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立法師 丨融合中醫理念的中國傳統文化踐行者



養立法師 丨融合中醫理念的中國傳統文化踐行者

江西省撫州市宜黃縣的崇山峻嶺中,藏著一座千年古剎,名喚曹山寶積寺,始建於唐懿宗唐鹹通十一年至十四年間,距今已有1200多年曆史,由本寂禪師所創,屬於禪宗五大派系之一的曹洞宗祖庭。

清初以後,寺廟一直衰落,到1969年殿宇更是全部被毀,直到20世紀末,在一誠長老不斷呼籲下,由著名護法大德居士楊釗先生出資,陸續恢復重建了寶積寺。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寶積寺隨著國家宗教政策的有力落實和社會發展進步,大力加強了寺院的軟硬性建設,成就不凡,並日漸呈現出自己的文化特色。

寶積寺四周山脈就像一片片綻放的蓮花瓣,寶積寺便坐落於蓮花瓣當中,猶如一顆蓮心。正對寺廟的山叫供養山,形狀如一碗盛滿的齋飯,寺廟左右的龍山與虎山則形成龍湖之勢,與周圍蓮花瓣圍抱寶積寺,使其端正坐落於其中,形成一個天然的大佛法壇。

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到宜黃時表示,這塊地方能成為曹洞宗的發祥地很正常,毫無懸念,即使有,那也是大自然的造化,宜黃的造化。佛祖出世時,步步生蓮花,蓮花與佛教有緣,曹山亦與佛教有緣。

現在的曹山寶積寺是一座集禪學教學研究與禮佛觀光為一體的,規模宏大、莊嚴清新、依山傍水、鳥鳴林幽的清修之所,如今這裡已是國家4A級旅遊景區,是全國唯一的女眾駐錫辦道的祖庭道場,也是全國女眾道場唯一掛起曹洞宗鍾板的寺院。

寶積寺的發展重興,離不開寺中這位享譽國際的女方丈,人稱"佛門奇女子"的養立法師。


養立法師 丨融合中醫理念的中國傳統文化踐行者


"佛學圓滿了我的中醫觀"


養立法師原籍陝西,出生於1972年,成長在一箇中醫世家。她天資聰穎,又繼承家學,九歲時便開始學習中醫治病救人,後留學法國獲得醫學博士學位,回國後繼續行醫濟世,幫助許多病人解除痛苦,可謂學貫中西,醫者仁心。


濃厚的中醫家庭氛圍,薰陶出了養立法師從小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更引出了她與佛的淵源。在養立法師的內心深處,自己始終是一個熱愛中國傳統文化的中醫人,用一生來踐行"天人合一"的中醫觀,也即是人生觀、世界觀、宇宙觀的三觀統一,而佛學在她生命中出現,正是圓滿了她的中醫觀。


身為醫者,可以解病人身體之痛苦,卻不能減緩心靈的苦楚,這種源於內心的煩惱也曾在多年前困擾過幼小的養立法師。早在十一二歲青春期時,她就開始困惑於人的生死問題,她無法停止思考"人生到底為什麼活著?我為什麼要活著?我要以什麼樣的方式來活著?"甚至到了不能正常上學、生活的地步。她覺得自己的心無法打開和釋放,這種痛苦的感覺整整纏繞她兩年多,在此期間,她開始接觸到佛教,發現自己在看到寺院紅牆與玄奘舍利塔時,竟會有心靈觸動的感覺,並不自覺地流淚。


1986年,養立法師十四歲,機緣巧合下來到廣州光孝寺遊玩,恰逢舉辦皈依法會,便領了皈依證,從此開始學佛打坐吃素,在生活中修行。隨著對佛學的瞭解,她感到身心都打開了,天人合一的中醫觀與佛學理論完美契合。


養立法師認為,所謂宇宙觀,是三千大千世界,是地球之外還有的世界,世界於宇宙不過是微塵;而人之所以有煩惱,就是因為把"我"看得太重,破不了我執,在天地人合一的思想中,人不過是宇宙中萬千微塵裡的一粒,此謂人生觀;人在自我這個微塵裡,可以看到並感悟到世界和宇宙,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這就是世界觀,不必刻意尋求生活的意義,而是應該感悟天人合一之理,明晰自己微塵中微塵之定位,達到三觀統一,然後做好自己,便可了卻煩惱,空靈澄澈,明心見性,無所掛礙。


祖庭中興,一鳴驚人


少年皈依後,養立法師一直在家修行,照常生活、學習、行醫,一過就是許多年。歸國後,一次偶然的行醫經歷,養立法師結識了高僧一誠長老,初次見面便深受震撼。"雖然當時他是一個病人,但他給我的感覺卻很安詳。尤其是他的眼神,就像嬰兒一樣。那種清澈的感覺瞬間就把我攝受住了。我想我要是能成為他這樣的人多好。"隨後七年裡,養立法師時不時幫助一誠長老做治療,她的內心開始發生轉變,對佛學的熱愛漸漸超過了醫學,終於決定拜一誠長老為師,正式出家。


養立法師敏而好學,慧根極深,出家僅三年,便受師父一誠長老所囑託,要她去曹山重修道場,掛起曹洞鍾板,恢復叢林制度。起初她覺得自己資歷尚淺,意欲推脫,但一誠長老十分認真,執意要她擔起這個重任。"師父讓我五次跪下來發心,我第一次看到師父那麼嚴肅,他讓我跪下來發心,好好發心,當時我的心裡突然湧起一種很複雜的感受。"


這讓養立法師倍感意外,很快意識到問題根源所在。"我發現我自己不論是在家修行,還是出家的這段時間,我都沒有發心,因為我不想去承擔僧團的事情,我只想做一個閒雲野鶴,看看書、打打坐、閉閉關。後來我真的發現,發心是發自己不能發的心,才是發心。我沒有對僧團有一個承擔,沒有想為僧團作好一個服務員,我自己內心很懺悔,慚愧。"


自此後,養立法師一心為僧團、為眾生服務,她與寺中尼眾一起,暮鼓晨鐘,抄經持誦,墾田開路,學修並重,不出短短三四年便時曹山寶積寺大放異彩,發展出農禪與文禪並重的學修模式,開辦佛學院廣收女眾弟子,帶動周邊地區農民脫貧致富,使寶積寺香火重興,引來全世界的目光在此駐足。


寶積寺後院有一棵千年銀杏,需五六人合抱,是由本寂法師親手栽下,與祖庭同齡。說是一棵樹,看起來倒像是一叢,皆因此樹曾遭雷擊燒焦,至今枝幹中間仍能看到發黑的舊痕。神奇的是,在祖庭得到復建的過程中,這棵老樹竟意外地重煥新生,樹皮生出新葉,樹下長出新枝,鬱鬱蔥蔥,更勝從前。


2013年11月20日,養立法師從心亮法師手中接過曹洞宗第五十代衣缽,成為曹山寶積寺主持。

2016年2月23日,養立法師獲授第三屆"世界佛教卓越領袖獎"。2018年3月8日,養立法師榮獲第16屆"世界傑出佛教女性獎"。以表彰她數年來致力於佛教慈善事業的赤誠付出。

與此同時,養立法師當選江西省第十三屆人大代表,曹山寶積寺農禪小鎮被列入江西省住建廳發佈的江西省第二批特色小鎮創建名單。

隨著寶積寺聲名遠播,各路訪客不遠千里而來,有遊客觀光賞景,信眾禮佛還願,媒體採訪拍攝,海外交流學習,還有政府部門將其作為調研宗教工作的重要參觀寺院之一。


養立法師 丨融合中醫理念的中國傳統文化踐行者


創新禪宗,文禪並重


恢復禪堂制度,中興祖庭後,養立法師仍未停下前進的腳步,在復興曹洞宗原有的"農禪並重"模式上,因地制宜,與時俱進,發展出了更加適應當今社會的"文禪並重"模式。


禪宗又稱宗門,是由中國獨立發展出的三個本土佛教宗派之一,始於菩提達摩,盛於六祖惠能。慧能指出佛性人人皆有,創頓悟成佛之學,一方面使繁瑣的佛教簡易化,另一方面使印度傳來的佛教本土化、中國化。


禪宗的出現和發展,原本就是對佛教的一次重大革命與創新,它在迴歸佛教經典本源的基礎上,從中國儒道思想中汲取變革靈感,將宗教信仰和實踐世俗化,形式靈活而實際,根據自身情況的多種途徑來進行個人修行,適合在各種社會形態中融合並進。


通俗地講,禪宗是鼓勵大家在勞動、工作中修行的,兩者並不互相排斥。而因為禪宗最早誕生於唐朝農業社會,許多禪師都是農民出身,出家後依然要日常從事農業勞動,故而發明出"農禪並重"的模式。如今社會大發展,農業勞動不再是生活的全部重心,文化藝術等精神層面的審美需求成為一大主流,於是才有養立法師提出"文禪並重",這是對曹洞禪宗的完美繼承與發揚光大。


什麼是禪?養立法師如是說,"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跟外面的色聲香味觸發,形成了每一個人的眼界乃至於世界,也就是波若波羅密的心境,如果進一步將眼界對外看到的色聲香味觸發,形成我們的佛世界,也就是覺悟的世界,這就是修行。換句話來說就是,我們是產生煩惱還是產生覺悟?修行解決的就是這個問題,修行不是虛無縹緲的,生活就是修行。"


在養立法師心中,佛學是一種哲學思想,一種生活方式,也是人生理念和文化形態,是融合在自己中醫觀內的一部分,幫助自己解脫煩惱,看清人生、世界和宇宙。面對外界的讚揚與膜拜,她卻更喜歡自稱為一箇中醫人、文化人,並認為禪宗是要來服務眾生的,是為了幫助人們更好地生活。"佛教經過千年傳承洗禮,已融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成為一種風俗,一種沒有意識形態的文化現象,同時也是一部分老百姓的生活方式。"


養立法師 丨融合中醫理念的中國傳統文化踐行者


"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生態文明建設"


有人說養立法師所做的,是禪宗的第二次革命性發展,而養立法師認為,禪宗只是在繼續適應所處的時代與社會,而她在寶積寺所做的一切,都可以歸結為一句話,天地人合一的生態文明建設。


寶積寺內,從食衣住行、修行學習、勞動養生、文化藝術,從身體到心靈,從個人到群體,全方位多層面地搭建起一套幫助人們解脫煩惱,感悟美好的叢林生態文明體系。


寶積寺外,養立法師在居士支持下創建慈善基金,致力於寺廟文化、文物保護與維修,宗教養老和失業婦女、失學兒童的再培訓。養立法師帶領寺中尼眾幫扶周邊貧困農民,發展有機農業脫貧致富。她還主動聯繫撫州市殘聯,通過成立雙殘家庭子女教育助殘協會,落實推進非義務教育助學項目,幫助這些孩子改變命運。這一切都是在響應國家精準扶貧的號召,積極地促進著撫州市和江西省的生態文明建設。


不僅如此,養立法師將行善的眼光投向了更遠的地方,為了讓邊遠地區的貧困牧民獲得基本的傳染病疫苗接種,她遠赴西藏甘南,為所有的草原醫生配備了摩托車和冰箱,提供疫苗資金,並每月補貼汽油費,使當地的傳染病的發病率急劇降低。她還曾為"事項先心病治療"籌集5000萬元善款,救治患者1093人。為全國乃至全球生態文明建設,虔誠地貢獻出一份力量。


養立法師有時會受邀出山,通過媒體傳播飲食養生知識,參與一些國內、國際相關論壇演講發聲,但更多的時間裡,她選擇留在山門足不出戶,與院中尼眾一起勞作修習。閒暇時分,養立法師喜歡抄寫經文,練習書法,她還有許多筆記本,裡面寫滿了自己創作的詩文,每一篇都是從宇宙到世界再到個人,再昇華至空靈境界,從天人合一的視角去觀察自然生態文明,無一例外。


養立法師認為,比起邁開腿走出去,能夠堅守陣地、堅守本心就是最大傳播,她將寶積寺視作鏈接世界的一個節點,只要大家堅守其中,自會有被這份信念感染之人不遠千里而來,再去將這份理念傳播出去,擴散到全世界。


養立法師強調,只有生態卻沒有文明是萬萬不行的,這樣便達不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就如寺院內的那棵千年銀杏,曾因雷劈被燒焦成枯木,那時寺院也是衰落損壞的,而就在寶積寺重建起之時,焦樹發芽,枯木逢春,隨著寺院發展,更是生得鬱鬱蔥蔥,這似乎寓意著堅持生態文明的完滿結果。


佛教最主要是讓人創造當下美好生活,在社會主義文化大繁榮的今天,養立法師為曹洞派定下了"三個統一"的建設目標:

個人層面:個人信仰與生活相結合統一;

社會層面:對他方世界的追求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統一;

國家層面:對佛陀的信仰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結合統一。


養立法師的父親是一位老共產黨員,他曾經希望女兒不要出家,能夠在家修行,通過行醫救人來發慈悲心,如今他早已理解了女兒的選擇,還有了更新的認識,共產黨員的宗旨是以身作則,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而女兒在做的是協助政府造福信教人群,全心全意為眾生服務,父女二人的理想,最終殊途同歸。


養立法師 丨融合中醫理念的中國傳統文化踐行者


在曹山寶積寺的官網首頁,有這樣兩支短視頻,左邊一支《千年祖庭.曹山映象》,乃是院中風景與修行生活的記錄,背景梵音清脆,唱誦寧心;右邊一支《叢林的禮物》,則是養立法師與家人兩地生活與片刻團聚的畫面,若不是僧尼裝束打扮,絲毫看不出這個滿臉掛著幸福笑容,回家進門打招呼那麼自然,與世俗生活相處得如此融洽的女性,竟是一位女僧人。


西安與曹山兩地,一邊是濃厚嘈雜的生活氣息,另一邊是安靜祥和的禪修人生,看似差異巨大,其間人物卻並無二致,僧尼去往俗世,是一個活生生煙火氣的凡人,俗人來到佛地,瞬間忘卻所有塵世煩惱。這兩支視頻一靜一動,相得益彰,像一張設計精良重點突出的名片正反面,成為曹山寶積寺最好的宣傳介質,表面看來是紀錄片,其實是打破世人對佛教對僧尼刻板印象,改變認知的最好宣傳,而這兩支宣傳片的策劃者,正是養立法師,踐行中醫的文化人一說,果然名不虛傳。


養立法師,能行醫,能禮佛,懂書法,會策劃,古可道歷史,今能說外文,還會設計陶瓷器皿,這一粒生活在人間山寺裡的微塵裡,藏著驚人的菩提世界。


養立法師 丨融合中醫理念的中國傳統文化踐行者


<code>本文原載於《中華兒女》海外版2020年1月號(中)總第697期 41-45頁;
國內統一刊號:CN11-2780/C;

國際標準刊號:ISSN 1005-2151;
郵發代號:82-63/<code>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