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戰疫:數字技術的“急”中生“智”

小智治事,大智治制。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以大數據、人工智能、雲計算等數字技術為代表的一系列應急響應方式紛紛出現,積極助力疫情防控,成為此次疫情應對中的亮點。

中國社會科學院創新工程“技術應用的經濟與社會影響”課題組系統調查了自疫情暴發以來,各類科技平臺企業發揮“科技支撐”力量的案例與數據,共彙總33家企業125個應用場景,對這些科技應用的方式和效果進行了全面分析,並對數字技術在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中如何更好地發揮“智治”效能提出了對策建議。


科技戰疫:數字技術的“急”中生“智”

紅外血管成像產品幫助醫護人員給患者打針輸液。新華社發


在隔離醫院,一個個智能機器人時而像護士一樣為病人送去藥品和餐盒,時而像分診醫生一樣耐心回答患者的詢問,時而像勇士一樣衝向最危險的角落消毒清掃;在防疫中心實驗室,AI算法參與病毒的空間結構預測,能將分析時長從55分鐘縮短至27秒;在機場、車站、高速路口,一臺臺智能測溫機器人能夠在幾秒鐘之內獲取通過行人的體表溫度……戰“疫”期間,以人工智能、大數據、雲計算為代表的數字技術產品猶如人類的戰友,爭分奪秒地與異常兇猛的新冠病毒賽跑。


眾多科技平臺企業積極響應,結合自身的業務領域創新科技戰疫的場景,在發揮企業社會責任的同時,也促進了科技升級、產業轉型和供給側的數字化改革,展現了“智能+政務”的巨大潛能。放眼全球,數字技術如此大規模地運用於疫情防控,在世界範圍內尚屬首次,此次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的科技戰“疫”吹響了數字技術與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深度融合的號角。


1.有力支撐:數字技術在公共衛生應急體系中的角色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傳播速度最快、感染範圍最廣、防控難度最大的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是對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一系列重大的問題撲面而來,其中尤為緊迫的三個問題是:如何能夠最有效地治療已經感染的人群?如何能夠最大限度地控制疫情的傳播?如何在嚴格防控疫情的同時逐步有序恢復經濟社會的正常運行?


科技戰疫:數字技術的“急”中生“智”


針對這三個問題,數字技術發揮了有力的支撐作用,總體表現在疫情防控的前、中、後三個環節。在前端,數字技術助力解決有效治療感染人群的問題,即進入醫療和科研攻關一線,助力病毒溯源、減輕醫護壓力、尋找疫情原因、控制風險存量。在中端,數字技術助力解決最大限度防控疫情傳播的問題,即針對疫情傳播過程,運用數據信息優勢,助力控制風險增量。包括:信息採集,對疫情擴散的動態把握;信息上報,對傳統上報方式的人力節約;信息公開,對疫情蔓延的實時監測分析。在後端,數字技術助力解決恢復經濟社會正常運行的問題,即關注經濟社會大局的穩定,通過高效的資源調配、供應鏈條、時間管理,助力生產生活物資順利進入疫情災區,助力恢復和維持正常的經濟社會秩序。


數字技術之所以能發揮支撐作用,離不開數字技術本身的特徵。一是信息彙集。大數據為疫情的監測、分析,以及信息的公開發布提供了基礎,有利於政府的治理決策和社會的秩序穩定。二是算力算法。人工智能擁有強大的算法,在大數據的支撐之下,具有較高的計算能力,能夠提升病毒基因測序等多個科研攻關環節的效率。三是非接觸性。互聯網科技平臺使得大量的經濟社會運行可以通過“非接觸”的遠程場景得以實現,從而有助於降低疫情的大範圍傳播。


當然,重視科技的力量不等於誇大科技的力量。第一,防控疫情需要多種資源和力量的整合,數字技術雖然發揮了作用,但不是全部,而只是起到了有力的支撐作用。第二,數字技術是一種新的力量,在此次疫情防控中應用的很多方面只是首次嘗試,還存在不足之處,未來還可以持續創新升級。第三,技術應用嵌入在社會之中,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這既是數字技術發揮作用的結構性情境,也是未來做出更大貢獻的起點。


2.多點創新:數字技術參與疫情防控全流程


當前,眾多的科技平臺企業,密切追蹤疫情的發展態勢,應急開發和投入應用了許多數字技術產品,涉及疫情防控的全流程和各場景。數字技術的作用具體體現在哪些方面?總結歸類起來,可將數字技術在此次突發緊急公共衛生事件下的“智治”效能,概括為助力一線醫護、社會治理、復工復產和民生保障四個主要方面。


科技戰疫:數字技術的“急”中生“智”


——為一線醫護助力。一是病毒溯源。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之後,研究病毒的來源和攻克方法迫在眉睫。不少科技平臺企業第一時間免費為醫療防疫科研機構開放AI算力,節省了病毒基因測序的時間。例如,1月30日,百度宣佈向各基因檢測機構、防疫中心以及全世界科學研究中心免費開放線性時間算法LinearFold和世界上最快的RNA結構預測網站,以提升新型冠狀病毒RNA空間結構預測速度,為疫情防控提供了有力的智能支撐。二是診斷輔助。面對疫情的大面積出現,如何提高醫院的診斷效率是關鍵問題。不少科技平臺企業迅速響應,為醫療機構提供智能化的醫療影像分析技術。例如,2月15日,阿里達摩院聯合阿里雲針對新冠肺炎臨床診斷研發了全新的AI診斷技術,這套技術可以在20秒內對新冠肺炎疑似案例CT影像做出準確的判讀,分析結果準確率達96%,從而很大程度上節約了病情診斷時間,提高了抗疫一線的工作效率。三是工作替代。由於新冠肺炎具有較高的傳染性,因此最大限度降低醫院內部的感染風險,對保護醫護人員、奪取抗疫勝利至關重要。大量科技企業推出適合於醫院場景的智能機器人,用以替代醫護人員的部分高風險工作。例如,獵豹移動在春節期間推出了“機器人醫療系統疫情防控解決方案”,已經為武漢火神山醫院、北京大學首鋼醫院、北京海淀醫院等捐贈多臺機器人,旨在減輕醫護人員的工作壓力,減少其交叉感染的可能性,提升篩查、問診和治療的效率。


科技戰疫:數字技術的“急”中生“智”

江蘇南通5G+熱成像測溫系統助力疫情防控,該系統結合生物識別、熱成像測溫等技術手段,可實現快速的體溫篩查,對異常體溫進行預警。許叢軍攝/光明圖片


——為社會治理助力。一是疫情監測。疫情出現之後的發展態勢及其防控方式,一直牽動著無數人的心。科技平臺企業利用大數據優勢,開發了多款疫情監測的技術產品。例如,1月21日,百度App首頁緊急上線“抗擊肺炎”頻道,同時在搜索端上線肺炎專題聚合頁,為網民提供疫情相關的最新進展等內容,以及疫情地圖、滾動直播、公益捐贈等服務。1月29日,搜狗上線“患者同程查詢”,通過實時爬取海量數據,彙集多種官方尋人數據,統計各類公共交通工具的確診患者信息,用戶通過時間和班次即可查詢同程是否有確診患者。2月6日,百度地圖宣佈上線“新冠病例曾活動場所”功能,有效幫助用戶遠離病毒傳播區域,降低被傳染的概率。二是防護指引。疫情蔓延之下,公眾迫切需要權威的防護信息和知識,科技平臺企業推出助力居民科學防護的專題指引。例如,1月23日,騰訊在廣州上線發熱門診地圖,用戶可通過手機導航,前往距離最近的發熱門診。1月29日,百度聯合國家感染性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傳染病診治國家重點實驗室,推出《新型肺炎防護自查手冊》,提供一站式的權威疫情防護知識。三是輿論導向。為避免疫情期間的謠言流傳與社會恐慌,不少科技平臺企業助力正面的輿論導向。例如,騰訊新聞“較真”平臺上線“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實時闢謠”專題,及時發佈權威信息,用戶可通過微信搜一搜等多種方式搜索“肺炎闢謠”,該專題上線後已經為平臺用戶提供了數億次的闢謠服務。


科技戰疫:數字技術的“急”中生“智”

居民在“杭州健康碼”海報上掃碼申領個人二維碼。新華社發


——為復工復產助力。一是智能測溫。隨著復工復產的時間臨近,如何識別人口流動中的感染風險尤為重要。以獵豹移動為代表的科技企業紛紛研發出AI智能測溫機器人或智能人體測溫儀,這些智能設備通過紅外熱成像測溫等技術替代人工手持體溫槍,能在極短時間內準確進行“非接觸式”體溫測量,如遇超過設定體溫閾值的情況就會報警,從而達到篩查疑似高熱人員的效果。智能測溫技術大大緩解了交通樞紐、醫院、企業等人口密集場景的體溫篩查壓力,降低了交叉感染風險。二是健康評估。復工復產需要解決的另一個問題,是對民眾健康狀況的評估問題。2月9日,阿里率先在杭州餘杭區推出健康碼,之後迅速推廣。健康碼以真實數據為基礎,由人們自行上網申報,經後臺審核後,即可生成專屬個人的二維碼(分為綠碼、黃碼和紅碼),作為在本地區出入通行的電子憑證。健康碼本質上是基於大數據的智能健康信息採集和評估技術,人們的健康信息通過掃碼就可實時彙總到信息管理端進行分類管理,降低了疫情傳染的可能性。三是遠程辦公。雖然疫情尚未結束,但人們的工作和生活需要正常開展。眾多科技企業提供的釘釘、企業微信、飛書、Welink、百度Hi、用友雲等產品,使得遠程辦公、在線教學、雲上醫院等普及起來。1月27日,字節跳動旗下飛書辦公套件宣佈1月28日至5月1日期間,向所有用戶免費提供遠程辦公及視頻會議服務。2月初,用友雲與合作伙伴一起打造遠程辦公融合產品,提供“全套”的在線辦公服務,助力疫情防控。


科技戰疫:數字技術的“急”中生“智”

無人駕駛消毒機器人應用於疫情防控一線。解豪攝/光明圖片


——為民生保障助力。一是物流配送。疫情期間,民眾的日常生活如何維持?災區所需的物資如何得到保障?這都需要高效安全的物流配送體系。例如,1月26日,美團率先在武漢試點推出“無接觸配送”服務,改變傳統的“接觸式”送餐模式,並陸續在武漢、北京等地推出無人送貨車、智能取餐櫃等創新產品,降低配送接觸帶來的傳染風險。2月5日,螞蟻區塊鏈和CityDo集團開發的防疫物資信息公共服務平臺在支付寶上線,用區塊鏈技術助力一線解決物資供給信息的同步和可信問題。2月12日,京東與湖北省政府合作,正式承接其應急物資供應鏈管理平臺,為湖北各地緊缺醫療物資的精準測算、科學調度和合理分配提供支持。二是無人消殺。如何做好城鄉社區的消毒殺菌,是不能忽視的抗疫工作。很多科技企業推出了無人機消殺服務。通過專業飛手遠程操作無人機空中噴灑消毒液,既節約了大量的人力資源,也極大地提高了消毒殺菌的空間範圍、工作效率和安全係數。2月4日,DJI大疆農業發佈“疆軍戰疫”行動,為安全防疫提供有力支撐。三是安全出行。為了保障疫情期間醫護人員和社區居民的出行安全,科技平臺企業創新服務模式。例如,百度地圖上線“肺炎疫情期出行管控消息速報”,讓網民瞭解駕車出行、公共出行等場景的實時信息。四是在線就醫。為了降低居民就醫的感染風險,科技企業搭建了在線問診、雲上醫院等多種服務平臺。例如,騰訊推出醫院查詢、在線問診等功能,設立免費義診專區,用戶通過搜索就可進入相應醫院進行在線問診、免費諮詢。


3.未來已來:數字技術與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建設


數字技術對於個體數據的採集和應用,有助於政府部門快速作出決策判斷,但也給公眾帶來了隱私保護和權利邊界等方面的憂慮。其實,技術應用的風險隱患一直存在,關鍵是政府、市場和社會需要在不斷互動中探尋出引領科技向善的規則體系。


疫情結束之後,數字技術如何更為全面、深入和妥善地融入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已成為一個亟待研究的重大課題。


——衛健委等部門應系統規劃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建設的科技支撐板塊。後疫情時代,國家衛健委等部門應邀請傳染病學、公共衛生、數字技術、應急管理等方面的專家學者,系統規劃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中的科技支撐板塊,特別是研究規劃數字技術在公共衛生風險研判、評估、監測、預警、防控中的作用空間,研究規劃數字技術在重大疫情應急響應、病毒溯源、臨床治療、疫情監測、輿情應對、資源調配等各方面的作用和路徑。地方政府在“十四五”規劃中,也有必要重視科技支撐在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建設中的作用空間和路徑問題。


——工信部等部門應加速推進數字技術在醫療衛生領域深度應用的產業佈局。後疫情時代,工信部等部門需加快5G網絡、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的建設速度,尤其是加快推動數字技術與醫療衛生領域的深度融合發展,加大對智能醫療系統、各類技術產品和應用場景開發的政策支持力度,全面構建應對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的智能化基礎支撐體系。同時,工信部等部門還需要提前佈局研究數字技術在醫療衛生領域中的應用規則問題,既發揮數字技術的作用,也防控風險隱患。


科技戰疫:數字技術的“急”中生“智”


——科技部、教育部等部門要持續鼓勵和支持數字技術、公共衛生、應急管理等領域的跨學科研究和人才培養。面對此次突發疫情,不少數字技術是在緊急狀態中首次進入醫療衛生領域發揮作用。由此可見,數字技術、公共衛生、應急管理的交叉領域,尚缺乏專業化的研究工作和人才隊伍。這個交叉領域的現狀是:懂得數字技術的人才,不熟悉公共衛生和應急管理;而熟悉醫療衛生的人才,對於數字技術往往知之甚少;知曉應急管理知識的人才,對數字技術和公共衛生的融合又缺乏關注。因此需要政府持續引導和支持,鼓勵跨學科研究和人才培養。


——科技平臺企業需總結此次疫情防控中的數字技術應用方向,全面挖掘數字技術在公共衛生和應急管理等領域的應用場景,不斷開發優質的技術產品。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在此次疫情防控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這些都還只是科技平臺企業基於自身領域和特點的應急嘗試。科技平臺企業需要進一步引進跨學科人才,加強與政府部門、醫療機構、科研院所的交流合作,針對此次疫情應用中出現的不足,不斷地調整完善和創新迭代,更好發揮對公共衛生應急管理的支撐作用。


——醫學院校和醫療機構應系統梳理醫療衛生各個細分領域中數字技術的應用空間,更加積極主動地擁抱數字技術,實現技術環節和管理制度的轉型升級。面對突發疫情,出現醫護人力不足、醫療物資的調配效率不高、科研攻關的速度受限等問題,而數字技術的融入有助於這些問題的緩解。未來醫學院校、醫療機構應與數字技術精準對接,大力引進和培養跨學科實用性人才,改進管理制度,拓展醫學研究、醫院管理與醫療技術的數字化和智能化水平,提升有效應對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的能力。


(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課題組 課題組成員:向靜林、呂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