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爆發“大清洗”運動過後,裝甲部隊重啟縱深作戰條令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就在蘇軍紅軍正日益有效地掌握縱深突破作戰及戰術水平的時候,蘇聯開始了一場“大清洗”運動。

蘇聯爆發“大清洗”運動過後,裝甲部隊重啟縱深作戰條令

“大清洗”運動的領導人之一斯大林

在1937—1938年的“大清洗”運動中,清洗了45%的軍隊高級軍事和政工幹部,包括:5個元帥中的3個、全部11個副國防委員、80名軍事委員會成員中的75個、85名軍級指揮官中的57個、195名師級指揮官中的110個、406名旅級指揮官中的186個。他們中有的被處死,有的被流放到西伯利亞的古拉格集中營。卡哈勒普斯基被逮捕,1938年死於獄中;圖哈切夫斯基和烏博列維奇於1937年被處死;格里亞茲諾夫於1938年被處死。倖免於難的士兵、工程技術人員及政工幹部都謹小慎微,恐懼非常,極力避免冒犯上級。

裝甲部隊的精英分子遭到了嚴重摧殘。在1936—1939年西班牙內戰中, 巴甫洛夫將軍指揮蘇軍T-26和BT-5坦克採用縱深突破戰術作戰,結果遭到了嚴重損失。1938年以後,他向上報告稱,坦克應該更多地擔負常規的支援步兵的任務。1939年騎兵出身的國防人民委員伏羅希洛夫指出,騎兵能夠“完成偉大的任務”。縱深作戰的時代似乎已經過去了。

蘇聯爆發“大清洗”運動過後,裝甲部隊重啟縱深作戰條令

西班牙內戰中的蘇軍坦克

1941年6月22日,當德軍坦克越過蘇聯邊境的時候,蘇軍毫無準備,無法進行有效的抵抗。雖然當時T-34坦克已經服役,但蘇軍的主要裝備仍然是BT系列坦克及其它陳舊的武器。蘇軍之所以沒有被完全摧毀要歸因於德軍戰線過長、惡劣的氣候及道路情況、德軍漫長的後勤補給線以及希特勒對戰術層次的作戰的過多幹預等原因。

1942年5月,蘇聯組建了6個坦克集團軍中的第1個,並開始重新啟用縱深作戰條令。在莫斯科保衛戰中(1941—1942年),蘇軍牽制並對德軍發起了反擊。在斯大林格勒(1942—1943年),蘇軍進一步展示了他們的裝甲作戰能力。1942年11月,蘇軍坦克軍向德軍發動了攻擊,第1和36坦克軍攻擊德軍陣線的北翼,第4坦克軍攻擊南翼,兩支部隊最後在頓河附近的卡拉奇會師,完成對德軍第6集團軍的包圍。最終,30萬德軍被擊斃或俘虜。

蘇聯爆發“大清洗”運動過後,裝甲部隊重啟縱深作戰條令

斯大林格勒保衛戰

斯大林最初對縱深作戰理論及其效能並不相信,經過了這些實戰之後,完全改變了態度。他要求蘇軍將進入高加索山脈腹地的德國A集團軍群所屬部隊切斷,在向亞述海推進之前對敵實施分割包圍。不過,德軍最終還是得以全身而退。1943年夏季,希特勒集結重兵,企圖在庫爾斯克突出部(在1943年2月作戰中形成)對蘇軍發起反擊。此次作戰與1941年和1942年兩次夏季攻勢不同,不是典型的縱深裝甲衝刺行動。德軍面臨的是早已嚴陣以待的蘇軍5個方面軍或集團軍群。在此次行動中,德軍損失人員50萬,坦克1500輛,火炮3000門,飛機3700餘架。德軍的戰略攻勢被瓦解了,蘇軍西方面軍、布良斯克方面軍、沃羅涅什方面軍及西南方面軍從此開始轉入進攻作戰。

此後蘇軍展開了一系列攻擊行動,這些行動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即攻擊總是以高強度的炮擊開始:蘇軍向德軍陣地投放的高爆炸藥的重量之大,是當初圖哈切夫斯基或者20世紀30年代中期任何一位裝甲作戰理論家都無法想象的。秋季進攻突破了德國的“東部屏障”或“黑豹”防線(希特勒下令德軍沿第聶伯河修建的一道防線),僅受到局部的反擊,一直將戰線推進到波蘭邊界。蘇軍裝備的是像T-34/85這樣威 力強大的坦克,並以美國供應的大量卡車為支撐,這些卡車提高了蘇軍的戰術機動性。保盧斯在其戰後 的著作《最高的將軍》 中寫道,“德國人怎麼也沒有想到蘇聯人能夠通過那些無法逾越的地形,而蘇軍正是出現在這種地方對德軍發起了攻擊”。

蘇聯爆發“大清洗”運動過後,裝甲部隊重啟縱深作戰條令

庫爾斯克會戰中被擊毀的德軍運輸車隊

在1944年蘇軍冬季攻勢中,烏克蘭第1方面軍在瓦圖京將軍的領導下,向德軍南方集團軍群的陣地發起了攻擊,在兩個月內向前推進了400千米。在春季攻勢中,在鞏固既得勝利的情況下,又解放了烏克蘭西部地區。在此次戰鬥中,德國第1裝甲集團軍被朱可夫領導的烏克蘭第1方面軍及科涅夫領導的烏克蘭第2方面軍於3月28日在德涅斯特河東部地區包圍,一直到3月30日才突出重圍,4月7日才抵達安全地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