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叔背條板凳扒火車,憑絕技走半個中國,見人喊磨剪子戧菜刀


過去,經常到農村走街串巷的主要是三種人:剃頭挑子,貨郎挑和磨刀人。隨著時代發展,剃頭挑子演變成了理髮店,高級的還有美髮會所;那些一條扁擔挑著雞毛撣子和各種糖果的貨郎挑,被大大小小的超市替代;全鋼的菜刀也不需要每年進行打磨了,似乎這三種“江湖人”早已經消失。而近日,在河南省嵩縣,作者卻遇到了一位走遍半個中國的磨刀人。

馬師傅是河南省漯河人,已經66歲,父親曾在傅作義的部隊做連長,因為父親的成份問題,老馬年輕時候經常受欺負。大約20來歲,老馬跟人學木匠,給生產隊製作木工,後來學會了磨剪子、戧菜刀,等到80年代土地下放之後,老馬還是一個人,於是揹著一條板凳,一頭挑著鋪蓋,一頭挑著幾塊砂輪、磨石,開始了走江湖。

老馬剛學木工的時候,師傅的教育是很嚴厲的,學的也是最傳統的卯榫工藝,這條背了將近40年的板凳,就是老馬的出師作品。現在板凳中間部分已經磨下去很多,成了薄薄的木片。老馬這條板凳跟著他從駐馬店扒火車,一路向西,到過山西,內蒙,甘肅,新疆等地。老馬吹牛說,還有一次在貨運火車上睡過頭了,差點拉到外國去。


老馬喜歡開玩笑,他說:“咱是中國人,吃糧食是吃小麥麵粉的,我在新疆聽說,蒙古的人都是吃羊肉、喝羊奶的,那不中,吃不了,我不喜歡吃羊肉。我跳下來車一看,他們說的啥也聽不懂,我說完了,這回成了叛國賊了……”其實老馬到的地方是甘肅,迷迷糊糊下了車,說話當地人又聽不懂,老馬靈機一動,在大街上磨起了用來固定板凳的鐵條,戧刀摩擦鐵條的聲音非常刺耳,很快吸引了當地人圍觀。

老馬磨刀用的還是最為傳統的“戧菜刀”技法,自己用鋼筋製作了一個“鐵刨子”,刨子卡上磨製好的鋼鋸條,先把鐵菜刀刀鋒削薄,然後再在砂輪片上進行打磨。

“現在磨菜刀,好些人是用電砂輪磨,看著速度是快了,那刀也用不了幾年了。打菜刀,萬變不離其宗,還是鐵包鋼,純鋼的菜刀脆,割肉切水果還行,你叫它砍個排骨試試,沒兩下就缺口了。磨刀得研究菜刀鐵跟鋼是咋配合的,可不敢直接把包鋼全漏出來了,不耐用。”說起來對菜刀的研究,老馬說的頭頭是道,除了磨菜刀,老馬還會幫助熟人到市場挑菜刀,甚至幫著砍價。“洛陽關林好幾家賣菜刀的,都不待見我,我一去,他們就坑不了人了。”


作者的菜刀是幾年前買的,看上去明亮,也頗有分量,老馬拿過來看一眼,說:“買刀時候,人家給你說的是韓國炮彈鋼吧?我跟你說,你這刀木有一點鋼,看著怪好看,它是不鏽鐵的,沒鋼刃,軟,使用一個月就鈍了。我給你好好擺治擺治,管你用半年。”戧過的刀鋒,還需要在三種粗細不同的砂輪片上進行磨製,最後老馬手指輕輕在刀刃上摸了一下,拉過來板凳上的布條,輕輕一切,布條斷了。“十塊錢,買不了車買不了房,買你輕鬆下廚房。”

老馬40多歲的時候有過一段婚姻,找了個二婚帶娃的女人,磨刀掙的錢都交給媳婦,現在媳婦去給孩子家帶娃了,老馬又一個人揹著板凳,板凳腿上掛著摔破了一邊的喇叭,邊走邊喊:“磨剪子,戧菜刀,磨刀的來了……”老馬的手上佈滿老繭,很多人為了磨刀,專門留了他的電話。老馬說:“現在老了,跑不動了,甘肅就不去了,在河南、山西轉轉,見見老夥計們,一天磨十把二十把就行了,人呀,活一天少一天,過得開心才是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