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在家的育兒心理學:親子陪伴是不是越長越好,很多父母都錯了

導語

前幾天,有位粉絲媽媽在後臺給開心爸爸留言,說了這樣的一件事:

疫情在家的育兒心理學:親子陪伴是不是越長越好,很多父母都錯了

今年的春節因為疫情的緣故,她難得在家裡面過了一個很“紮實”的假期,她也想著趁這段時間,好好的陪伴一下孩子。

這位粉絲媽媽是一個企業的管理者,平時工作特別忙,早出晚歸還時不時的要出差,陪伴孩子的時間是少之又少。之前老師就不止一次說過,孩子在學校的情況並不好,什麼上課聽講不認真,下課休息不喜歡和別的小朋友玩,考試成績也不是很理想等情況,讓這位媽媽聽的都十分揪心。

所以,面對孩子的時候她一直都是很歉疚的。現在好不容易有了時間,就想著把以前欠缺的都補給孩子。於是,這個假期,她真的是用了很多的時間來陪伴孩子。陪伴孩子看書,陪伴孩子玩玩具,陪伴孩子做手工,陪伴孩子做作業……可以說除了做家務睡覺的時間,剩下的幾乎都給了孩子了。

但效果並不是很好。孩子並沒有表現出粉絲媽媽心中想的那樣,開心滿足,親子關係變得更加親密了。反而更多的是不耐煩,不情願。

最後,這位粉絲媽媽說,給孩子的親子陪伴,難道我做錯了嗎?

疫情在家的育兒心理學:親子陪伴是不是越長越好,很多父母都錯了

很多爸爸媽媽們都知道親子陪伴的重要性。

比如,親子陪伴的時間會影響孩子的智力水平,特別是爸爸的陪伴。

在家庭教育中,來自爸爸的教育也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很重要的一環。一方面呢,爸爸的陪伴可以培養孩子堅韌的品質,以及對待困難的樂觀精神;另外一方面呢,也可以提高孩子的動手樂趣以及動手能力,這對於提升孩子的智力水平,是很有幫助的。

比如,親子陪伴可以影響孩子優秀的個性品質。

對於孩子來說,很多優秀的品質,都是在爸爸媽媽的親子陪伴中,逐漸形成的。

爸爸媽媽的那些良好的行為,實際上都會對孩子的成長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使其逐漸形成良好的個性品質。而這些正是孩子一生中最寶貴的財富。

親子陪伴這麼重要,那麼,您真的瞭解親子陪伴嗎?像上面那位粉絲媽媽一樣,抽出大量的時間,和孩子在一起就算是親子陪伴了嗎?

疫情在家的育兒心理學:親子陪伴是不是越長越好,很多父母都錯了

今天開心爸爸就和大家一起聊聊,關於親子陪伴的那些事。

關於親子陪伴的那些誤區

親子陪伴的重要性大家都知道,但是在如何陪伴這件事情上,還是會有很多爸爸媽媽們先後步入了誤區之中。錯誤的陪伴方式,不僅浪費了爸爸媽媽的時間,達不到好一些的效果,有的時候還會引起孩子的逆反,得不償失。

一般來說,親子陪伴有這幾個誤區:

親子陪伴時間越長越好嗎?

很多爸爸媽媽都有這樣的一個誤解,那就是,陪伴自然是時間越長越好了。

是這樣的嗎?

關於這個問題的答案,其實在《兒童發展心理學》一書中有比較詳盡的解釋。

疫情在家的育兒心理學:親子陪伴是不是越長越好,很多父母都錯了

對於0-3歲的孩子來說,確實是親子陪伴的時間越長越好。

在孩子1歲之前,通過長時間的親子陪伴,爸爸媽媽就可以有針對性的滿足孩子對未知世界的探索,並且巧妙的“告知”他們,什麼可以動,什麼不可以動。對於孩子來說,對未知的探索是值得鼓勵的,但是需要確保自己的安全和衛生;

1-2歲時長時間的親子陪伴,可以給孩子的語言學習提供足夠的積累,不管能不能聽懂,只要爸爸媽媽願意和他們說話,這些語言文字以及表達方式,甚至是語氣態度,都是會被孩子學會並且模仿出來的。另外2歲還是孩子各種敏感期的爆發時期,長時間的親子陪伴,也可以幫助孩子更好的度過這段探索和成長的時期,培養他們更好的習慣,更強的能力;

2-3歲的孩子,進入到了自我意識發展的時期,最顯著的表現是,事事都喜歡問個為什麼,很多事情上都喜歡發表自己的意見,並且提出和爸爸媽媽不同的看法。長時間的親子陪伴,則是可以更好的幫助孩子度過這個時期,通過對他們行為的指導,逐漸幫助孩子形成正確的價值觀,這是非常重要的。

而對於3歲以上的孩子,親子陪伴的時間,就不需要那麼長的時間了。

從3歲開始孩子上了幼兒園,在這個新的環境中,他們接觸了新的小夥伴,有了新的生活習慣,有了自己的社會關係,也開始有了自己的秘密。

疫情在家的育兒心理學:親子陪伴是不是越長越好,很多父母都錯了

這時候的孩子,絕大多數的時間,已經不是太需要爸爸媽媽在身邊了。他們更多的是想要有獨立的空間,能夠給自己一個獨立思考的機會。雖然說從生理以及心理的角度來看,他們的成長還是需要陪伴的,但這個時期的親子陪伴,更多的是偏向於守望式的陪伴了。

所謂守望式陪伴,其實很簡單,就是“我遠遠的看著你,有什麼危險可以第一時間出現”。

對於孩子來說,親子陪伴可以培養出他們的優秀品質以及能力,也可以很好的幫助他們健全心理。但是不同的年齡階段對於親子陪伴的時間需求並不一樣,像上面那位粉絲媽媽的孩子,已經上了小學,明顯到了守望式親子陪伴的時候了,而她還繼續用著3歲前孩子用的陪伴方式,自然會收效寥寥了。

親子陪伴只要陪著孩子就行嗎?

有些爸爸媽媽們,陪伴孩子的時候經常會出小差,或者是陪著陪著就幹起了自己的事情。

之前開心爸爸看過一個社會調查,針對的就是“陪伴孩子的時候,您在幹什麼”這個話題的,最終的結果出乎了很多人的意料,大概有49%的爸爸媽媽雖然說的是在親子陪伴,但並不會參與到孩子正在乾的事情中。那麼他們在幹些什麼呢?

有46%的爸爸媽媽利用這段時間幹家務活,有38%的爸爸媽媽,會下意識的拿起手機,刷刷微信看看微博。其實,這根本不能算是親子陪伴。

爸爸媽媽是不是專心的陪著自己,孩子是可以第一時間知道的。

疫情在家的育兒心理學:親子陪伴是不是越長越好,很多父母都錯了

爸爸媽媽人雖然在旁邊,但是心完全不在這裡的話,孩子也感受不到什麼來自爸爸媽媽的關注,感受不到來自爸爸媽媽的幫助,自然也就沒有一個好的效果了。

陪伴要不要同時指導孩子?

還有些爸爸媽媽們,在陪伴孩子的時候,喜歡熱心的指揮,一旦孩子沒達到自己的要求,就會臉色大變,甚至是當場發脾氣了。

之前帶開心去兒童遊樂園玩的時候,就曾經見過這一幕:

孩子在氣球城堡玩的時候,爸爸在旁邊熱心勃勃的指導。一會說咱們一起試試高空滑梯吧,一會說要不要爬爬這個空中吊索,全然不顧孩子的感受,只是一味的提出自己的要求。誠然,爸爸的出發點是好的,不同的項目能夠鍛鍊孩子不同的能力,還能夠讓孩子在最短的時間體驗到更多不一樣的感受。用一個詞語來說,就是性價比高。

但是對孩子來說可不是這樣,看上去他們好像是在不斷的重複一個動作,實際上卻是對自己行為的不斷修正,正是這一次次的改正,才能讓他們找到獲取更好效果的方式。而且這一次次的嘗試,也是對自己能力的不斷深入瞭解,別的事情該怎麼做,孩子也會心中有底了。這是孩子基於自身理解的不斷進步,是一個正常的提升過程。

而爸爸媽媽的指導呢?

疫情在家的育兒心理學:親子陪伴是不是越長越好,很多父母都錯了

一方面會打擾孩子,不利於他們專注能力的發展;另一方面也剝奪了孩子嘗試的機會,也就是剝奪了孩子成長的機會。看上去像是為孩子好,實際上卻變成了孩子成長的隱形陷阱。

爸爸媽媽誰來陪孩子效果更好?

最後一個誤區,就是親子陪伴到底由誰來做的問題了。

目前大家普遍認為應該是讓媽媽來陪伴孩子。

理由也很充分,什麼媽媽比較細心啊,能夠關注到孩子的心理變化;什麼媽媽比較耐心,對於孩子來說更加容易接受;什麼媽媽比較愛心,能夠更無私的教育到孩子等等等等。

確實是這樣,媽媽對於孩子來說,地位無可取代。從嗷嗷待哺到可以遍地行走,在這個過程中,媽媽起了最大的作用,給與了孩子最大的幫助以及引導。但是,孩子想要健康的成長,光靠媽媽的陪伴是遠遠不夠的。

近些年來,爸爸在孩子成長過程中起到的作用被更多的人重視起來,關於爸爸參與育兒的呼聲也在不斷高漲。相比較而言,爸爸陪伴孩子,更加有利於孩子思維的開拓,意志的培養。

比如同樣的一個玩具,讓爸爸來玩的話,可以天馬行空的去大開腦洞,可以帶著孩子體會到不拘一格的欣喜。這種思維的開放性,對於孩子的成長來說影響是很大的,可以讓孩子用更多不同的角度來看待問題,解決的辦法自然也就更多了。

疫情在家的育兒心理學:親子陪伴是不是越長越好,很多父母都錯了

比如面對同樣一個結果,爸爸的心態會更加豁達一些。“能成就成,大不了從頭再來麼”這種心態對於孩子來說,是非常重要的。畢竟他們的成長不可能是一帆風順,各種矛盾挫折打擊都會遇到,一個良好的心態能讓他們更好的吸取教訓,更好的成長。

另外爸爸對於孩子的性別認知也是非常重要的。

對於男孩子來說,爸爸可以讓他們認識自身,並且形成正確的對待異性的觀念;對於女孩子來說,爸爸可以幫助她們養成正確的,與異性交往的方式。

很多爸爸媽媽在親子陪伴過程之所以中會陷入很多誤區,究其原因還是隻做到了陪,人在孩子身邊,就以為是陪伴孩子了。實際上,親子陪伴這四個字中,更加重要的是伴這個字。

伴著孩子成長,才更重要。

如何更好的陪伴孩子,開心爸爸這裡有幾個建議

雖然說大家都知道親子陪伴很重要,但每個人的社會屬性決定了,爸爸媽媽不僅僅是爸爸媽媽,更是職場員工。他們不僅僅要發揮自己作為爸爸媽媽的作用,更是需要在職場上體現出自己的價值來。很多爸爸媽媽確實是拿不出足夠的時間來陪伴孩子。

疫情在家的育兒心理學:親子陪伴是不是越長越好,很多父母都錯了

那麼,忙忙碌碌的爸爸媽媽們,該如何高效的做親子陪伴呢?開心爸爸這裡有幾個建議:

用好互動這個“大殺器”

其實,對於親子陪伴來說,最重要的一環,就是互動了。

當然,開心爸爸這裡說的互動,並不僅僅指的是爸爸媽媽在這裡,和孩子面對面的交流,這種方式只是其中的一種表現形式。再深入一些的說,更好的互動,在於爸爸媽媽能夠對孩子的想法及時作出回應,或者是把自己的想法和孩子一起分享,這對於孩子來說是一種心理上的滿足,和爸爸媽媽在不在身邊沒有什麼關係的。

只要有互動,爸爸媽媽完全不需要去關注陪伴的時間;只要是和孩子有互動,也完全不用費盡心思的想要教給孩子點什麼。畢竟對於孩子來說,親子陪伴的時光是一段可以讓自己放鬆心情,讓自己變得很輕鬆的時間,如果爸爸媽媽的教育連這個時間都不放過的話,就實在是太糟糕了。

互動,可以幫助爸爸媽媽們參與到孩子的生活,與孩子的情感產生共鳴 ,這才是給孩子成長過程中,更好的教育。

陪伴,就要全心全意的陪伴

疫情在家的育兒心理學:親子陪伴是不是越長越好,很多父母都錯了

其實在上面,開心爸爸也曾經提起過,既然要陪伴孩子,就要全心全意的去做。這樣,就算是時間不長,給孩子的感覺也會是很溫馨很有安全感的。而那些人在孩子身邊,眼睛卻在手機上的爸爸媽媽,哪怕是陪伴孩子一年,效果依舊是差強人意。

之前美國密歇根大學曾經有一項研究報告,其中有一部分說的是親子陪伴過程中,爸爸媽媽如果一味的沉浸在手機平板中,孩子就很容易出現一些行為上的問題。比如好動,過度敏感,自卑,沒耐心,推脫責任等。

所以,不管是什麼時候,只要決定了陪伴孩子,就請全心全意的陪著他們。

而只有全心全意的陪伴,才能更加深入到孩子的內心,體會到孩子的快樂,體會到孩子的幸福,也只有這個時候,才能讓親子關係更加融洽。更重要的是,真正全心全意的陪伴實際上並不需要太長的時間,有的時候只是吃完晚飯到睡前的短短几個小時,給與孩子的心靈營養,遠比心不在焉陪伴一天的還要多不少。

不妨試試和孩子一起來做一件事

疫情在家的育兒心理學:親子陪伴是不是越長越好,很多父母都錯了

親子陪伴的時候,爸爸媽媽們不妨和孩子合作起來,共同做一件事情。

比如一起來做家務,一起來拼積木等等等等,只要您想讓孩子學習的事情,都可以和孩子一起來做。看上去只是一件小小的事情,但是對孩子來說,影響卻是很深遠的。

比如和孩子一起來做家務,一方面呢,可以從小就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自理能力,也能夠培養孩子的責任感,這些都是孩子日後安身立命的核心能力;另外一方面呢,也可以通過爸爸媽媽的榜樣力量,給與孩子更多的關於家庭,關於幸福的思考,這種靠行為傳遞出來的幸福感,是所有的金錢以及權力,都換不回來的東西。

而且和孩子一起做一件事,更是可以找到一個與孩子思維同頻的“開關”。而這個開關,更多的是會對親子關係產生正向的影響。

把時間用在刀刃上!尋找孩子有陪伴需求的時刻

最後,親子陪伴也並不是什麼時候都好,尋找孩子最有需求的時刻,才是親子陪伴最有效果的時候。

疫情在家的育兒心理學:親子陪伴是不是越長越好,很多父母都錯了

開心爸爸就經常用晚飯過後的半個小時時間來進行親子陪伴。之所以會選擇這個時間段,一方面呢,我們白天都需要上班,開心也是整天都在幼兒園,真正能夠一起坐下來交流,一起讀讀書聊聊天的時間很少,晚飯後的這段時間可以說是黃金時間了;另外一方面呢,剛吃完晚飯,每個人的身體都處在一個比較舒適的狀態,這時候,對於心理的舒適就更加有需求了。

而爸爸媽媽呢,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或者根據孩子的表現,來選擇他們最有陪伴需求的時刻,這樣的話,才能真正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開心爸爸有話說

親子陪伴說簡單其實很簡單,只需要陪著孩子做一些看上去很傻的事情就好了;

說難的話也很難,很多爸爸媽媽們浪費了許多的時間,也沒能達到一個很好的效果。

其實親子陪伴,更重要的是那個伴字,爸爸媽媽只有把自己的身份降到和孩子一樣,讓孩子真的把我們看作是一個伴的時候,才算是親子陪伴的最高境界。

那麼,好的親子陪伴,您做到了嗎?

疫情在家的育兒心理學:親子陪伴是不是越長越好,很多父母都錯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