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中俄25年石油大單的辦法:讓中國石油公司真正市場化!

解決中俄25年石油大單的辦法:政府不再輸血,價格不再只跟漲不跟跌!最後讓中國石油公司破產!

《俄羅斯經濟評論》評論員文章

意大利全境封鎖,歐洲疫情蔓延,石油暴跌,美股熔斷,盧布大跌。國家能源巨頭沙特阿美對亞洲﹑歐洲和美國的客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折扣,以吸引煉油廠使用沙特原油。這家全球最大的石油出口商在週六打響了全面的價格戰,對原油價格進行了30多年來的最大下調,由此,俄羅斯和沙特的石油價格大戰如火如荼展開。

一、俄羅斯與沙特的石油支付體系戰爭,箭在弦上

沙特阿拉伯新巨頭阿美公司悄悄告訴市場參與者,該國可以大幅提高產量甚至達到創紀錄的每天1200萬桶。這對頁岩油氣為主的產油國老大美國,沒有太大影響,囿頁岩油是全球成本最低的石油!對俄羅斯而言是災難,成本最高大於美國每桶2/3價格,30美元一桶俄羅斯就價格倒掛了!週一,國際油價暴跌30%,歷史上前所未有。此次,俄羅斯原油結算和中國用的是人民幣,主動發起石油支付戰爭,目的就是瓦解美國和中東的聯盟關係,從而瓦解美元原油的結算體系。沙特增產是要賣的。全球最大的買家是中國,中國買石油,一直在力推用人民幣結算,沙特增產壓力變成了與俄羅斯的博弈過程,全球就會進入到買方市場。這次俄羅斯不減產,超出世界的預期,俄羅斯就是要激化沙特和美國的矛盾。這對於中國,絕對是大大利好,既能低價購買原油,又能推動人民幣的國際化。

二、沙特阿美大幅增產應對俄挑戰?

如果說二戰後佈雷頓森林體系讓金本位和美元掛鉤,美元成為主宰貨幣,那麼以美元計價石油,成為美元價值的核心體現。石油成為硬通物資,石油的價格能夠直接影響全球經濟指數。沙特阿美在歐佩克+大會後宣佈的第一個營銷決定。聲明文件顯示:4月賣往亞洲的原油定價下調4-6美元/桶;4月賣往美國的原油定價下調7美元/桶;這些都是史無前例的折扣。但最驚人的是,賣給西北歐煉油商的旗艦級阿拉伯輕質原油折扣擴大到8美元/桶,售價低至10.25美元/桶。相比之下,俄羅斯旗艦級烏拉爾原油(Urals)每桶折價約為2美元。

顯而易見,沙特是要直接攻擊歐洲市場的俄羅斯油企。這意味著價格可能跌破$20一桶。全球基準布倫特原油在1998年12月跌至每桶9.55美元的低點,這是沙特阿拉伯過去40年發動的罕見價格戰之一。油價帶來世界資本市場巨幅衝擊。摩根資管指出,美股下行的直接觸發因素是沙特宣佈擴產,導致原油價格日內跌幅超過30%;但從更大的影響面來看,而是新冠肺炎疫情對經濟和企業盈利基本面的影響。在疫情和油價的雙重衝擊下,美國企業的債務風險可能暴露,進而使去槓桿和經濟衰退的風險上升。油價崩盤引發的全球股市踩踏式暴跌正在上演,僅僅在週一,就有包括美股在內的至少3個國家股市觸發熔斷機制。暴跌之下,全球重要指數單日累計蒸發24.84萬億人民幣,相當於3.58萬億美元。相當於排名第9的巴西(1.96萬億美元)+第10的加拿大(1.74萬億美元)之和。

三、石油價格戰,損失最大其實是中國

“國家與國家之間,沒有永遠的朋友,僅有永遠的利益”——帕麥斯頓。從資料來看,中俄之間的石油協議在歷史上就有固定價格。據莫斯科時報,在2013年6月,當中俄剛剛簽訂新的供油合同的同時,俄羅斯正在按之前的合同價60美元一桶向中國供油,這個價格遠遠低於2013年6月的國際市場價格,大約在100-110美元左右。2011年到2014年6月,國際油價最低90元,最高128元,絕大多數月份都在110美元左右浮動。俄羅斯國際經驗豐富,不可能輕易被人算計。中方如果在2013年6月簽約在每桶101美元,當時是合理的價格,在之後一整年油價還多次漲到115美元左右。這一份合同的唯一問題是不該籤25年。從2014年6月後,國際油價大跌。為了履行這一份新合同,俄羅斯方從中國國家開發銀行貸款250億美元建了一條新的供油管。在簽約時,從莫斯科時報的報道,是俄羅斯方還擔心按照這個合同賺不到太多的錢。從另一篇報道來看,在2011年,中俄談判30年天燃氣供應合同時,中方強烈要求固定價格,俄羅斯方不答應,這場天然氣談判破裂。顯然中方從以前固定油價的舊合同中嚐到甜頭,在油、氣長期合同談判時,都堅持固定價格。固定油價是中方的堅定要求,而且在執行以前國際油價高達110美元,俄方曾經堅持按合同60美元供貨,那麼現在油價跌到30-40美元,俄方理所當然要求按照新合同固定價101美元供貨。

我們從簡單的常識判斷,大家都知道,國際油價受市場行情影響價格波動很大,5年、10年、20年後的遠期油價其實很難把握,如果採取固定價格交易,長期的市場價格波動勢必會給其中一方帶來損失。中方應付這個固定價格的辦法是,既然供應量和價格都不能降,那就大幅提高從俄羅斯的進口量。新增的進口油單價是隨行就市的,新價與舊價平均後,單價就顯得低了一些,這樣,在海關記錄中,俄羅斯石油的價格就可能在90美元左右浮動。從2014年,從2014到2015年,從俄羅斯進口的石油增長了43%,俄羅斯成中國最大的原油供應國 ,另一方面,中國大幅削減了從沙特和安哥接進口石油的數量。而據媒體報道,權威人士指出,按照國際慣例這種長年的合同並不是一錘子買賣,價格還會隨著國際行情進行重新談判。若石油價格長期走低,中俄之間還會談判並作出相應調整。但這一說法卻遭到能源領域權威專家、中化集團原總地質師曾興球的質疑,曾興球表示,談判已經結束,現在不需要再重新談判。

四、如何減輕高價俄原油給中國經濟帶來的沉重負擔?

根據2016年1月13日公佈的《石油價格管理辦法》,當參考國際原油均價低於40美元/桶(含)時,國內成品油價格不再跟隨下調。發改委通知:國際原油崩盤,觸發地方煉廠和國際原油的熔斷機制,即日起國際原油價格不再影響煉成品油價格。簡言之就是:原油落我不跟落,原油漲我跟漲。在國際市場供過於求時,這種做法本質上只是障人耳目。我們都知道國際原油是以桶為計量單位的,一桶原油為158.98升,我們大概記為158.98升/桶。按照最新的匯率1美元=6.9448人民幣,那麼國內加油站的油摺合國際油價應該為多少呢?(2020.3.10日查詢WTI油價為32.54美元/桶,布倫特35.7美元/桶,國際油價平均記為34美元/桶,國內加油站95#大概在6.7/升)那麼國內油價對應國際油價應為6.7/6.9448*158.98=153.4美元/桶。國際油價對應每升應為34*6.9448/158.98=1.49人民幣/升。那麼國際油價從原來的最高160美元/桶,跌到現在的34美元/桶,國內油價為何一直穩定不變呢?我國石油行業是壟斷的,基本都是三桶油(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勘探、開發、煉化、銷售等。我們可以算出其實國內油品價格其實是十分昂貴的。

為了給高油價以合理藉口,中國有時會出現一些奇談怪論,比如低油價不利於國家能源安全。作為石油純進口國,居然擔心油價太低,實在讓人莫名其妙。但是如果我們發現相當一部分進口油是固定高價,那這種說辭就容易理解了。從之前的每天進口俄羅斯石油110多萬桶但現在的465萬噸,的進口數量。單純的從價格上來講,中國是在不斷的虧損,雙方已石油的合作為切入點再次展開貸款、中小企業、基礎建設、天然氣合作等等,這怎麼說也是賠錢買賣。

總結:那麼下面我以自己的理解,解釋一下為何國內油價如此昂貴,且為何與國際油價不接軌?因為從俄羅斯進口的原油太貴了,而且還是遠東新開發的油氣田居多,品質並不穩定。大幅減少從其他石油國的進口量,增加中方對俄羅斯的能源依賴度,也傷害了國內油田工人的權益。造成的後果是加重了中國實體經濟的困難。從經濟角度,合理的做法是讓中石油或者相應子公司作為一家企業承擔決策失誤的責任,該破產就破產,不再執行與俄羅斯的合同,從而不會將危機轉嫁給中國的實體經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