業的興起,密集的養殖場一旦爆發的一種高度傳染性病毒,容易導致大規模養殖動物的死亡,導致社會經濟重大損失。

最近,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科學》(Science journal)發表了一篇題為《一種新出現的病毒在養殖魚類之前出現》(An emerging virus get before fish, but breeders can help them fight back)的文章。

一種名為羅湖病毒(TiLV)的新型病毒殺死了大量養殖魚類,對漁業造成了嚴重的危害。“這是一個重大的全球問題,”國際公共資助研究中心WorldFish的遺傳學家約翰•本澤(John Benzie)表示。受羅湖病毒侵襲最嚴重的是羅非魚產業,大量死亡事件和生物安全限制威脅著幾個大陸的羅非魚水產養殖業。

新型病毒來襲,導致大量養殖魚類死亡,給水產業造成重大損失

雖然WorldFish的研究人員知道一些地區已經受到了這種病毒的襲擊,但是很少有國家向世界動物衛生組織報告數據,所以這種病毒的總體分佈和影響仍然不清楚。

挪威獸醫研究所的獸醫流行病學家Mona Dverdal Jansen說:“我們確實需要描述性和分析性的流行病學研究來幫助我們瞭解這一領域。”

與此同時,WorldFish的研究人員正在與愛丁堡大學羅斯林研究所合作,開發對羅非魚病毒有抗性的羅非魚品種。

幸運的是,在2018年,羅湖病毒襲擊了WorldFish用於繁殖實驗的羅非魚,這1821條單獨標記的羅非魚共分為124組,每一組都有不同的雙親,其中40%的魚感染羅湖病毒後死亡,這一研究數據將有利於羅湖病毒抗性的羅非魚品種的培育。

中國作為羅非魚養殖大國之一也受到此種羅湖病毒影響。中國和烏干達這兩個國家被認為是感染該病的高風險國家,近三年,中國羅非魚出口量和出口金額都持續低迷,美國市場佔中國出口羅非魚總量比率從2005年的75.65%下降至2017年的32.02%。

養殖成本也在不斷上升,從2011年的平均7650元/畝上漲到2015年的8865元/畝,利潤卻持續下降,跌至平均1550元/畝。

WorldFish的研究表明,大約50%的存活率差異是由基因造成的,研究人員還證實,這種耐藥性與羅非魚的大小無關,這意味著繁殖者不必犧牲產量來提高病毒的耐藥性。

這一發現表明這些抗性基因可以提高羅非魚對病毒的抵抗力。指出羅湖病毒對羅非魚養殖業的巨大危害,通過培育羅湖病毒抗性羅非魚品種,擴大羅湖病毒的養殖規模,可以有效減少羅湖病毒造成的經濟損失。

《中國日報》表示,目前已經發現了抗病毒的羅非魚品種,但育種仍處於初級階段,抗病毒羅非魚品種要進入市場還需要數年時間。

此外,一些公司也在開發針對病毒的疫苗,但還遠遠不能獲得,而且羅非魚相對便宜,通常由發展中國家的農民飼養。即使疫苗研製成功,仍不知道是否有農民願意為它買單。

去年,中國羅非魚行情比較低迷,到了今年還未見明顯起色,但不少業內人士卻從中看到了希望與生機。

據悉,今年羅非魚市場迎來三大利好消息:一是整體投苗時間推遲以及部分養殖戶轉型,預示著今年羅非將繼續減產;二是中美第一階段經貿協議已正式簽署,釋放出強化“走向貿易止戰”的利好信號;三是業內人士積極捐贈優質凍羅非魚片,援馳武漢,為產業帶來積極正向的宣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