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屆兒童閱讀與語文創意教學觀摩研討活動”教學設計(八)

教師姓名:宋文潔

教師單位:甘肅酒泉師範附屬小學

課題:“危急時刻”群文閱讀教學設計

群文議題

1.“危急時刻”這類文本框架的相同點是什麼?這樣安排結構、佈局的好處在哪裡?

2.閱讀或描寫“危急時刻”這類文章的方法是什麼?

作品教學年級

小學五年級

選文篇目

《“諾曼底號”遇難記》

《生死攸關的燭光》

《雞毛信》

教學目標

1.統整閱讀文本,梳理發現“危急時刻”這類文本框架的相同點,知道這樣安排結構、佈局的好處在哪裡;

2.找到讀或寫“危急時刻”這類文章的方法;

3.學會運用作者佈局謀篇的技巧,會讀、會寫同類題材的文章。

教學重難點

通過對一組文本的比較閱讀,發現同類題材的文章的結構框架,探究作者這樣安排文章的結構目的,找到讀或寫這類文章時的解讀密碼,養成比對、聯結等閱讀思考的習慣。旨在1.找到讀或寫“危急時刻”這類文章的方法;2.學會運用作者佈局謀篇的技巧,會讀、會寫同類題材的文章。

課例與常規教材教學的關係

此教學課例所選文本均來自教材,為了避免碎碎念,每課都教,課課必講的傳統教法,對本單元的3篇文章進行統整,梳理出此類文章的解讀密碼,體現了大單元的教學理念。

教學過程

(一)出示文本標題,點名文本議題。

1.出示三篇文章題目,回憶各講了一件什麼事。

2.試著用四個字概括這三篇文章的主題。

3.揭示議題,板書課題。

(二)瀏覽文本,發現共同點。

1.初讀這組文本,思考他們在寫法上有什麼相同之處。

2.交流總結。

3.再讀文本,想想這三篇文章分別遇到的是什麼危機?

《“諾曼底號”遇難記》:船被撞了一個大窟窿,即將沉沒。

《生死攸關的燭光》:情報即將被德軍發現,一家3口性命攸關。

《雞毛信》:海娃送雞毛信時被鬼子抓住。

4.瀏覽文本,找找看三篇文章在解決危機的過程中分別遇到了哪些困難,是如何化解的,並完成表格。

“第九屆兒童閱讀與語文創意教學觀摩研討活動”教學設計(八)

5.交流表格。

(1)小組內交流表格內容。

(2)根據交流情況修改自己的內容。

(3)指名交流。

6.朗讀文本,體會感悟。

在化解危機的過程中,誰的哪些做法令你感動,找出來讀給大家聽,並說說你感動的原因。

7.朗讀交流。

8.比對文本,尋找密碼。

我們在閱讀文本時,之所以會有這麼多的心理感受,是因為作者在描寫化解危機的方法時,暗藏密碼,鼓勵學生自己發現。

(1)密碼一藏在哈爾威船長身上。

A.作者先寫發生危機時船上其他人的表現,再寫船長的臨危不懼,鎮定自若,顯示出哈爾威船長在危急時刻的果斷、堅決、幹練、沉著。

B.課文第11小節、15小節能不能去掉?為什麼?

C.體會運用對比方法突顯人物性格的優勢。(板書:對比方法)

(2)密碼二藏在伯瑙德夫人一家三口身上。

A.假如省略第3段和第5、6段,直接寫第7段傑奎琳把燭臺端上樓,好不好。

B.不好。伯瑙德夫人和雅克雖然勇敢,但沒有化解危機,在生死攸關的時候,傑奎琳的聰明、機智、沉著、冷靜躍然紙上。(板書:嘗試用多種方法解決困難)

(3)密碼三藏在《雞毛信》中的海娃身上,作者描寫他解決危機的辦法是隨機應變,體現了海娃的勇敢冷靜機智。(板書:一步一步解決困難)

(三)小結這類文章的寫作方法。

(四)學習運用

1.片斷練習

危急時刻

春天來了,正是放風箏的季節。一個星期天,大寶和村裡的孩子們一起去放風箏。

這裡村子連著村子,電線杆也是一根接著一根。開始的時候,孩子們放風箏還比較注意避開電線。當風箏搖搖擺擺越放越高,風箏線越放越長後,孩子們一高興就什麼都不顧了。

突然,一個小男孩的風箏纏在電線上,左拉右拉,拉不下來,他趕緊回家拿來了一根五、六米長的竹杆,使勁往下捅那個被纏在電線上的風箏,結果把電線捅斷了。小男孩看見風箏線和電線仍舊纏在一起,就想要伸手去拉,這可是帶電的呀!

在這千鈞一髮之際,( ),小男孩得救了。

2.學生練寫。

3.交流片段寫作。

四、課堂小結

五、課後推薦閱讀:《尼米茲在危急時刻》《晏子使楚》《冀中地道戰》。

五、板書設計

遇到危機

出現困難

對比方法

化解危機多種方法的嘗試

一步一步去解決

六、教後反思

當看到“危急時刻”這組文章時,我的第一反應就是適合上群文閱讀課。反覆研讀這組文章,發現總結這組文章的關聯,尋找它們在語言上的特點、結構特徵及學法特徵。通過比對,把落腳點放在文章的內容上,脈絡大致梳理為“遇到危機--出現困難--化解危機”,以這一個點來統攝三篇文章。通過對文章結構進行分析,讓學生來體會作者為什麼要這樣寫,這樣寫有什麼好處,進一步體味作者的寫作意圖。

(一)成功之舉

1.體現了群文閱讀的價值。

本節課是一個閱讀教學實踐,很好地貫徹了群文閱讀的理念,即:師生圍繞“這幾篇文章在解決危機的過程中分別遇到了哪些困難?是如何化解的?”這一議題,進行閱讀和集體建構,最終找到“危急時刻”這類文章的語言表達密碼,獲得這組文章的學習方法。

2.關注了三觀,使群文閱讀更有效。

(1)教材觀。本節課在內容的選定上,憑藉現有的北師大版教材,以單元整組的方式切入,從文章內容入手選定所教內容。既合理利用現有的教學資源,又很好地拓展課外閱讀,增加課外閱讀,實現一篇帶多篇的閱讀方法。

(2)目標觀。本節課的目標確定上,做到了簡單集中,沒有貪多求全,一節課就能完成。同時,關注了學生學習的起點和終點,關注了學生的需求。高年級學生,具備一定的閱讀能力,讓孩子對一組文本進行比較閱讀,發現同類題材的文章的結構框架,探究作者這樣安排文章結構目的,找到讀或寫這類文章時的解讀密碼,養成比對、聯結等閱讀思考的習慣。

(3)方法觀。本堂課採用比較閱讀、歸納閱讀的方法,強化讀寫訓練,開闊教師、學生的閱讀視野,效果較好。

3.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

本堂課的設計,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老師不把自己的閱讀體驗強加於學生,以“找找看這幾篇文章在解決危機的過程中分別遇到了哪些困難?是如何化解的?”這個主要議題,引導學生自主閱讀,完成表格,朗讀文本,比對文本,練寫片段,發現這組文本的讀寫密碼,掌握閱讀方法,形成閱讀思維,真正實現了以學生為主。

(二)不足之處

在分析文本內容的時候,學生對文本的理解不是很流暢,主要原因是在引導學生髮現文本內容的時候,對所設計的表格的內容梳理不夠,缺乏引導。以《“諾曼底號”遇難記》為例:出現困難時,學生說“船被撞了一個大洞。”老師對這一說法進行了否定。其實這也算一個困難,老師可以繼續引導“除了這個困難,還有什麼困難?”帶著學生一步步進行梳理,學生就會將出現的困難全部找出來。又如《生死攸關的燭光》,在如何化解危機時,學生自己填寫表格前,老師可以適當引導學生去發現,有的文章是通過對比的方法老化解困難的,有的文章是一步一步去化解的,有的文章是嘗試運用了多種方法來化解困難的。把這些梳理清楚後,再引導學生做對比,這樣才便於學生髮現這組文本特點。最後,引導學生想一想,作者為什麼要這樣安排情節?總之,這些細節上還有待於更進一步完善。

(三)學生創新

本堂課的設計,通過一個議題,對一組文本進行比對閱讀,找到讀寫這類文本的閱讀密碼後,立即讓學生進行“危急時刻”的片段練習,給學生留足寫的時間。在交流習作時,孩子們的習作內容可圈可點:有的孩子運用了對比方法,凸顯了人物在危急時刻的沉著冷靜機智;有的孩子採用多種方法的嘗試去解決困難;有的孩子運用一步一步去解決遇到的危機。從交流分享中可以看出,孩子們真正找到了讀寫“危急時刻”一類文章的秘鑰,有實實在在的收穫。

(四)再教設計(片段)

(二)瀏覽文本,發現共同點。

3.再瀏覽課文,看看這3篇文章分別遇到了什麼危機?

4.(1)以《“諾曼底號”遇難記》為例,引導學生進一步理出現的困難,集體填寫表格。

(2)按照上述辦法,自己發現並完表格其它內容。

5.在化解危機的過程中,這些文章化解危機的方法有什麼不同?

(1)以《生死攸關的燭光》為例,集體比對,填寫。

(2)按照上述方法完成其他表格。

6.想一想,作者為什麼要這樣安排情節?

設計意圖

對教材單元進行整合,把幾篇有關聯的課文放在一起進行教學可以提高課堂教學的時效性,增加閱讀量,開闊思維,是進行課內群文閱讀的一個有效的突破口。在單元整合的基礎上,以群文閱讀理論研究為風向標,建立課程內容,保證“群文”閱讀完整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