淅川老縣城有“五絕”:河水倒流,半山一座廟……

淅川縣在歷史上歷史久遠,但是也是一個磨難頗豐的縣城,經過歷史的改變,縣城所在東南西北遷徙數地,往返距離在上百里之間,在歷代各個地區也比較少見。並且縣城變遷過多,或被取消或又重置。解放後才復置淅川縣選址於今天的上集。

淅川老縣城有“五絕”,你知道是什麼嗎?

一絕

河水倒流。俗話說:滾滾江水向東流。淅川境內的丹江、灌河、滔河都是向東流。唯有發源於黑龍泉的小金河,經陳嶺、凌家、花園,一路向西,倒流3公里,流至淅川老縣城的護城河內。更耐人尋味的是:小金河為丹江的一條支流,兩河位於同一條川,最近處相距不足百米,一個向東流,一個向西流,實乃一奇。小金河最終流至護城河,繞老縣城一週後,從南關注入丹江。現在,老縣城雖已遷至上集,但小金河依然倒流不停。此乃一絕。

淅川老縣城有“五絕”:河水倒流,半山一座廟……


二絕

半山一座廟。此廟位於老縣城供銷社(前身為億中祥)的東山牆。該山牆上開有一小洞,洞內有一座廟,僅能容下一隻碗。原來,山牆附近有一口老井,井水甘甜、旺盛。放一隻碗,過往行人口渴了,使用碗從井裡舀水喝。這洞,這碗,源於清朝,有300年的歷史。每逢過節,當地族長領著族人,在此上香、祭祀。請龍王吐井水,恩澤眾生,故稱半“山”一座廟。這可能是世界上最小的廟了。此乃二絕。

淅川老縣城有“五絕”:河水倒流,半山一座廟……

三絕

一步三弓橋。地點位於老縣城西北角城隍廟門前。此橋實為三個洞,分別疏通泉水、雨水和髒水。城內有一泉,泉水叮咚,緩緩繞城,可供市民們洗衣、淘菜。雨天,城隍廟屋簷流水,乃聖水。此水經導渠,流入城東的天池。市民們生活用的髒水,經此直接流入護城河。一步三“弓”,各有用途。此乃三絕。

淅川老縣城有“五絕”:河水倒流,半山一座廟……

四絕

八百竹門坎兒,即城隍廟的大門坎兒。城隍爺是掌握城內陰間事務的神。此殿建築雄偉,氣勢磅礴。大門有二個石獅子,高一丈有餘。進大門,兩邊為二十四廊房,內有挖眼、割捨、拔牙等雕塑,陰森可怕。正殿門前。有八棵柏樹,門坎為竹製門坎兒。門坎兒上設有機關。若有上香者心裡有愧,必驚慌失措。過門坎兒時,碰到機關,坐著的城隍爺塑像便會忽地站立起來,嚇得人魂飛魄散。故稱“八百(柏)竹門坎兒”。此乃四絕。

淅川老縣城有“五絕”:河水倒流,半山一座廟……

五絕

八十個道士,八十個和尚。出老縣城東門,往東走500米,有一橋,叫娃娃橋。橋不大,但精緻。青石欄,有16根石柱,石柱上面刻有八個石道士,八個石和尚,故稱八十(石)個道士,八十(石)個和尚。道士頭上有繤,和尚腦門光光,神態可掬,惟妙惟肖。傳說,此橋建於明朝,明朝城內牌坊洞有一寡婦,日落而出,日出而歸。人們傳言,此寡婦淫蕩,不守婦道。數年後,寡婦請人從石頭山拉回自己打造的石條、石柱,用自己的積蓄建橋一座。橋建好後不久,寡婦便病死。留下這八十(石)個道士,八十(石)個和尚,永駐人間。此乃五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