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漳州港,當城市與海相遇…

喜歡點關注,每天帶來不一樣的乾貨!

在漳州港,當城市與海相遇…

前言:與海為鄰,向海而生,這是無數人心中的詩意海居夢。漳州港,這裡氣候宜人,溫、光、雨源充沛,是一個適合居住的好地方;這裡,冬無嚴寒,夏無酷暑,霸道地擁有了四季如春的“不公平”待遇。

  漳州港也是一個擁有豐富岸線資源的濱海城市,僅56.17平方公里的陸域面積,就擁有28公里風景旖旎的自然海岸線。海對漳州港意味著什麼?什麼是漳州港的濱海生活?城市與海如何融合到一起?當城市與海在漳州港相遇應有怎樣的故事?對這些問題,每個生活在這裡的居民和嚮往來濱海的人都可以有不同的答案。

在漳州港,當城市與海相遇…

從海而來 擇海而居

  位於北緯24°中國東南沿海的廈門灣海域為漳州港提供了優渥的自然環境。人們的生活緊貼大海,城市依海而建,海岸線成為了城市的天際線,它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態度,“放鬆但不放縱、平和但不平靜、世俗,但不世故”,享受慢節奏成為了這地方人們生活的魂。

  漳州港人的生產生活是沿著海岸線延伸的,海洋隨著風吹進了這座城市,融入居民的生活。黃金海岸,全長2.2公里,這是漳州港海岸景觀的延伸與昇華。在這裡隨處可見休閒散步的林蔭小道、充滿海洋風情的主題雕塑,還有普及海洋知識、航海文化的海洋科普館和休閒廣場,在這裡人們可以充分感受與大自然的和諧共存,感受海濱生活的特有魅力。與黃金海岸相鄰的卡達凱斯風情小鎮展現的是“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精緻而浪漫的海居生活。小鎮靜謐安祥,簡約的小酒吧,安靜溫馨的咖啡屋和極具異域風情的街鋪小巷,在這裡不管是美餐或是散步,都能體驗藍天高遠、白雲舒捲、從容不迫的生活原味。

  “人總是嚮往著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我享受著和愛人手牽著手閒暇散步,落日餘暉將我們身後的影子拉得很長……”錢友彬與她的妻子都是退休教師,他們對漳州港一見鍾情,愛上了這裡的美麗與恬靜,於是他們拒絕了城市的繁華喧囂,把家安在了海邊,風和日麗的日子,他們或沿著小園香徑漫步,或攜手坐在岸邊聽濤觀海。夜幕降臨時就枕著濤聲入睡,小鳥的鳴叫成為晨起的鬧鐘,享受著許多人心中所向往的生活。

  浪漫是錢友彬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對在漳州港生活了一輩子的“土著”居民來說,浪漫無法成為他們人生的“關鍵詞”。漳州港人千百年來與海為鄰,這片大海養育他們,提供了一網網金鱗銀翅、鮮蟹活蝦,以海的寬廣和厚重滋養出了漳州港人熱情好客、豪爽大方的品格。大海是包容而浩瀚的,它既有靜靜盪漾的碧波,也有風起水湧的猛浪,人類與大海的博弈便是用城市來承載人類對海洋的愛與敬畏。漳州港人用27年的深耕,創造了現代愚公移山和精衛填海的傳奇,搬掉了十幾座山頭,在海之濱打造了包含娛、養、遊、食、住、行、購、學在內8個維度的完整配套,在這不毛之地建起了一座宜居的濱海城市,而海洋以更加柔和的方式融入了居民的生活,成為這個城市的蔚藍底色。

在漳州港,當城市與海相遇…


在漳州港,當城市與海相遇…

海洋文化 綿延而續

  人們對海洋生活的認同感讓這些人的血液裡流淌著海洋的情懷,蜿蜒悠長的海岸線、漁家特色的民俗風情、歷史厚重的遺址古建和海戰歷史構成了漳州開發區特有的海洋文化。

  漳州港枕山傍海,自古以來便得漁獵之利,舟楫之便,居民多以漁獵和務農為生,“看天吃飯”的生活讓人們自然而然地派生出對媽祖、海神等民間信仰和崇拜,為祈求出海作業平安及慶祝漁業豐收也衍生了燒王船、蜈蚣陣、踢火、遊火巷等集民間音樂、舞蹈、武術為一體,獨具地方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構成了漳州開發區海洋文化中的重要一環。

  百年前,位於漳州開發區境台山上的南炮臺就有“天南鎖鑰”的美稱,它是在閩浙總督鄧廷楨為配合林則徐銷煙行動的背景下應運而生的,鴉片戰爭時期,南炮臺與廈門島上的胡裡山炮臺南北對峙,互為犄角,共同扼守著廈門海口,拱衛著祖國東南大門,曾多次擊退英軍入侵,擊沉擊傷敵艦近10艘。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日軍開始發動侵華戰爭,欲從我國東南海防前線廈門島入侵我國南部。1937年9月3日,日軍出動“箬竹”號等三艘艦艇駛進大擔島挑釁,南炮臺的愛國官兵們將滿腔憤怒化作一枚枚炮彈射向日艦,與廈門島白石炮臺、胡裡山炮臺共同擊沉日艦“箬竹”號。這是抗日戰爭華南戰場上第一次擊沉日艦,極大得鼓舞了華東抗日戰場,史稱“廈門要塞保衛戰”。

  光陰荏苒,歲月飛馳。鴉片戰爭與抗日戰爭的硝煙早已消散,但南炮臺這座在百年來反帝抗日鬥爭中有赫赫戰功的古建築,仍巋然屹立在祖國東南海疆,成為人民遊覽與緬懷之地,成為祖國重要的歷史文化遺產。在城市一隅,海防遺址在默默注視著城市的變化,當它們的歷史使命完成之時,它更像是一處地標,訴說著當年民族英烈的故事,向人們展示漳州開發區先民不畏強暴、抗擊外侮、前仆後繼、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

  臨海而居、依港而建的城市在它們發展起來的文化中,海商文化的發展似乎是必然的。漳州自古是東南沿海的重要商埠,海外貿易興盛,是中國“海上絲綢之路”不可或缺的城市。素有“小蘇杭”之稱的漳州月港更是成為明代我國官方唯一合法的對外貿易港口。漳州開發區所處的這片土地,位於月港附近的九龍江出海口,曾參與締造了“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輝煌。歷經多年來的建設發展,漳州開發區成為漳州的重要出海口和與廈門對接的橋頭堡,是一顆閃耀在海峽西岸的明珠。

在漳州港,當城市與海相遇…


在漳州港,當城市與海相遇…

海港城市 依海而興

  港口就像是一個支點,把城市引向了全球的經濟文化脈絡之中。明朝的漳州月港是這樣,近代的上海是這樣,如今的漳州港亦如此。

  位於九龍江入海口,廈門灣南岸的漳州港,北承長三角、南接珠三角、東臨臺灣島,與廈門特別行政區僅隔3.5海里,在城市發展建設的27年裡,城市建設主要呈內陸型形態擴展,海岸線大部分被用於港口建設,海為城市提供的主要是經濟產業發展的資源。

  漳州開發區建設伊始,“以港興區”便成為了決策者的共識,其27年的發展史,也是一部奮力實現大港夢想的開拓史。漳州開發區自然岸線綿延28公里,-8米以下深水岸線長達13公里,可建33個萬噸級以上泊位,港口靠近國際主航道,港灣不淤積且避風條件好,港口條件優越。從1.5億資本金起步,夷平13座大山,開挖1.1億方土石。昔日的荒山灘塗已成為國家一類口岸,建成11個萬噸級以上碼頭泊位,開通17條國內外貨運航線,年吞吐能力達4000萬噸以上,成為“對臺貨物直航港”和福建省最大的散雜貨公共碼頭之一。

  在漳州開發區56.1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分為臨港工業區、行政科教商住區、高科技產業園區、港口工業區四個功能區。在四大功能區中,與港口經濟相關的就佔了1/2。目前,漳州港已初步形成交通機械製造業、金屬製品加工業、糧油食品加工業三大臨港產業集群,代表企業有豪氏威馬、路易達孚、中集等。截至2018年,港口累計實現海關稅收180多億元,三大臨港產業集群,具備年400億元產能。另外,轄區內的招銀港區是福建省重要的糧食、木材、鋼材三大貨物集散地,是我國東南沿海最大的糧食、進口木材集散地,是全國第一批進境糧食指定口岸,並躋身“中國十強進口木材港口”,年均木材進口量超過160萬立方米。

  “實業經濟的發達,讓區域經濟活力長久不衰,同時更吸引了眾多優秀人才聚首漳州港。一個城市,只有做到產城一體,才能吸引經濟、人口不斷湧入,方可迎來真正的繁華。”著名經濟學家鍾偉曾如是表示。在經濟新常態下,作為廈漳同城化先行示範區,漳州開發區積極融入區域發展,實施“轉型升級、跨越發展”戰略,加快產業升級。對現有資源進行重新盤整,全力推進“智造”產業發展,大力發展泛信息技術產業、大健康產業、智能汽車產業、臨港產業等產業,成效初顯。產業帶來人氣,這裡吸引了越來越多人在此居住生活和旅遊觀光,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企業落戶。近年來,漳州開發區積極對標廈門市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持續加大財政投入,大力實施民生工程,不斷完善交通、教育、醫療、養老等公共服務配套和社會保障體系,讓居民擁有更多的獲得感和幸福感,讓這裡真正成為宜居之城。

  如今的漳州港,眼前是藍色的海,背後是青翠的山,山海之間的都市跳動著不息的脈搏。當海風吹進居民的生活,躁動的心靈會變得輕靈,每一寸空間都活了起來。

  在漳州港,當城市與海相遇……

在漳州港,當城市與海相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