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鄉程啟南才是“天下廉吏第一”

武鄉程啟南才是“天下廉吏第一”

ERDOS(鄂爾多斯)時裝說

算算武鄉都有哪些大佬

世人熟知于成龍被康熙皇帝譽為“天下廉吏第一”,卻鮮知明代武鄉人程啟南也被朝廷稱為“天下廉吏第一”。

程啟南(1562-1650),字開之,號風庵,明朝嘉靖四十一年出生於山西省武鄉縣信義村。

信義村程氏以忠孝節義傳家、以詩書禮樂為教,可謂世代書香、官宦人家,名賢輩出。

據史料記載,程啟南一生“性剛果,多大略,博學工文”。他做事光明磊落,清廉正直,乾公奉職,經常為民請命。他不諂權貴,氣節凜然,為官30年,處處留佳績。受到官民的交口稱讚。無疑是程氏望族的代表人物。

武乡程启南才是“天下廉吏第一”

心繫百姓 為民請命

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程啟南與同邑魏雲中聯捷同榜進士,第二年被當朝授任襄陽府推官,這是程啟南入仕後被放任的第一站。

推官,唐朝始置,是府衙斷獄案辦的官吏,還肩負地方賦稅的審計之責。

湖北襄陽為歷代封建王朝在江南產糧納稅的富庶地區,然而,在程啟南上任時,正逢明代末年,為了補充自己腐朽的肢體,萬曆神宗皇帝派遣大量太監,充當稅使礦監,以更有力地榨取百姓的血液。

這些太監出生的礦監稅使,心腸狠毒,手段殘忍。他們利用特權,巧立名目,強取豪奪人民財富,橫行天下,逼得人們傾家蕩產,賣兒賣女,投井上吊,情景十分悽慘。

在襄陽,程啟南親眼目睹了人民群眾水深火熱的悲慘遭遇,心情十分沉重。當一位姓李的稅監脅迫他為其徵稅時,程啟南果斷地“駿言拒之”;並不顧官微職小,明確申明自己的主張:“稅宜節,閹當撤!”

同時,他“言必行,行必果”,旗幟鮮明地鼓勵和支持當地群眾和礦監稅使進行鬥爭,深受當地人民歡迎和愛戴。後來,由於全國性的“隨我來,殺稅官”的抗稅和反稅監鬥爭風起雲湧,神宗皇帝懾於形勢,只好將派往各地的礦監稅使撤回。

事實證明程啟南的主張是正確的,是符合人民心願的。所以,襄陽百姓感念程啟南的恩德,奉程“與羊叔子同祠”。

武乡程启南才是“天下廉吏第一”

平叛巨寇 保境安民

程啟南在山東先後任職十年(萬曆四十一年至天啟三年,即公元1613-1623年)履官濟南道副使、參政、按察使、右布政使、左布政使。

在任山東布政使期間,恰逢巨盜徐鴻儒利用妖術聚眾劫掠,在鄒膝(今山東費、鄒、膝、濟寧、金鄉等縣)一帶為害百姓,來如風,去如影,一連將十餘座城池搶掠一空後揚長而去。

當地官兵巢捕無力,眼睜睜地看著其橫行。程啟南得知後,“命歷城令吳阿衡招白挺以殲之,逆憝叛黨,如縛豕而檻送京師,有旨賜金幣”。

程啟南主持剿捕,機智果斷地剿除了為害一方的害群之馬,使百姓得以安居樂業。而後,將首惡檻送京師,不但得到朝廷的獎賞,也得到當地人民的熱愛和擁戴。

程啟南任職山東,心繫故土。當他得知老家武鄉縣權店至分水嶺一代官道中,有大盜孔憲猖狂肆虐,利用山高路險,沿途搶劫民財,殺掠過往客商,開設黑店,圖財害命,當即知會山西布政司,派兵剿捕。

同時上疏朝廷,在權店特設守備衙門,委派守備一人,守兵300名,確保一方平安。故鄉老百姓從此過上了安居樂業的生活。

忠於職守 清廉正直

程啟南以忠於大明江山社稷和天下蒼生利益為己任,一生為官清廉,忠於職守,剛直果斷,敢於言事。

在任兵部武選司主事時,發現司衙中種種弊端,冗員過多,一些人任人唯親,憑裙帶和私人關係濫竽充數,冒空名、吃空餉、領空俸;將帥設置過濫,庸碌無能,人浮於事,相互掣肘辦事效率不高,往往誤事等,遂直言上疏“三可慮”,並明確提出了“清冒濫、屏私人、簡將帥”等三項改革措施。

這道疏文雖被朝廷“多所採納”,但由於觸動了當權者中好些人的既得利益而遭到了猛烈抵制。這些人明察暗訪,想搜尋程啟南的過錯加以彈劾。但程啟南“潔己敷政,除繁苛,持大體,廉而能平”,令他們無機可乘。

程啟南為官期間,曾歷任湖、廣、雲、貴同考試官。

作為主考大人,他始終奉行“不吃請、不受賄、不徇私舞弊,秉公執法,公正取士”的原則。當試畢誇官,他總是處處節儉,不吃宴席,不坐八抬,不打儀仗,而是騎一頭毛驢,輕騎簡從向百姓揮手致意。

當人們知道,這便是威名赫赫的主考大人時,都無比驚奇而敬佩,爭著說:“這樣的清官,天下少有。”

由於程啟南為官清廉,忠於職守,受到官民的一致好評。曾有同僚向他請教獲得官聲民望的妙策,啟南曰:“凡民之事,先之勞之,則不令而行,雖勤不怨。”明天啟二年(公元1622年),朝廷考核天下官吏,“舉卓異”,程啟南被譽為“天下廉吏第一”

勇鬥閹黨 大義凜然

明天啟三年(公元1623年),程啟南升任太常寺卿,奉調回京任職。

這時,太監魏忠賢與熹宗天啟皇帝的乳孃客氏狼狽為奸,專斷國政,權勢熏天。魏忠賢本系無賴出身,目不識丁,但因入宮時侍奉皇孫朱由校,並和客氏私通,由是得寵。

熹宗朱由校即位時年僅16歲,只知玩耍,一切大權盡落魏忠賢之手。朝廷內外趨炎附勢者,如倪文煥、崔呈秀等等,皆拜倒在忠賢門下,形成閹黨,把持朝廷各要害部門,其名目有“左右護衛”“五虎”“五彪”“十狗”“十孩兒”“四十孫”等等。

他們橫行朝廷,敗壞朝綱,殺害嬪妃、迫害皇后,一批忠直正派元老重臣如楊漣、左光斗、高攀龍、魏大中、葉向高等等相繼慘遭迫害,先後成了魏忠賢刀下之冤鬼。

魏忠賢所到之處,官民遮道伏首,高呼“九千歲”,更有謅媚者竟高呼到“九千九百歲”。要知道,封建社會的皇帝也僅以“萬歲”相稱。由此可見,魏閹權勢是何等登峰造極。

更有甚者,有好些地方為魏忠賢這個目不識丁的太監大造生祠,甚至有的生祠規模和富麗堂皇程度,超過了皇家的宮殿。

面對閹黨弄權,倒行逆施,殘害生民,禍亂天下,程啟南義憤填膺,不顧自己隨時可能招至的殺身滅族之禍,大義凜然,“抗疏劾之”。但所上奏疏均被閹黨扣壓不報,並多方採取對策,對他實行恐嚇報復。

雖遭“黑雲壓頂”,他仍不退縮,再次上疏,直陳利害。

疏曰:

自古治亂,榮辱之端在所信任。魏忠賢威移主上,蟠連禁闥,倪文煥、崔呈秀等黨與搖唇膏吻橫於世,指夷光為嫫母,借鉤鉅作刑書,以王振、劉謹之勢加之郅都之手,不六翩盡空不止。今濟州荒旱,彭城水決,江南地震,關中豕妖,反天不祥於斯見矣。乃尚有進玉璽賦鳳儀者。

臣愚以為:

眾正立,即朝之嘉祥;群枉至,即國之妖孽。今即使朱草日生於庭,麒麟在囿,臣猶以為無因而至,而敢為回面漢行,不思變轍者乎!

臣實不欲同罷驢為群,與淚俱沒。乞放臣還山。

這次上疏,使魏忠賢大為惱火,於是令程啟南“即日罷歸”。

罷官歸田的程啟南,針對天下豪貴爭相為權奸魏忠賢建生祠,作文大加譏諷和鞭撻,文中直言為討好魏,耗費國庫糧銀無度,造成國庫空虛;其凜然正氣,寧折不彎,令人讚歎。

可惜,程啟南的這些傑作在傳世中佚失,使我們不能體味程啟南投槍匕首般的凌厲文辭,甚為遺憾!

絕仕進退 隱居林泉

天啟七年(公元1627年)八月,在位7年,年僅23歲的熹宗皇帝朱由校駕崩,其弟朱由檢即位,改元崇禎。

新皇帝沉機獨斷,不久,夷滅了客魏閹黨。

凡抗閹者悉起田間,已巳(公元1629年)詔升啟南通政使,蔭一子,旌不附忠賢也。庚午(公元1630年)廷議,以起部冗不奉職,群推啟南素遵軌躅,不欲暴貴,謝之。

此後,程啟南被遷升工部左侍郎。“百廢俱興,諸什器鹹備”。然而,皇室的德陵工程,因貪官與商家相勾結,故意拖延工期,藉機大挖國庫金銀,致使這項工程“更數歲,工未就”。

程啟南上任後,洞悉其奸,於是大刀闊斧撤換督工官吏,並“召商責之,期以五月,磚木不至,法無貸”。商家素畏啟南清廉正直,言出法隨,再不敢故意拖延,加快施工進度,使這項工程順利告竣。

德陵工程完成後,朝廷以其辦事幹練,政績卓著,提升程啟南為工部尚書,加大司空服俸。同時,按照成例,蔭封一個兒子為官,被程啟南堅決地辭謝了。

按說,程啟南在重被啟用復職後,官運亨通,諸事順遂。然而,好景不長,弒害明王朝軀體的頑症痼疾舊病復發。崇禎皇帝重新起用太監當政,致使“寺人之徒嗡嗡復進”。

崇禎四年八月,任命太監張彝憲總理戶、工兩部,凌駕於尚書之上,大有閹黨死灰復燃之勢。程啟南看破世情,不欲與宦官寺人為伍,一再上疏求退,其內容大意說:

熹皇帝拱默中人有竊政者,似猶不足異。今天子英明,日夕望太平,而蹈覆轍,釀亂胎。臣恐忠賢雖誅,而忠賢之類尚冀死灰復燃。不止羞朝廷,而辱當世之士也!

連上11疏,方獲准告老還鄉

程啟南致仕後,返歸故土武鄉,杜門謝客,絕意仕進,“長吏罕識其面”。然而他卻無時不關注故鄉人民的生活。

時逢沁州武鄉荒旱,而百姓徭役繁重,他不避怨謗,上書兩院,呈請免徭減賦,使沁州豁免徵糧累金3000餘兩。李自成的義軍攻佔北京後,大順朝廷知其清廉正直,曾下旨請程啟南出山任職,啟南斥之曰“方魏忠賢時吾不仕,今謂吾俱死耶?”嚴辭拒絕。

為了不受攪擾,程啟南從告老回鄉後所居住的縣城,再次遷回老家信義故宅,專門修建一寨,取名“雙修寨”。構築草亭數間,終日鑽研《周易》以及各家醫學專著,每有心得,纂翰為文。

先後著有《易宗聖錄》《陰符解》《也足園集易時草》《醫學纂要》《集賢錄》《心著集解》等等。他家教甚嚴,不拘大小長幼,均要以節義仁慈簡樸傳家;無論貧富貴賤,均要以詩書禮樂為教。所以,子孫輩多有建樹,世代為官,書香滿門。

清順治七年(公元1650年)十月,程啟南早晨起來,召集族人子孫,坐列床下,說“孰易如葦,孰化如毀,人生至促也。”說罷,和族人擺開棋局,“精彩倍張,至日中返舍,跌坐良久,語不及私而卒”,終年89歲

程啟南在明代三朝為官從政,政績卓著,勤政廉潔,是古代清官之楷模,程氏家族之驕傲。

1947年,在武鄉縣土地改革運動中,一些鄉民為挖寶分浮財,將程啟南墳墓挖開,程啟南骸骨重見天日,隨葬品卻一無所有,再一次證明了程啟南一生克勤克儉的廉吏風範!

【本文由趙太生根據資料整理】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武乡程启南才是“天下廉吏第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