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技互聯網公司的下一波機遇

新基建浪潮,使中國科技互聯網公司正迎上一個多年難逢的巨大機遇,誰能率先抓住呢?

新基建不止

是國家隊的戰場

關於新基建,各路媒體已經聊了很多了,還有什麼沒提到的?

今天聊聊新基建裡隱藏著的,中國互聯網公司的下一波機遇。

在過去不到一個月時間裡,中央密集部署“新基建”,連續4次提及相關內容,其中最近一次是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3月4日召開的會議上。

會上關於新基建主要提了兩點內容:

其一,要“加快5G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進度”;

其二,要注重調動民間投資積極性。

這兩點內容也透露了兩點重要信息。首先是點出了新基建的龍頭領域。

新基建這個概念其實早在2018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就已經提出了。

當時的說法是“加快5G商用步伐,加強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

到2019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又有“加強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的近似表述;再就是年初這一波新基建提法。

那到底新基建包括哪些領域,輿論紛紛各自劃重點,最知名的是“新基建八仙”的說法,問題是這種說法比較龐雜,有些輕重不分。

這次則直接明確,新基建是有龍頭的。

其二,“要注重調動民間投資積極性”的說法也格外值得關注。

因為在一般的認識中,此次提倡新基建,其意義在於通過新基建拉動投資,勞動經濟增長。

於是很多人下意識的會認為像傳統基建一樣,新基建仍是國家隊的專場。

中國科技互聯網公司的下一波機遇

但其實不然。

像5G網絡建設由於投資太巨大,固然是國家隊主導,但在其他很多領域,都有科技互聯網公司的用武之地。

尤其對百度、阿里、騰訊這些科技互聯網巨頭公司而言,它們既有技術,又有資本,正是最容易被“調動民間投資積極性”的那一股力量。

對他們而言,新基建不但意味著為國出力,同時也是巨大的市場機會。

這就是新基建與傳統基建的一大不同,傳統基建的主要內容是高鐵、高速、橋樑、水利、城鎮化,這些領域科技互聯網公司無論如何都參與不進去。

但新基建時代則完全不同,科技互聯網巨頭除了有技術、有資本,更關鍵的是他們承載著新基建完成之後的消費者生態,簡單說就是有用戶,它們本身就是新基建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總之,無論是新基建龍頭的明確,還是對民間投資機會的重視,

所反映出的,都是中國科技互聯網公司正面臨的巨大機遇,就看BAT等大小巨頭們誰會率先抓住了。

從“新基建八仙”

到“新基建四大金剛”

前面提到,媒體上對新基建所涵蓋領域目前最知名的概括是“新基建八仙”,即5G網絡、數據中心、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北斗導航、特高壓、充電樁、軌道交通。

中國科技互聯網公司的下一波機遇

“新基建八仙”的提法比較容易上口,但問題是它的提出主要是股評界為推薦熱門概念股所用。

仔細看,所謂“新基建八仙”實際上在重量級上根本無法並列。

比如3月4日會議所重點提出的5G網絡、數據中心和北斗導航、特高壓、充電樁就完全不是一個量級,至於軌道交通為什麼被列入新基建,則也值得討論。

所以,如果結合之前會議提到的5G網絡、數據中心,再加體量類似的人工智能和工業互聯網(物聯網、車聯網可涵蓋在內),這“新基建四大金剛”,才是新基建聚焦的最主要領域。

這從近期的搜索大數據結果也可以看出。根據百度復工搜索大數據顯示,近階段來房地產、裝修、旅遊和酒店的搜索熱度出現了明顯的下滑,受疫情衝擊較大。

“人工智能”、“雲計算”、“大數據”近30天的搜索數據環比上漲100%,這是在國家大力提倡“新基建”的大背景下所呈現的。

從搜索熱度暴增可以看出,人工智能這種趨勢性技術的價值正在被更多人認識和認可。

這同時也反映出無數普通人對新基建的直觀看法。

雲計算、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以算力、算法和數據為代表的信息技術,正在以數字化的方式驅動社會整體的變革。

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雲計算等數字技術,不但可以在防疫、抗疫和復工復產環節等方面更好發揮支撐作用。

在未來的新基建大潮中,它們也是重要支撐領域,有可能成為中國科技互聯網公司下一個十年的最大增長點。

科技互聯網公司

到底能在新基建大潮中

找到什麼樣的位置與機遇?

比較前述所提“新基建四大金剛”的5G網絡、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和工業互聯網四大領域,會發現它們有三大共同點。

其一,這四大領域都投資巨大,隨便拿出一個來,都是萬億元市場範疇。

比如5G領域,根據去年發佈的《中國5G經濟報告2020》預測,2020年5G總投資額將達0.9萬億元,2025年將達1.5萬億元。

而在直接經濟貢獻方面,報告預計2030年5G創造6.3萬億元總產出,經濟增值2.9萬億元。“新基建”的提速將使效果更為明顯。

其二,這四大領域雖然每個都非常巨大,但實際上又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都不能離開而單獨存在。

每一個領域的建成,都需要其他領域的支持,你難以想象,5G網絡可以離開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和工業互聯網,反之亦然。

其三,這四大領域都在科技互聯網公司的能力圈之內。

在中國,除了科技互聯網公司,沒有任何一個其他領域可以同時服務於這四大領域。

而這其中的不可替代性,就是科技互聯網公司在新基建中的巨大機遇。

這是一種什麼樣的不可替代性呢?

不妨把BAT三大巨頭中的百度作為研究對象,拿出來解剖下就知道了。

新基建四大領域中5G網絡不必提,因為不但科技互聯網公司甚至整個民營企業陣營誰都沒有拿到牌照,包括華為。

首先是人工智能。

百度創立於2000年1月,今年是創立二十週年,但在2010年,百度十歲的時候就開始了人工智能技術佈局和基礎能力的積累。

眾所周知,百度是中國AI領域投入最早、技術最強、佈局最完整的企業,也是全球領先的人工智能平臺型公司。

當人工智能進入工業大生產階段,成為各行各業智能化轉型的基礎設施之後,其同時也成為百度與新基建發生密切關係的最主要抓手。

中國科技互聯網公司的下一波機遇

百度作為人工智能平臺型企業,既是AI基礎設施的建設者,也是AI技術及應用創新的引領者和推動者。

一方面,百度全面開源開放平臺和AI能力,讓開發者和企業能夠便捷使用先進的AI能力去變革和創新,優化生產流程化,提高生產效率。

另一方面,百度的AI 技術與平臺能力,通過雲的“高速公路”輸送到千行萬業,促進各行各業智能化升級,成為引領AI工業化大生產的關鍵力量。

這其中最有影響力的是百度大腦、百度飛槳深度學習平臺以及百度智能雲。

前者是智能時代構建AI 生態、加速產業智能化的核心基礎。後者則在促進AI落地,加快產業智能化進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簡單說,像百度大腦、百度飛槳深度學習平臺、百度智能雲實際上就是AI時代的基礎建設,新基建一旦大規模落地,同時也意味著人工智能的大規模落地。

昨天,百度CTO王海峰還在題為“‘新基建’號角吹響 智能雲一往無前”的內部郵件中,宣佈百度智能雲組織架構調整,通過扁平化管理提升組織效能,迎接新基建大潮。

百度這類科技互聯網公司的人工智能機會,就藏在政策利好疊加先發優勢之中。

在人工智能領域,百度還有個大殺器是自動駕駛。

中國科技互聯網公司的下一波機遇

百度的Apollo 自動駕駛平臺現在是全球最強大、最開放、最活躍的自動駕駛平臺。

去年12月的百度Apollo生態大會上,百度Apollo實現自動駕駛、車路協同、智能車聯三大平臺開放升級,全面佈局自動駕駛和智能交通,打造出一條屬於中國特色的自動駕駛之路。

目前百度 L4 級別自動駕駛城市道路測試里程已經突破300萬公里,已在23個城市進行測試,智能駕駛專利1237項,位列全國第一。

此外,百度自動駕駛路測牌照總數達到150張,佔中國全部獲批自動駕駛路測牌照一半以上。而Apollo 智能交通業務也先後落地多個城市。

再說數據中心建設。數據中心是數字經濟的重要基礎設施,也是新基建裡最有直接拉動能力的領域之一。

“數據”看起來是跑在線上,但實際上是保存在“大數據中心”裡,而“大數據中心”即便從傳統視角看,也是典型的基建項目,投資巨大。

最典型的就是百度雲計算數據中心,百度總部北京,但其數據中心遍佈全國。

中國科技互聯網公司的下一波機遇

要建設大數據中不但投資巨大,運營維護也是巨大成本,成千上萬的服務器要佔據巨大的空間(鋼鐵水泥),要耗費巨大的電量。

為了減少耗能,科技互聯網企業往往喜歡把其大數據中心放在煤電充足又便宜的地方。

比如很多互聯網公司都喜歡把數據中心放在貴州,因為貴州水電便宜,又有很多恆溫恆溼的山洞適合安放服務器。

貴州也因此成為“新基建”推動經濟發展的典範,2019年,貴州GDP增速排名全國第一。

這就是新基建拉動GDP增長的典型案例。

事實上,百度的數據中心佈局遍佈全國,覆蓋華北、華東、華南、西北等各區域。

例如百度陽泉智能雲計算中心,該中心是百度自建的第一個超大規模數據中心,也是亞洲單體規模最大的數據中心。

僅去年11月份一個月,百度就一口氣開工三個超大型雲計算數據中心,打造智能經濟時代新基礎設施。

以上這些,都屬於新基建範疇,同時也意味著科技互聯網公司所面臨的巨大機會。

百度CTO王海峰表示, 以人工智能、5G、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新興科技為代表的‘新基建’,正在蓬勃發展並加速落地,成為國民經濟發展新引擎。

發達的科技互聯網業是中國敢於

放手投資“新基建”的底氣之一

事實上,“新基建”雖然是中國提出的新概念,但就全球範圍而言,主要發達國家都在對數字基礎設施進行大規模投入,只是名字不同,比如德國的工業4.0、新簽署的美國人工智能發展倡議等。

從這個角度而言,“新基建”不但是長期趨勢也是國際潮流,將長遠的改變人類未來生活。

長期看好”!

是中國敢於放手大規模投資“新基建”根本原因,但中國有科技互聯網行業二十年打下的良好基礎也是另外一個重大原因,中國具有龐大的新經濟市場規模和新經濟人口,這足以支撐起“新基建”完成後的新生態與新消費。

尤其是中國擁有多個世界最大的互聯網公司,這使得除了政府主導“新基建”投資之外,民間投資也可能成為推動“新基建”的重要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