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創“技術流”評價體系助科技企業融資

■縱深

全國首創的科技企業“技術流+能力流”專屬評價體系,率先開展“貸款+外部直投”和“貸款+遠期權益”外部投貸聯動模式,探索設立知識產權遠程異地訴訟服務體系……

又有6項廣東改革創新經驗被全國複製推廣了!日前,國務院辦公廳發佈《關於推廣第三批支持創新相關改革舉措的通知》,將新一批20項改革舉措向全國或8個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域進行推廣,其中有6項改革舉措來源於廣東。

全面深化改革關鍵要牽住“牛鼻子”。記者梳理發現,這6項改革舉措涵蓋中小企業融資、專利導航決策、科技企業創新、知識產權服務、職業教育發展等多個重點方面的焦點問題,通過創造型引領型改革舉措,針對性解決相關難題,既是廣東系統推進全面創新改革的生動實踐,也為國家實施全面創新改革試驗提供了先進經驗。

推動科技企業發展

將“技術流”轉化為資金流

當前,有些研發能力強、市場前景好的科技型中小企業遇到“融資難、融資貴”等難題。背後原因在於這些企業多為輕資產運作,在申請貸款時,銀行現行評價指標以固定資產抵押物估值為主,缺乏對科技型中小企業科研實力、成長性考量。

聚焦上述問題,廣東在全國首創科技企業“技術流+能力流”專屬評價體系。具體而言,針對科技型中小企業具備較強科技創新實力和輕資產的特點,量身定製《小微科技企業科技創新綜合實力評分卡》,並利用大數據技術搭建了科技企業“技術流”系統分析平臺,從創新成果含量、專利含金量、研發投入強度、研發投入穩定性、研發早慧度5個維度出發,將知識產權和團隊研發能力轉換成10多項可量化指標,從科技創新能力角度評價科技型中小企業,將“技術流”和“能力流”轉化為資金流。

上述改革已取得初步成效。截至目前,建設銀行廣東省分行已運用“技術流”專屬評價體系,服務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超3萬家,授信超1.2萬家,給予綜合融資支持超2200億元,國家高新技術企業信貸餘額連續五年保持高速增長,5年增長了超700億元。

與此同時,聚焦銀行信貸風險緩釋手段單一、對科技型企業業務發展專業研判能力不足的問題,廣東率先在轄內銀行機構開展“貸款+外部直投”和“貸款+遠期權益”外部投貸聯動模式,2016—2019年累計服務客戶129戶、貸款金額48.41億元,未出現不良貸款。

據介紹,所謂“貸款+外部直投”模式,即銀行機構以信貸投放與外部投資公司進行直接投資相結合的方式,開展科創企業外部投貸聯動。比如,華夏銀行廣州分行、招商銀行廣州分行等推出“投聯貸”等產品,對合作投資機構擬投或已投的企業提供短期融資,形成股權投資和銀行信貸聯動。

而“貸款+遠期權益”模式,則是指銀行機構在對客戶提供貸款的同時,由借款人及其股東通過特定的約定和安排,銀行合作的投資機構可在約定的未來一段時間內,以約定價格受讓借款人約定數量股權,或通過增資擴股獲得企業相應股權。比如,2016—2019年,浦發銀行廣州分行推出“科技含權貸”產品,累計開展投貸聯動業務2筆,金額合計2300萬元。

聚焦知識產權保護建立跨區域遠程訴訟平臺

以往,遇到跨區域知識產權侵權時,企業經常面臨異地維權與訴訟成本高、效率低的困境,大大損傷維權積極性。

針對上述問題,廣東創造性地建立跨區域知識產權遠程訴訟平臺。具體來說,試點單位廣州知識產權法院以“異地訴訟服務+巡迴審判+遠程審判”模式,探索設立知識產權遠程異地訴訟服務體系,在佛山、東莞、仲愷、江門等地的巡回法庭,以及中山、汕頭、肇慶、廣州越秀等地的訴訟服務處,建立遠程訴訟平臺,基本實現對全省省級以上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知識產權訴訟服務網點全覆蓋。

遠程訴訟平臺如何運作?據介紹,通過在院本部數字法庭的基礎上加配遠程視訊系統,遠程訴訟平臺實現了法官在院本部、當事人在當地即可完成開庭,突破訴訟維權地域限制。

2018年9月,廣州互聯網法院成立,利用大數據、雲計算等互聯網技術,建立了可信電子證據平臺、多元化解平臺等服務平臺,為當事人提供便捷的遠程訴訟服務;此外,該院在廣州、香港、澳門等地佈設12套E法亭,打造“家門口的5G法庭”。

遠程異地訴訟服務體系成效顯著。2019年,廣州知識產權法院各地巡迴審判法庭和訴訟服務處共接受並移送立案229宗,巡迴開庭37場,接受法律諮詢749人次,開展法制宣傳46場,接受委託調解289宗,深受當地企業和群眾的好評。

除了異地維權,如何圍繞知識產權提供優質高效的公證法律服務,同樣成為廣東改革創新的重點。

2017年,深圳市成立公證知識產權服務中心,著重辦理涵蓋知識產權授權公證、證據保全公證等各類型知識產權公證業務,為企業及個人解決知識產權糾紛提供優質高效公證法律服務。同時,還在華為公司設立服務窗口,建設證據保全公證法律服務“深圳標準”。

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底,深圳公證知識產權服務中心共辦理知識產權證據保全公證26812件,知識產權公證速度大幅提升。

此外,廣東累計投入6000萬元,實施“廣東省戰略性新興產業專利信息資源開發利用計劃”,先後推出3批共41項產業專利導航項目,在新一代通信、物聯網、新能源汽車等29個戰略性新興領域開展產業專利導航分析。

截至2019年底,已建成戰略性新興產業系列專利數據庫28個,覆蓋移動互聯網、衛星導航及應用等產業領域,供企業和公眾免費使用。

南方日報記者 李鳳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