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家學,有恢復的可能嗎?


(一)

我們現在的農村教育,除公辦教育之外,還應該有別樣的教育參與。

很懷念以前的私塾及家族制學校(以下簡稱家學)。在古代,很多的文化名人,在有學問之初,其實靠的就是私塾或是家學的一個很好的啟蒙。家族辦學,不應該消亡。

在過去,有人為了教育自己的後代,官都可以不當,辭職回家去辦私塾,搞家學,教育自己的孩子或是族裡的孩子。有錢人家自己辦私塾,很多請的老師,還是當地很有才學的人,甚至是大儒,他們已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普通的老師。

教育,人的才學應是關鍵,與學校的硬件建設沒有必然的關係。如果是真的搞教育,可能龐大的建築群,還不及人傢俬塾的一間小房子;教師無數,可能還不及人傢俬塾的教師數人。

真的有些不懂,為什麼現在沒有人來搞家學,來創辦家族制學校,尤其是那些有錢人,大老闆。這與老闆投錢給公立學校是個完全不同的概念。老闆投錢給公立學校,無非是給學校搞幾棟房子或是給學校配置一些什麼先進或是學校急需的設備,但教育還是人家的。而搞家學,看重的就是自己的用人,看重教師的博學優先,看重自己教育理念的貫徹實施。

(二)

很多人感嘆,現在的公辦教育其實是低效的。投入的錢,很多實際上打水漂的多,甚至可能被各個部門分吃。而學生的教育,也低效。很多無用的知識,因為要應付上面的層層檢查,佔去了學生太多的時間。如果是自己辦家學,就可以精編教材,用很短的時間,讓學生學到必備的知識。

我總是想,我們現在的公辦教育,能培養出幾個作家、詩人、有深厚學識底蘊的學生?在農村應該是很難的。但農村如果有有錢人來辦家學,要想培養出幾個作家、詩人或是別的有專學的人才,可能就容易得多。在家學裡面,只要教育管理者看重某個方面的教育,學生在某個方面就容易出人才。

當然,現在搞家學,不能等同於原來意義上的私塾。以前的私塾是讀老書的,可能更看重的是農村應酬。現在的家學,完全可以按現在的公辦教育的模式搞,但它的好處,可以不必以學分至上,而是以學生的能力見長,讓學生通過某一方面的專學來求突破。學生的書畫,可以請來真正的書法家、畫家來教。學生的外語,可以請外教幫忙。

所謂的家學,既然是有錢人來辦教育,錢就一定不是問題。孩子們只要用心讀書,老師只要用心教書,就可以了。所謂的學生經濟困難什麼的,所謂的老師工資太低的問題,應該是不存在的。 孩子們要的,是老師的最專業的指導。老師們要的,是真正的吃透教材,走到學科教學的最前端去。

家學,也應該是脫離一切的政府資金扶持的。既然如此,對我們的家學,我們的政府也就只能是基本的政策法規的指導,插手干預是不行的,除非違法。但違法也有執法部門來管啊。如果政府部門來私人的家學中分任務,規定什麼教材要有多少個科目,每個科目要有多少個課時,選用什麼樣的教材才可以,這樣的家學,就搞不下去。然後,又要多大的教學場所,多少的教學設施,多少的人員配置,又是什麼查教師的備課、作業、業務學習,老師每年要多少的課時培訓,要有教師證,還要年審什麼的------這樣的檢查一大堆,估計我們的家學也是搞不下去的。誰有權來檢查,誰就想從這個地方分一瓢羹,分羹的人多了,這私人教育還怎麼搞啊。

(三)

我們現在是有私立教育的。城裡的貴族學校,就是。但這與我談的家學是個完全不同的概念。要知道,我們現在很多地方搞的私立學校,它的真正目的,其實還不是搞教育,而是想通過教育來盈利。盈利是他們最大的目的。他們想把教育辦好,為的也是自己能得到更大的利益。這樣的盈利性質的私立教育,它的主辦者還要看著家長口袋裡的錢,它想給老師儘量少的錢來獲得自己最想要的實效。既然是要盈利,它和很多的部門就有妥協,尤其是教育主管部門。這樣的妥協多了,假的教育也就慢慢的多起來。這樣的教育也就不可能是真正意義上的高效的教育。

現在的公辦教育,也是功利性很強的教育。大家都急功近利,也就做出很多的違背教育規律的事來。學生的作業成堆,不堪其負。老師唯成績論,為了從試卷上出成績,各都只顧單打獨鬥,不顧及學生的全面發展。既然如此,上面有績效工資來限制老師,有成績才有績效,老師們自然也就無所不用其極了。

我們的家學,與這些學校比,一個最大的區別,就是它的真正的公益性質。它的公益性,首先一點,就表現在,它不從學生身上籌錢,不找我們的家長出血。其次,它不要政府的投入,反而自己投錢來辦教育,為政府減輕教育負擔。

也許有人要問:家學的錢從哪裡來?我看,這要我們的家族成功人士贊助。這當然要指望我們家族裡出來的大老闆、企業家、社會名流了。這些人看重教育,看重對自己家族子女的培養,對教育有熱情,有信心。他們願意拿出大筆的錢來辦教育,解決學生的教育費用問題,甚至學生的生活問題;解決聘任老師的工資問題,生活住宿甚至退休問題。

(四)

這樣的家學,從開辦之初,我認為,它對學生的閱讀應該特別的看重。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應該是它對學生能力培養的首選。根據學生的年齡段,它對學生的閱讀書目、閱讀量及閱讀指導,應該是明確具體的。詩歌有詩歌的閱讀書目,小說有小說的閱讀書目,散文有散文的閱讀書目,就算是繪畫,書法,也應該各有其自身的閱讀書目。

看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其實就是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學生的理解能力強了,所謂的歷史、地理,政治,我們還有一課課去教的必要嗎?列出書目,給學生充足的閱讀時間,我們只要去考查就可以了。閱讀能力強的孩子,我認為他們也是容易文理互通的。從文轉理,從理轉文等等什麼的,只要有充足的時間保證,他們都應該不怕。

既然是家學,自然學生數不會很多。這些學生主要來自家族內部。當然也可能會包括一些地方周邊的學生——如果他們願意加入的話。家學如果有成果出來,自然就會有族外的學生加入。但即便這種加入有,學生數也不會盲目的增加。畢竟這是公益性質的,多一個人,會多投入一分錢,人多了,可能承擔不起。

家學的場地,我看,主要是在私宅。有人願意騰出幾間大房子,相信這個家學就可以搞起來。如果家族有祠堂,這自然是最好不過的。除了家族要在祠堂裡搞必要的活動,一年要佔去點時間,其餘時間,我們的家族祠堂完全可以用來辦家學。如果有族人願意為家學建學校,有這個能力,又有什麼不好呢?!

家學要靠老師的真本事來立校。老師的專業素養,一定在地方上乃至全縣全省都是頂尖的。要吸引這樣的人才進來,除了要有比公辦學校老師更高的工資、生活待遇,我們也還是可以在家族中物色人物,挑選能人,來支持這個家族的教育事業,為家族培養人才,為國家培養人才。

真不明白,過去日子窮的時候,這個家學可以搞起來,現在我們生活狀況好了,我們的家學反而搞不起來。當然,舊時的農村辦學,主要還是靠私塾,靠有錢人請老師到家裡來給自己的孩子教書,學知識,而搞家學,相對來說,還是難辦些,至少它的規模要大一點,面向的學生,也不是家庭的幾個成員,而是家族的眾多子女。

但難辦不等於沒有。過去,也還是有很多的大家族,創辦家族制學校。學生困難的,在家學裡有田租可以為他們付費。像錢學森他們的錢氏家族,就有家學,而且出了很多人才。這樣的例子,如果查找有關資料,甚至僅是追蹤我們以前的眾多的國學大師,可能就不少。

(五)

我們現在如果來辦家學,最應該看重的還是孩子們的文化啟蒙,所以辦的,主要的,應該是孩子們的初中、小學的文化教育。如果有能力,當然也可以把教育延伸到高中去。能直接把孩子們送進大學去,怎麼不好呢?因為家學是小範圍的教育,又要出成績,講效果,學生數就一定要控制,要我看,一個年級,最好一個班,一班最多30人。

在家學裡面,小學的學制可以改為四年;中學的學制,可以繼續保留三年。孩子們的入學年齡,可以放寬,在小學階段的,可以在5歲到10歲上下,初中階段的,可以在10歲到16歲之間。在這個年齡段,只要孩子們有強烈的求知慾望,就應該保證他們能夠在學校就讀。即便是在這個年齡階段復讀,我們也不應該拒絕。

我看,農村教育要想有起色,可能有家學的恢復,才是它的希望所在。

我對現在的公辦教育是不怎麼抱希望的。上到政府各級,下到教育系統各級,再到學區、學校的領導,管的部門多,管的人員多,多方面牽制,多方面扯皮,教師的教學,就難得出效果了。即便有效果,也很可能是這裡有成績,那邊卻又出了問題。學校的教學,這科成績上去了,很可能那科成績卻又下來了。

拿我所教的初一英語來說吧,總感覺按上面的要求來搞,教學很難出成績。按上面要求,學生一週只有四節課,但事實上,我們現在每週上七節課,也還是要想辦法跑,才能按期完成教學任務。可能只是上書本,不搞複習,一週四節課,書本還是可以完成的,但上面要完成學生所訂的基訓、單元卷,這些東西,在做題與講解的時候,佔去了老師大量的時間,老師們就沒有時間來順利搞教學了。我曾想,如果教材還刪去兩個單元,內容少了,或許一週開四節英語,也還是可以完成教學任務的。但現成的教材在,老師自己有權利來刪減教材內容嗎?沒有,如果自作主張,上面查下來,你就只能是拍屁股走人了。

我也想,如果在教學的時候,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或許一週四節,也是可以完成一個學期的教學任務的。但是,考試的自主權不在你手裡。上面的試卷下來,如果考的,都是一些書本上的死知識,你隨意更改教材內容,萬一學生的考試考砸了,怎麼辦?你的書還能順利教下去嗎。應該是不可能的。

如果在家學中教書,這些問題就會迎刃而解。沒有用的基訓、測試卷,不會有人逼著你買,更不會有人逼著你去花很多的課時來指導學生做這些沒用的東西。而教材,因為考試的自主權在你的手裡,你也就可以精簡教材,沒有用的東西,你可以大膽刪減,知識系統性的東西,你可以適當補充進去。這樣做,學生學習的效率上來了,該講透的知識,我們講透了,該省時的,我們也就節省下來了。這樣的好處,我們可以用比平常少得多的課時,來完成我們應該完成的教學任務。這樣算,我們平常要五六年解決的小學課程,自然而然也就可以只用四年時間來解決。

(六)

公辦教育,有太多的內耗,降低了老師教學的效率。多頭管理,是其中的一項。還有一個,就是外行管理內行。看看我們現在的學區,一個學區,裡面安排的五六個教研員,其實很少是教學能手上來的,大多都是由原來的學校領導爬上來的。可能他們搞教育管理還可以,但指導教研,因為自身能力的限制,很可能就變成了瞎指揮。他們在下面指導得越多,便越是弄垮了我們的教育。 還有教師爭奪績效工資的內耗,爭奪教師晉級名額的內耗等等。為一己之利,不管他人死活,最後的結果,可能是自己勝利了,卻把自己的同事踩在了腳下;自己的成績上去了,可能別人的教學成績,卻被弄得一塌糊塗。

我們的公辦教育,也有教師之間不平等帶來的一系列弊端。一個學校,除了有領導與教師的不同,也還有教師因為晉級帶來的級別不同,還有學校人為劃分的稱謂的不同,什麼省級骨幹教師,市級骨幹教師,特級教師,學校名師等等。這樣的劃分,無非就是老師們因為有了這些級別、稱謂的不同而在工資福利上有了大不同。

而我們的家學,相信在面對老師的時候,就沒有這麼多繁瑣的稱謂。可能也有領導與教師的區別,但領導只是一般的管理者,他們是為教師服務的。而我們的老師,卻是保證教學出成績的最中心最靈魂的力量。教師能力可能也有好壞之分,但一定是不很明顯的。教師間也絕對沒有那麼多稱謂的差別,那麼多因為稱謂的差別而帶來的工資福利的巨大差異。家學的重心是出人才,與之對應的,也就是教師的普遍認同。如果教師分出三六九等,那麼勢必帶來學生在學科學習方面的三六九等,有了這個三六九等,我們的孩子還怎麼出成績,怎麼來全面發展?

家學與公辦教育還有一個巨大的不同。家學的老師不必為應付上面的檢查去做太多的無用功。家學的老師以自身的專業能力見長,他們無需在教學的過程中去耗費太多的時間來搞電腦培訓、普通話培訓,信息技術培訓及很多的別的與自己本專業無關的培訓。他們也無需為了各級的要求去搞太多的聽評課或是經驗交流。因為頻繁的參觀學習或是經驗交流都是要耗時的,老師在這方面花太多的時間,自然教學的時間就要大打折扣。公辦教育,從起點上就認為老師都是無能的,需要培訓,而我們的家學,從起點上就認為老師是了不起的,也可能是一專多能的。如果教師在教書之初,不具備這些能力,我們有必要來聘任他教書嗎?

我們的公辦教育,需要教師無休止的培訓,而我們的家學,則不需要。但這個不需要,不等於我們的家學中的教師,就不需要學習。但學習是學習,培訓是培訓,這是兩碼事,是不能混為一談的。我們的家學老師,因為看重自身專業能力的過硬,在教學過程中,他們會自覺的去學習,力爭站在專業前沿,注重自身專業能力的提升。

(七)

恢復家學,可能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但希望應該是有的。要想恢復家學,我認為至少有下面幾點要處理好:

一,有老闆、企業家看重家族的發展,看重地方的發展,看重教育這一塊,心甘自斥巨資無償投資教育。

二,家學的發展,要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可以先依託私塾,先把私塾辦好,再擴展,再來辦家學。

三,辦家學,要倚靠文化世家的力量,辦出家學的特色。有繪畫世家的,可以從指導孩子們的繪畫求突破。如此而書法世家,雕刻世家,詩詞世家等等。

四,依託祠堂和宗親網站。現在,社會上有很多的宗親會、同鄉會。這裡面有影響人物多,想辦教育的人物多,有錢人也多,如果依託他們聯繫、籌措,我們的家學應該容易辦。

五,我們的政府及教育部門不能唱高調,隨意橫加阻攔。你一會說場地不行,一會說教師資質有問題,一會說學生的權益沒有受到充分的保障,這樣的要求多了,估計有人有萬擔的錢財,這家學也是辦不起來的。

六,從私塾到家學,也有一個從人員雜收到人員專收的過程。先期的私塾成員,可能看重的是家族成員的興趣愛好,以愛好來聚攏人氣。這個時候的人員,除了小孩,其實我們的社會成員也是可以參與進來的。這樣,等我們的私塾小有成就了,我們再去偏重招收小孩,然後慢慢的,由私塾到家學,注重家族小孩文化及專業學科能力的培養。

七,家學必須是絕對的公益的性質。學生的免費就讀,甚至適當的生活費補助,老師的優質待遇,都是要特別看重的。管理者的公用經費管理才能及對教育的專業管理、教學能力,這些都要慎重考慮。

八,招聘家學教師的資質問題。我們應該先行考慮那些社會上的知名人士、學者、教育專家。除此之外,我們可以考慮從有名的退休教師中招人。但這些人,因為他們的能力出來,有一個過程,到我們招收的時候,可能有些人已經老氣橫秋了。既然這樣,為要教育的活力,我們可以依託這些人,設計一套招人方案,力爭從年輕人中招收能人、名人任教。

愛我家鄉,望農村教育的多元;愛我家族,望農村家學的興辦。如果說我有教育夢,這應該算得上是其中極為重要的一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