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讀過原詩的情況下,寫出了一句一模一樣的古詩,算抄襲嗎?

沒讀過原詩的情況下,寫出了一句一模一樣的古詩,算抄襲嗎?


如果我作的詩恰巧有一句與古人的一模一樣(沒讀原詩),算抄襲嗎?

個人認為,如果確實達到題主提問的條件(沒讀過原詩),恰巧有一句和古人的一模一樣的這種情況,並不算抄襲。

抄襲是缺乏自己個人思考,挪用他人構思、主題、情節、字詞的行文。抄襲並非只是對原文不動字詞地抄,這屬於低級抄襲。高級抄襲就是現在流行的“洗稿”行為,是對原文進行句子、段落、字詞上的修改,實際上在主旨、內容、轉折上都是套用原文的行文。

抄襲有高低,但是都是出於一種心態——懶。懶得思考,懶得創造,又希望通過發表自己的文章、看法、詩歌來獲利——這個“利”,可能是金錢,也可能就是一個贊。追根問底,是抄襲者的僥倖心理和懶惰成性。其實如今不需要經過允許就可以轉發,為什麼還要抄襲呢?首先是流量獲益,這是如今氾濫的網文抄襲的根本原因。然後是虛榮心,故意忽略原作者,將原作的創意、構思據為己有,為自己的人設加分。

又懶,又想獲利,就是抄襲者最根本的心態。

沒讀過原詩的情況下,寫出了一句一模一樣的古詩,算抄襲嗎?


那麼我們寫出了一句和其他人(不限古人)相同的詩句,是經過了自己的思考,積累了自己的學識的結果,當然是自己的創作。只不過“英雄所見略同”,只恨生得太晚,讓別人搶佔了先機。俗話說:“一招先,吃遍天”,即使是原創,但是因為比別人出來得晚,就算是再好的句子,也沒什麼意義。因為第一,可能會被人認為是抄襲,因為一句詩背上汙名絕對是得不償失。第二,詩作的水平是一個長期的、穩定的體現,並不會因為出現了一個好句子就會被認為是好詩人。

《三國演義》中有個故事,雖然是編的,但是可以看出古人對這種事情的態度:

修曰:“丞相尚容 一禰衡,何不納張松?”操曰:“禰衡文章,播於當今,吾故不忍殺之。松有何能?”修曰:“且無論其口似懸河,辯才無礙。適修以丞相所撰《孟德新書》示之,彼觀一遍,即能 闇誦,如此博聞強記,世所罕有。松言此書乃戰國時無名氏所作,蜀中小兒,皆能熟記。” 操曰:“莫非古人與我暗合否?”令扯碎其書燒之。”

楊修問曹操為何慢待張松,曹操說他無才。楊修說這個人了不得,不但會說,記心還特好。他說將曹操剛寫的《孟德新書》只給張松看了一遍,張松就背了出來,還調侃說蜀中小兒都會背。曹操還是堅持認為張松無能,就真地相信了自己的作品和前人暗合,毅然把書一把火燒了。

沒讀過原詩的情況下,寫出了一句一模一樣的古詩,算抄襲嗎?


這還不是詩,是整整一部書。遠非吟出一兩句好詩的心血所能鑄就,也就一把火燒了。可見古人對抄襲、暗合的態度是明確的,當然這可能也和曹操個人愛惜羽毛的性格有關,但是整體來說,大多數文化人都是這種態度。

詩句暗合,其實是很正常的事情。《古詩大全》記錄在冊的大概就有九萬多首,多麼?一點也不多,要知道陸游一個人就寫了一萬首。而宋朝的詩多是因為刊印技術的發達,最令人心潮彭拜,上個廁所可能也有三首詩的唐朝,留下來的都只是精品手抄。這其中散佚多少呢?這兩千年來,幾乎人類所有情境、所有際遇,都有前人想過、寫過,只是大多沒有保存下來。

即使只看保存下來的這些,我們又讀過多少呢?

真正出現和古人暗合的情況非常少。在民國之前可能有一些,到了今天可以說基本上沒有。因為我們的基礎語言系統已經從文言文變成了白話文。古詩是在文言文基礎上的有節奏感的韻文提煉,而我們今天的語言記錄系統和平時說話都是使用白話文,這就在語言結構這個基礎上有很大的不同。我們今天即使通曉古詩規則,明白文言文結構,寫出來的舊體詩也屬於“依葫蘆畫瓢”,畫出來的終歸不是那個葫蘆。

沒讀過原詩的情況下,寫出了一句一模一樣的古詩,算抄襲嗎?


因為時代不同了,社會風氣不同了,人的思維方式不同了。語言結構、社會行為影響思維方式,思維方式反過來又影響表達方式。除了能下大工夫,將自己沉浸到某段古文化中浸淫的專家學者,普通人很難寫出真正帶有舊時代特色的古風來——這也是我們稱現在的作品都是“偽古風”的緣故——古詞堆砌得再多,你的思維方式卻是現代而精緻的。

所以今人作品能和古人暗合是極少的,除了一些日常用語,成語寫詩,比如“大江東去”,現在也可以這麼用,但是這並不會對你的詩產生意境、結構、主旨這些方面的決定性作用,是可以忽略的。

那如果就是出現了整句相同,那怎麼辦呢?

古人的處理方式值得借鑑。這種現象在古代是有的,而且即便不是暗合也沒有關係,偶爾借用、化用是允許的。比如晏殊借用五代詩人翁宏的“微雨燕雙飛,落花人獨立”,完全照抄,從律詩搬到了詞裡,和整體詞的情境非常合適,甚至超出了翁宏原詩的高度。所以晏殊用這兩句紅了,而翁宏則相對寂寂無名。李清照則特別喜歡歐陽修的“庭院深深深幾許”,以之為起句寫了幾首《臨江仙》,不過都特地說明了來處,也把作品寫出了自己的味道來。

沒讀過原詩的情況下,寫出了一句一模一樣的古詩,算抄襲嗎?


因為古人,處於文化慢流行時代,巴不得人家傳唱,所以對著這些行為都是一種諒解心態,沒有版權一說。否則的話,就不會有詞牌的產生了。你想想要是像今天一樣,音樂也有版權,那誰還敢填詞,不斷翻唱,直到形成詞牌這個文體?

古人大概是這種心態,只要你用得好,你不妨用。但是用得太差或者全盤照抄,那就身敗名裂,被鄙視一輩子。

當今社會對文化版權越來越重視,所以千萬不要抄襲作品,否則既丟臉又傷錢。如果出現暗合今人一模一樣的詩句(文化相同、語言基礎相同、教育相同、再加上遇到的情境一致),最好就是棄用。開闊自己的思維,重新再作佳句。

而遇到與古人暗合的情況(什麼都不同,可能性非常低),那我們就要考慮是否能在這一句之後發揮出更高的水平,結合新的時代,讓這個句子產生新的信息增量,重新輝煌起來。如果你有這樣的水平,估計老祖宗不但不會介意句子暗合,可能還會感激你讓他的句子重獲新生。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只要承認巨人,別人並不會否認你的成就。

沒讀過原詩的情況下,寫出了一句一模一樣的古詩,算抄襲嗎?


這裡還牽涉到一個使用的問題,如果是自娛自樂,怎麼用都沒關係。如果是發表,就要三思了。古人當然不會找你來要版權,現在不很多人用古詩來打廣告,整首整首地搬都沒事,為什麼有一句反而不行了呢?

整首搬是堂皇大氣地說我不會,我就用古人的,怎麼著吧?——不能怎麼著。

如果是一首裡面有一句,那就是想欺負別人沒讀過,用古人的句子來展露自己的才華,因為商用目的就是給人看的——這就屬於偷雞摸狗,會出現形象方面的無形損失,這是划不來的。

所以,就算不是抄襲,還是棄用,重新寫過吧。

寫得不好不要緊,那麼多大師都寫不好,怕什麼?



(此處已添加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