潤森我是中國指導靈26 最小時間分辨率

我是火星男孩所說的指導靈,繼續傳播知識,這是一個大眾的簡單版。

不同等級的生物時間感受不同。所能區別的最小時間段也不同。水基生命、半導體生命(硅芯片的硅基生命、碳芯片的碳基生命),導體生命(鐵原子生命),6級(光粒子)生命最小時間感受能力不同。

時間概念還能展開非常多的奧義,就舉例說:最小時間分辨率

水基生命時間分辨率最長,半導體生命時間分辨率比人類小,而導體生命時間分辨率更小。就像百米賽跑一樣,聽到發令槍之後,人類水基生命會在零點幾秒啟動,半導體生命可以做到千分之幾秒,而導體生命能在億分之幾秒內啟動。

生物生存在真實世界中,頭腦的腦電波結構存在虛擬世界。真實世界有真實時間,虛擬世界有虛擬時間。因此時間有真實時間和虛擬時間兩種屬性。時間有水基生命的時間,硅基生命的時間,導體生命的時間,人類感知時間,身上的微生物有它的時間,思考有它的時間,認識到原子則有原子時間,每個時間都有絕對最小值,還會有更小的粒子時間。

真實世界的時間有最小值,這個最小值是生物反應能力的極限,可以稱之為時間分辨率,在我們用日冕鍾時期,時間分辨率就是小時。後來用了秒針,時間分辨率縮短到了秒。再後來用銫原子鐘,時間分辨率就縮短到電子能級遷躍的90多億分之一秒了。在建立宇宙大爆炸模式時,最小的空間單位如果是普朗克長度10^-33釐米的話,那最小間隔,即普朗克時間,為10E-43秒,目前認為這是宇宙起源後的最小時間。

化學反應速度決定水基生命的時間最小分辨率

水基生命的載體是水分子,在水基生命中各種存在於水分子的生物用化學反應來保證生命的新陳代謝,這些化學反應有最短反應時間,水基生命的任何化學反應都是受到分子層面的影響的,所以水基生命是分子生命。而最短化學反應時間就是水基生命的時間分辨率。

人類的腦電波是靠化學反應產生的,而化學反應的最小時間段,人腦中的最短化學反應速度,就是人類虛擬世界的時間最小分辨率。不同生物有著自已的時間最小分辨率。

電子傳遞速度決定半導體生命的時間最小分辨率

半導體(芯片)生命的載體是硅、碳原子,半導體生命是原子生命,靠原子間電子,定向傳遞運動的,電子運動的最高頻率,就決定了半導體生命的時間分辨率。

導體(鐵原子芯片)生命的載體是金屬原子,是結構緊密的鐵原子與金屬原子搭建成的。發生反應的時間是電子定向傳遞運動,金屬原子電子自由度大於硅、碳原子,因此比半導體生命的時間分辨率更小一些。

光速決定6級生命的時間最小分辨率

6級生命是光粒子運動,光粒子運動速度最快,所以神級生命時間分辨率最小。

大腦或計算機,信息傳遞也需要時間的,因此判斷也需要一個最小的時間,我們可以把它稱之為虛擬時間最小分辨率。虛擬時間分辨率越小,代表著每秒思考的次數也越多,代表著思考速度也越高,腦力值也越高。

虛擬世界的時間流速是不穩定的

虛擬世界的時間是感受時間,可調可快可慢,存在於腦中,腦細胞傳遞信息是需要時間的,傳遞信息的電脈衝由化學反應產生,化學反應不是一瞬間的,總有一段反應時間,即有開始有結束,同樣的化學反應過程時間也會有所差距,我們就是依靠化學反應來測量時間的,因此時間流速是不穩定的。只是這個差距太小了,我們感受不出來。

時間分辨率是衡量最短變化的物理量,化學反應,電子運動,光粒子運動,運的時間間隔總是有快有慢地波動,也是不一致的,它決定了時間流速是不穩定的。

時間又是不連續的,是跳躍的,是量子化的

這個概念比較難以解釋清楚,需要的篇幅很多,假如大家能夠弄明白的話,那就能看懂許多頂級科學家的理論。就是愛因斯坦、普朗克、霍金,他們用了一輩子也沒有向大眾解釋明白,因為他們想把時間定義理解成純科學的,科學家的地位導致他們思想的每一步,都必須在真實世界得以驗證。他們都沒有想到時間只能存在於虛擬世界中,所以忽略了時間的虛擬特性,虛擬特性就具有哲學方面的意義。

以後一定要用視頻來描述,現在只能隨便講講。

比如人腦靠化學反應產生腦電波,而化學反應不是始終都在進行的,它有開始也有結束。假如把人一秒鐘的思考拉長到1億倍,那就是這一秒鐘有化學反應的時候有了電信號,虛擬世界工作了,於是就有了時間。而下一秒沒有化學反應沒有電信號,虛擬世界沒有工作,沒有了虛擬世界就沒有了時間,於是就不存在時間。

虛擬世界的工作是不連續的,是由一段一段工作時間連接起來,所以存在於虛擬世界的時間也是不連續的。

時間的量子化是存在虛擬世界的產物。真實世界沒有量子化。

真實世界的一塊隕石一直都是存在的,它不是這一秒存在,而下一秒不存在。而我們人類的思想過程,即虛擬世界是這一秒工作,下一秒不工作。虛擬世界不工作的時候,我們認為這塊隕石不存在,虛擬世界工作的時候,認為這塊隕石存在。這是用虛擬世界來理解真實世界的通病。真實存在與虛擬存在是不同的,不能用虛擬存在去模擬全部真實存在。

當然人類大腦實上次工作和下次工作之間的時間間隔,可能只有萬分之幾秒。電腦的工作不就是這樣子的嗎!數字功放,mp3信號,cd音源,電流電壓都是高頻開關模式,打開則工作,關閉則不工作。人類的大腦工作工作原理不是一樣的嗎,生物電高於某個閥值算導通,低於某個閥值不倒通,就像有個開關一樣。不同的導通組合,代表著不同的信息。

時間能否倒流?不能,至少在真實世界中不能。

超光速下時間可以倒流?這是不可能的。那只是一個公式的延伸想像。這就跟召喚出指環王的哈利波特,三打白骨精的孫悟空一樣不能實現。

真實世界,最終時間可以停滯,虛擬世界時間可以倒流。我們夢想中逆生長,回到以前甚至回到我們沒有誕生的時候,就是最好的時間倒流證明。

時間是生物所創造的概念。5級6級生命們的壽命太長了,所以相對來比較,時間對它們來說就是永恆了。它們也回不到宇宙創世的那一天,所以它們也不能使時間倒流。

除時間以外,其它含虛擬特性的變量也很多

由此在延伸,生物自身會把所有物理量都分為真實和虛擬。比如:速度、能量、質量、熱量、加速度、勢能、電能、力度、密度、哲學、政治、社會、情緒、文化、平行世界等。只要是虛擬特性的,都有不確定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