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六記》陳芸,揭祕林語堂筆下中國文學史上最可愛的女子

在人文薈萃的中國文壇,沈復算不上什麼有名的人物。但說起《浮生六記》,即便沒有拜讀過,想必也有很多人聽說過。

《浮生六記》取名自李白《春夜宴桃李園序》:

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百代者,陰陽之過客。而浮生若夢,為歡幾何。

這部自傳散文作品共有六記,包括《閨房記樂》、《閒情記趣》、《坎坷記愁》、《浪遊記快》、《中山記歷》、《養生記道》。但目前流傳下來的只有前四記,記錄了沈復和妻子陳芸相知相守的回憶,中年奔波、家道中落的坎坷,以及四處遊歷的經歷。讀完只覺,世事沉浮無常,知己二三,愛人一個,沈復此生,與願足矣。

這四記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沈復的妻子——“芸娘”,一個把清貧日子過成詩的奇女子。瞭解芸孃的為人之道,為世之法,說這是給女子的一堂生活課,也不為過。


《浮生六記》陳芸,揭秘林語堂筆下中國文學史上最可愛的女子

有女子的溫婉,亦有男子的舒闊,此為一奇

社會心理學有個理論叫“社會圖式理論”,指的是每個人對社會事物如何運轉操作都有不同的看法。古時女子三從四德、相夫教子便是一種約定俗成的社會圖式。

看電視劇也好,書籍也罷,古時女子多溫良恭儉讓,好像特定圖式下刻出來的一般。好是好,總感覺少了點情趣。


《浮生六記》陳芸,揭秘林語堂筆下中國文學史上最可愛的女子


芸孃的奇就奇在,古代封建禮制之下,她很好地平衡了女子的傳統婦德和男子的舒闊的一面。

沈復出生在康熙盛世的一個士大夫家庭,雖不很富足,卻也經常以書畫為友。芸娘是沈復舅家的女兒,4歲喪父,家境清寒,以女紅為活撐起母親和弟弟的日常生活。

《閨房記樂》一節中開頭記載,沈復13歲跟母親回孃家,讀了芸娘寫的詩 “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讓沈復認定了“非淑姐不娶”。沈復的母親也覺得芸娘性格柔和,當下摘了金戒指為他們敲定了姻緣。

芸娘溫柔的性格初見端倪。兩人新婚不久,只要天一亮,芸娘就會立馬披上衣服起床,好像有人催促一樣。沈復還因此跟她開玩笑,言外之意是結婚了還如此怕羞。

芸作新婦,初其緘默,終日無怒容,與之言,微笑而已。事上以敬,處下以和,井井然未嘗稍失。每見朝墩上窗,即披衣急起,如有人呼促者然。餘笑曰:今非吃粥比矣,何尚畏人嘲耶?芸曰:曩之藏粥待君,傳為話柄,今非畏嘲,恐堂上道新娘懶惰耳。

原來芸娘並不是怕被人嘲笑而感到害羞,而是擔心公婆說自己懶惰。溫良恭儉讓,芸娘怕是都佔齊了。若只有溫良恭儉讓,不足以稱為奇。

芸娘恪守婦道,卻又極其聰慧且有著男兒的眼界和心胸。

一次故人病逝,沈復受父親所託前往憑弔,芸娘也想一起去。要知道,古代倡導女子大門不出二門不邁。整日拋頭露臉、遊山玩水,成何體統?但芸娘央求沈復帶她一起去,理由是:

吳江必經太湖,妾欲偕往,一寬眼界。

在看到太湖後陳芸感慨道:

此即所謂太湖耶?今得見天地之寬,不虛此生矣!想閨中人有終身不能見此者

沈復做幕僚三十多年,除了四川、貴州和雲南沒有去過,基本上把足跡留在了全國各地。芸娘不僅懂沈復心意,也和他有著共同的興致——寄情山水。但在古代,女子游寄山水,談何容易,故而沈復嘆言:

惜卿雌而伏,苟能化女為男,相與訪名山,搜勝蹟,遨遊天下,不亦快哉!

若生在此時,芸娘當有如何抱負,不得而知。和舊時“女子無才便是德”不同的芸娘,讓沈復惦念了一輩子,以至於在芸娘去世之後,沈復惶惶不可終日,落寞孤寂讓人讀來實在難過。

不失生活情趣,將清貧日子過成詩,此為二奇

林語堂稱芸娘為“中國文學史上最可愛的女子”,因為她太有生活情趣了。即便是在條條框框的封建禮教下,在一窮二白的家庭裡,她還是將日子過成了詩。

沈復性格直爽,落拓不羈,喜好和朋友小酌,舞弄文墨。事業上沒什麼野心,四處做幕僚,有時靠賣書畫掙點錢。掙三天的收入不敵一天的支出,家境一度很窮困,經常靠芸娘典當些飾品來維持生計。有次酒錢不夠了,芸娘“拔簪沽酒,不動聲色”。

沈復身上所穿帽子、領子以及襪子都由芸娘織就。沈復喜歡小酌,不喜多菜。芸娘就為他專門做了一個精緻的梅花食盒。

用二寸白磁深碟六隻,中置一隻,外置五隻,用灰漆就,其形如梅花,底蓋均起凹楞,蓋之上有柄如花蒂。置之案頭,如一朵墨梅覆桌;啟蓋視之,如菜裝於花瓣中,一盒六色,二三知己可以隨意取食。

美味下酒菜,配以精緻的食盒,賞心悅目,秀色可餐。精緻的人生需要精心安排。可試問有多少女子願意花時間和精力來裝點生活。更何況是在家境窘迫的情況下,還能保持生活情緒更是難能可貴,也難怪沈復都感慨芸孃的蕙質蘭心。


《浮生六記》陳芸,揭秘林語堂筆下中國文學史上最可愛的女子


在日復一日的平淡生活中,芸娘將捉襟見肘的日子過成了詩。夏天荷花初綻,芸娘用小砂囊取少許茶葉,放在荷花心中。第二天早上煮雨水泡茶,香韻妙絕。讓沈復把昆蟲之類做成標本,掛在植物上入畫,別有一番趣味。沈復和朋友外遊想吃熱食、飲熱茶,芸娘現叫了餛飩擔子,起鍋煮之。不顧禮教,女扮男裝出門看廟會……

沈復和芸孃的生活情趣不僅體現在兩人的耳鬢廝磨中,在面對給沈復納妾的時候,芸娘也表達了古時女子難得的豁達和情致。她主動幫沈復尋找“美且韻”的小妾。有次,沈復、芸娘和一個藝妓在船上喝酒助興。一位朋友看到,事後對芸娘旁敲側擊,言外之意沈復在外和妓女遊樂。芸娘哈哈大笑說道,我知道啊,其中一個就是我啊。

有些作品的解讀說芸娘活得太沒有自我。如此深愛沈復,為何能心大到為他納妾。我並不認同這樣的觀點。相反,我覺得芸娘不是沒有自我,而是她的通透所在。古時男子三妻四妾是常態。即使不願深愛的男子為其他女子佔有,也毫無辦法。索性就主動點幫他尋找一個配得上的“美且韻”的人。

看沈復的《浮生六記》,無意中體現芸娘生活情趣的片段無處不在。日子貧窮,並在這貧窮的日子開出花。大抵沒有人會不愛這樣的女子吧。

自學詩賦,和愛人共同成長,此為三奇

古時女子大多信奉“無才便是德”。封建傳統還要求賢妻良母要端莊,做事不能不合體統,也就沒什麼風情可言了,而最好的夫妻關係就是相敬如賓。這就可以理解,為什麼古代男子喜歡去青樓。因為妓女大都多才多藝且有情致。

沈復和陳芸的愛情能夠從一而終,為世人所豔羨,離不開兩人的志趣契合,更離不開芸孃的自我提升。

對於沈復而言,士大夫家庭從小有文學的薰陶,喜歡舞文弄墨不足為怪。芸娘卻是另一個環境中成長的,雖家境貧寒,但她自強且聰慧。學語時,口授《琵琶行》,即能成誦。新婚不久,一夜看《西廂記》愛不釋手。


《浮生六記》陳芸,揭秘林語堂筆下中國文學史上最可愛的女子


他們在一起討論李白和杜甫的詩歌,談論《西廂記》文人的尖酸。沈復喜愛詩詞歌賦,巧的是陳芸也是個不好首飾之人,相反對古舊字畫倒是極盡愛護。

書之殘缺不全者,必蒐集分門,匯訂成帙,統名之曰“斷簡殘編”;字畫之破損者,必覓故紙粘補成幅,有破缺處,倩予全好而卷之,名曰“棄餘集賞”。

真正好的愛情不是我為你拋棄世界,而是透過你我可以看到不同的世界。真正好的愛情是“我說今晚月色很美,你說是的”那種默契,而不是對方的一句“又開始矯情了”。真正好的愛情是彼此朝著一個方向,共同成長,彼此成全。

沈復和陳芸,為我們展現了文學史上的愛情典範。陳芸早逝,但她這一生想來也是知足的。臨終遺言心酸之處也是在於不能和沈復在現世長廂廝守,耳鬢廝磨。

憶妾唱隨二十三年,蒙君錯愛,百凡體桖,不以頑劣見棄,知己如君,得婿如此,妾已此生無憾!若布衣暖,菜飯飽,一室雍雍,優遊泉石,如滄浪亭、蕭爽樓之處境,真成煙火神仙矣。神仙幾世才能修到。我輩何人,敢望神仙耶?強而求之,致乾造物之忌,即有情魔之擾。總因君太多情,妾生薄命耳!

女子如陳芸,可歌可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