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戲樓活化石,與梅派戲曲結緣百年的正乙祠戲樓

中國戲樓活化石,與梅派戲曲結緣百年的正乙祠戲樓

中國戲樓活化石,與梅派戲曲結緣百年的正乙祠戲樓

人生等戲劇,袞袞徒區區。

老身其回頭,今有古非無。

——《長對門》宋·韓淲

歷經時代更迭的京城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厚重的文化積澱,除了宏偉壯觀的古老建築、富麗典雅的皇家園林,還有許多承載著歲月往事、充滿老北京生活氣息的皇城秘境。

譬如前門西河沿,一條冷清逼仄、只比衚衕寬不了多少的街道,在清末民初時曾是一條熱鬧繁華的“金融街”,不僅聚集了金店、銀行這樣的大商號和各種同鄉會館,還有一座聲名赫赫的正乙祠戲樓。

時至今日,金店皮鋪不知去向,銀行和會館只剩遺址,唯有命運多舛的正乙祠戲樓在三百多年的風雨飄搖中屹立原地,見證了崑曲和京劇的繁盛與衰落,而那清亮圓潤的梅派唱腔仍繞樑不去。

跟身處鬧市的戲園子不同,舊時的戲樓只能設在外城,以防打擾內城裡達官貴人們的寧靜生活。北京現存三座逾兩百年的老戲樓,在時代的浪潮下起起落落、艱難求生。曾是張居正相府的湖廣會館每夜上演最受人追捧的京劇名段,卻也同時經營著私房菜館;陽平會館在易主後被趙本山改名為“劉老根會館”,雖明星雲集、風光無限,但臺上的劇目卻變成了二人轉。而歷史最為悠久、以梅派戲曲聞名的正乙祠戲樓,亦尋求不同的嘗試,在保留傳統劇目的基礎上增加了話劇演出,以期獲得年輕人的青睞。

中国戏楼活化石,与梅派戏曲结缘百年的正乙祠戏楼

正乙祠戲樓的前身是一座明代道觀。康熙六年(1667)時,在京經營銀號的浙江紹興商人集資將其買下,修繕後建起一座用於接待銀錢業同鄉的行業會館,內設祠堂、客舍和義冢,供奉“正一元帥”趙公明為“財神”,因民間的“一”通“乙”,正乙祠由此得名。正如晚清同治四年“重修正乙祠碑記”所載:“以奉神明,立商約,聯鄉誼,助遊燕也”。

隨著清初時局穩定,社會經濟發展,在明末已成氣候的民間戲曲,尤其是崑山腔(崑曲)和弋陽腔(京腔),再度風靡上層社會。崑曲以“雅”著稱,“清柔而婉折……士大夫稟心房之精,靡然從好……”(《客座贅語》),文人雅士皆以聽戲、作戲,甚至串戲為樂。譬如,康熙朝的著名漢臣、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就與劇作家洪昇過從甚密,曾舉宴上演全本《長生殿》,“三晝夜始畢,一時傳為盛事”。

中国戏楼活化石,与梅派戏曲结缘百年的正乙祠戏楼

康熙皇帝亦喜崑曲,甚至在教坊司設立“南府”。據說他第一次南巡期間(康熙二十五年,1686),初抵蘇州便連看了二十場戲,第二日一早原本打算遊覽虎丘,卻又看戲至日中。就連之後的幾次南巡,也都是非戲不宴,《聖祖五幸江南恭錄》一書對此事有詳細的記載。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在這樣的風氣之下,上至王公大臣,下到黎民百姓,無不喜好戲曲。各種茶館酒肆為職業戲班提供了生存空間和活動場地,成日無所事事的八旗子弟們流連忘返,各種戲園子和戲樓應運而生。

康熙五十一年(1712),正乙祠被擴建,加蓋了如今高三層、三面開放的戲臺,“每至春秋假日,祀神飲福”,大開宴席,邀請戲班,招待達官巨賈和王公貴族。

中国戏楼活化石,与梅派戏曲结缘百年的正乙祠戏楼

(《康熙六旬萬壽慶典圖卷》絹本之“遊殿”)

及至乾隆朝,世風奢靡,京城對戲曲的追捧也達到了頂點。內廷教坊司的“南府”得到擴充,從江南甄選而來的崑曲名伶一度多達上千人,因此被遷至景山西北隅觀德殿後,俗稱“蘇州巷”。戲曲表演也被納入朝廷儀典,每逢重大節令均有相應的劇目演出。

乾隆後期,上演了近百年崑曲的正乙祠搖搖欲墜,於是在乾隆五十一年(1786)迎來建成後的首次大修。同一時期,徽戲“三慶班”進京慶賀乾隆八旬壽辰,與其他地方戲曲爭奇鬥豔,最終脫穎而出。自此,被稱作“亂彈”的“花部”地方戲曲逐漸風靡京城,以鑼鼓喧天的熱鬧氛圍打敗了士大夫們的陽春白雪,“雅部”崑曲由盛轉衰,日漸式微。

中国戏楼活化石,与梅派戏曲结缘百年的正乙祠戏楼

(《平定臺灣戰圖・清音閣演戲圖》,故宮博物院藏)

之後的幾十年裡,徽戲與秦腔、漢調合流,並借鑑崑曲和京腔之長,形成了最終的京劇。無獨有偶,正乙祠戲樓也在同治四年(1865)迎來第二次大修。待修繕完畢不久,便迎來了徽戲“四喜班”及其位列“同光十三絕”的班主梅巧玲(梅蘭芳的祖父)入駐。此後,梅派戲曲在正乙祠戲樓斷斷續續上演逾百年,從梅巧齡到梅蘭芳再到梅葆玖,梅氏祖孫四代都曾在這裡登臺獻藝,留下了芳華絕代的身影。

民國二年(1913),正乙祠戲樓迎來第三次大修,此時的京劇已趨成熟,逐漸形成各種流派。民國八年(1919),著名京劇大師、餘派老生創始人餘叔巖在修繕不久後的正乙祠為母親慶祝六十大壽,邀請眾名家演唱堂會,包括著名花臉李壽山、程派創始人程硯秋等。時年 25 歲、初初成名的梅蘭芳也在其中,光芒畢現、一鳴驚人。之後的二十年裡,正乙祠戲樓群星薈萃、盛況空前,各派名家紛紛在此登臺,時有演出轟動京城,正是京劇邁入鼎盛時期的最佳見證。

中国戏楼活化石,与梅派戏曲结缘百年的正乙祠戏楼

(梅蘭芳)

第一次整修恰逢徽班進京、崑曲式微;第二次整修見證戲曲合流、京劇成形;第三次整修迎來京劇盛況、流派紛呈,正乙祠戲樓的發展恰與京劇的成長同步,就連京劇鼻祖程長庚也將在此演出當作自己戲曲生涯中的盛事。

然而隨著戰亂的來臨,正乙祠一度淪為日軍倉庫和傷病中轉站。建國初期被改為宣武區教育局的招待所,文革以後更是變得破敗不堪。如此多舛的命運直到這個世紀初才結束。2009 年,梅葆玖大師在獲得新生的正乙祠戲樓演唱了一出《坐宮》,此後梅派戲曲再度入駐老戲樓,《梅蘭芳華》重現當年盛景,彷彿完成了一場歲月的輪迴,令人感慨萬千。

中国戏楼活化石,与梅派戏曲结缘百年的正乙祠戏楼

(駐場劇目《梅蘭芳華》)

推開正乙祠的大門,沿著青石板路步入園中,不知腳下的漢白玉臺階是否還是從前的那一方?丹漆髹繪、鏤刻透雕的戲臺古意盎然,悠揚的二胡聲中,一位錦衣“花衫”輕移蓮步,三百年風流往昔彷彿穿越時空而來。

“演悲歡離合,當代豈無前代事;觀抑揚褒貶,座中常有劇中人。” 正乙祠戲臺兩側的這幅對聯,既是對戲樓前世今生的描繪,也是對戲曲與人生交錯相連的寫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