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反覆琢磨,卻常常做不對連線題|View.61

我們反覆琢磨,卻常常做不對連線題|View.61

封面圖來自unsplash,謝謝作者的無私分享

我們常常做不對連線題View.61

——讀《縱囚論》

事情實實在在,背後的道理卻不一定有人懂。

我們中的一些人,常常能夠根據一些事情,聯繫到很多道理上,然而有一個不得不承認的事實是,得出的道理多半是不對應的,兩者看似一致,實則風馬牛不相及。這類人群的比例,至少在我們中間佔到80%,這不是一個誇張詞。

最近在閱讀唐宋文學作品,昨天講了歐陽修寫給高司諫的書信,今天繼續讀他的議論。歐陽修雖然家境貧寒,卻讀了不少書。他如果看到、聽到、讀到某些事情,要是不合理的,毫不避諱,敢說敢做。比如唐太宗時,曾經下令允許三百名死刑犯回家探親,約定時間回監獄繼續受刑。到期之後,三百死刑犯無一例外都如約返回。為表彰德化,太宗赦免了這些人。

這件事,寫在史書中,傳在百姓耳。讀者、聽者無不讚頌太宗的恩行德惠。

歐陽修說話,不拐彎抹角,即使是統治者,他言為心聲——太宗之為此,所以求名也。在歐陽修眼裡,這個舉動不過是某個人沽名釣譽,為自己打造形象的把戲罷了。

歐陽修議論不講故事,講道理,講邏輯。

寧以義死,不苟幸生。視死如歸的品質,在君子的身上也不見得能夠百分百地做到。刑罰判了死罪,不用說,自然是罪大惡極,必然不是君子。君子難能可貴的品質,在三百死囚的行為中卻表現地淋淋盡致。那麼這和人情相符合嗎?

有人說,這當然是太宗皇帝用道德感化了這些人啊。

歐陽修拋出疑問之後,還要給讀者一個合理的解釋。太宗為何要釋放死囚,任其自由?死囚因為什麼又無一例外地回到獄中,接受刑罰?歐陽修告訴你,這是一場上下勾結、互相揣測的戲劇。

犯人如期回獄便會赦免,這是上面的心思;只要回去,便可求得赦免,這是下面的揣測。既然如此,死囚都履行了約定,而太宗也赦免了這三百死囚。

這場戲為了什麼,歐陽修說得明明白白。太宗有了好名聲,死囚得到了自由,這和所謂的恩義道德沒有一丁點的關係。假如一天的恩德就能夠讓小人視死如歸,信義為先,那麼太宗執政六年,怎麼還會有那麼多的罪大惡極的人呢?

事實本沒有對錯,把事情和其中的道理聯接起來,必然有對錯。

明日我會繼續更新,歡迎大家持續關注。期待你的收藏與轉發。全網同名,歡迎搜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