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不起,你的“有求必應”不值錢

我們常說“一失足成千古恨”,而“浪子回頭卻金不換”。 

小甲最近因為工作上的事覺得很鬱悶。

他和小乙是一對搭檔,負責同一塊業務。平時領導分配的任務,基本是小甲完成的。因為他細心負責,人也比較靈活。加上他是急性子,見不得一項任務無期限的拖下去,所以不知不覺很多工作就落在他的頭上,導致壓力大任務重。

而小乙,每天懶懶散散,總是玩手機,讓他做什麼都是慢吞吞,一件事交給他,你不催他不會交給你。

前兩天,小甲因為家裡有事請假,所以把手頭上一件很簡單的事情交給小乙,小乙完成了,受了領導和同事的讚揚。

而小甲銷假回來卻聽到同事在議論他,說他沒有把事情做好再請假,有點不負責任。

小甲很委屈,為什麼我每天兢兢業業,努力工作,得不到領導的表揚,小乙常常什麼都不做的人,只做了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就受到大家的表揚呢?

對不起,你的“有求必應”不值錢

當你給予的太多,別人就容易不當回事。“升米恩,鬥米仇”講的就是這樣的故事。

從前有兩戶人家是鄰居,一家較富裕一家較窮。有一年,天災導致窮人家沒有收成,富人家就給窮人家送去了一升米救急過日子。窮人家非常感激救命恩人。

在渡過了艱苦的時刻後,窮人家就前去感謝富人。然後談起明年的種子還沒有著落,富人家又慷慨地送了一斗米。

窮人千恩萬謝地拿著一斗米回家了。回家後,家裡人說,這鬥米能做什麼?根本就不夠明年地裡的種子,他們太過分了,既然這麼有錢,就應該多送我們一些糧食!

後來這話傳到了富人家那,他也很生氣,心想我送米給你,你不僅不感謝我,還把我當仇人一樣忌恨。於是,本來關係不錯的兩家人老死不相往來。

對不起,你的“有求必應”不值錢

上面的那些例子都是貝勃定律在作祟。貝勃定律是一種社會心理學效應,是指當人經歷強烈的刺激後,再施予的刺激對他們來說也就變得微不足道。

就心理感受來說,第一次大刺激能沖淡第二次的小刺激。

貝勃定律生活工作中處處可見

孩子對老人再好,但不如騙子一段時間天天上門,一口一個咱爸咱媽親。騙子盯上了老人口袋的錢,天天獻殷勤,一會送雞蛋一會帶去看電影。而孩子工作忙碌,沒空陪伴老人家,導致讓騙子趁虛而入。

父母對孩子再照顧,不如吵架後離家出走時陌生人給的一碗麵好。因為孩子已經習慣父母方方面面的照顧,導致逐漸麻木了,對父母的愛感受沒有那麼強烈。

用好貝勃定律,走遍天下都無慮

掌握運用好貝勃定律,你的工作生活會越來越好,對很多事情也會更理解。

比如面對孩子的不感恩,不用傷心,運用正確的方法就好。可以多營造感恩的情境,瞭解父母的不易,讓孩子主動為父母做一些事,讓孩子明白什麼是“感恩”。

比如談戀愛時,你天天送花,情人節那天送花女(男)朋友可能沒什麼驚喜。如果你一年就情人節那天送花,那女(男)朋友就會有驚喜的感覺。

對不起,你的“有求必應”不值錢

比如節假日促銷時,店家總是把價格提高,再打折,讓消費者有一種折扣很低的錯覺。其實打折後的可能比原價還高。

所以你如果要在搞促銷的時候買東西,那可得先關注那件商品之前的價格,不然很可能導致你熬夜搶購的寶貝其實是花了更多的價錢買的。

再比如,你對別人有求必應,只要一件事沒做到位,那前面所有的事都被抹煞,他只會記住那件沒辦好的事。所以錦上添花無益,雪中送炭更佳。

對不起,你的“有求必應”不值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