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2020屆高三下學期開學摸底考試(線上)語文

山西省2020屆高三下學期開學摸底考試(線上)

語文

注意事項:

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准考證號等填寫在答題卡和試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後,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塗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乾淨後,再選塗其他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

3.考試結束後,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併交回。

一、現代文閱讀(36分)

(一)論述類文本閱讀(本題共3小題,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公共文化服務,是以政府部門為主的公共部門向社會成員提供的公共文化產品與服務。新時代,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中包含了更多文化期待。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豐富群眾性文化活動。近年來,我國公共文化服務建設投入穩步增長,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網絡基本建立,公共圖書館、文化館、農家書屋、電子閱報欄等來到群眾身邊,正在滿足廣大群眾的文化需求。

當公共文化服務場所和設施建起來之後,提升使用效率的問題便擺在了人們面前。有群眾反映,一些基層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利用率不高,農家書屋"只見房子不見讀者"等現象在一定範圍存在。究其原因,是由於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公共文化的需求日漸呈現出差異化、多樣化趨勢,當前的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存在一定程度的"供需錯位"。改變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利用率不高等現象,關鍵要在供給側發力,找準群眾的文化需求,提高公共文化服務供需的匹配程度。

實現公共文化服務的"精準供給",需要改變此前一定程度上存在的內容單一、供給缺乏彈性等問題,更好同廣大人民群眾的需求相對接。現實中,我國農村人口結構不斷變化,相關需求也日益多元。在這種背景下,圍繞公共文化的投入不能是一次性的,應當在內容資源上不斷進行更新,同時在載體上也應與時俱進,更多運用現代科技手段,讓人們更便捷地獲取知識和信息。比如,現在不管城市還是農村,父母都越來越重視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兒童圖書館經常人滿為患,兒童圖書的借閱量佔不少圖書館外借圖書的一半。在這種情況下,理應加大兒童圖書的採購量、擴大兒童閱覽室的面積。讓服務內容更加貼近群眾生活,才能縮小公共文化服務與群眾文化需求之間的差距。

我國文化資源日益豐富,群眾的文化選擇空前廣泛,欣賞水平也日漸提升。如果公共文化供給更新緩慢,不對群眾胃口,自然會導致吸引力不足。需要看到,我國的公共文化需求正在向更高層次發展。當群眾呼喚動態的、社交化的文化服務時,公共文化服務就不能全都是靜態的、非社交化的讀書、看報、看電影;當群眾習慣於從移動互聯網上獲取資訊和娛樂時,公共文化服務就不能僅停留在物理空間。提升公共文化服務的效能,就必須重視群眾在文化需求方面發生的變化,掌握服務對象的特點和需求。

公共文化服務是一項潤物無聲的文化事業,也是一個地方的文化名片。讓文化之風充盈社會空間,需要付出更多努力。比如,一些地方探索以"智慧+"為核心的公共文化服務,打造社區"智慧書房";一些地方突破傳統服務界限,充分呼應群眾所需,為放學後無人看管的孩子開辦"四點半課堂";還有地方挖掘本地戲曲、民樂的優勢,構建有鮮明地方特色的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等等。事實證明,立足本地特點,貼近群眾需求,才能有效提升群眾的獲得感,讓公共文化服務惠及更多人。

(摘編自張賀《公共文化服務需要"精準供給"》)

1.下列關於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隨著政府逐漸加大公共文化服務建設的力度,我國已基本建立起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網絡。

B.目前我國公共文化服務供需的匹配程度不高,是導致一些基層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利用率低下的原因。

C.為了實現公共文化服務的"精準供給",需要在內容資源上和文化載體上不斷有所創新,與時俱進。

D.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效能,就要根據群眾需求的變化,將文化服務由靜態、非社交化轉變為動態、社交化。

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文章第一段闡釋了公共文化服務的概念及我國政府在這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B.文章圍繞公共文化服務需精準供給的觀點,採用了層層遞進的論證方式進行論證。

C.第四段通過擺事實講道理,論證了公共文化服務應重視群眾文化需求方面發生的變化。

D.文章列舉某些地方公共文化服務措施,以論證立足當地特點滿足群眾需求的重要性。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網絡的建立只是基礎,更重要的是要大力宣傳以提升其使用效率。

B.公共文化服務,要隨著群眾文化需求的發展變化而不斷更新,才能實現"精準供給"。

C.不顧城鄉差別,只以城市人需求為標準的單一化的模式,導致了農村書屋沒有讀者。

D.公共文化服務是一項文化事業,應讓更多的人參與進來,才能形成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二)實用類文本閱讀(本小題共3小題,12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4~6題。

材料一:

總則

第一條為了加強本市生活垃圾管理,改善人居環境,促進城市精細化管理,維護生態安全,保障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汙染環境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循環經濟促進法》《城市市容和環境衛生管理條例》等法律、行政法規,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條例。

……

第三條本市以實現生活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為目標,建立健全生活垃圾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置的全程分類體系,積極推進生活垃圾源頭減量和資源循環利用。

本市生活垃圾管理工作,遵循政府推動、全民參與、市場運作、城鄉統籌、系統推進、循序漸進的原則。

第四條本市生活垃圾按 照以下標準分類:

(一)可回收物,是指廢紙張、廢塑料、廢玻璃製品、廢金屬、廢織物等適宜回收、可循環利用的生活廢棄物;

(二)有害垃圾,是指廢電池、廢燈管、廢藥品、廢油漆及其容器等對人體健康或者自然環境造成直接或者潛在危害的生活廢棄物;

(三)溼垃圾,即易腐垃圾,是指食材廢料、剩萊剩飯、過期食品、瓜皮果核、花卉綠植、中藥藥渣等易腐的生物質生活廢棄物;

(四)幹垃圾,即其它垃圾,是指除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溼垃圾以外的其它生活廢棄物。

生活垃圾的具體分類標準,可以根據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生活垃圾特性和處置利用需要予以調整。

第五條市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本市 生活垃圾管理工作的領導,建立生活垃圾管理工作綜合協調機制,統籌協調生活垃圾管理工作。

……

市房屋管理部門負責督促物業服務企業履行生活垃圾分類投放管理責任人義務。

市生態環境部門負責生活垃圾處理汙染防治工作的指導和監督。

市城管執法部門負責對查處違反生活垃圾分類管理規定行為的指導和監督。

……

(節選自《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

材料二:

山西省2020屆高三下學期開學摸底考試(線上)語文

材料三:

要讓垃圾真正減量化、資源化,關鍵在前端分類。如果政府預算能夠考慮到"前端"需要,提供專項資金激勵市民參與垃圾分類的熱情,對分類指導志願者、從事"二次分揀"的保潔工等給予補貼,加大環衛分裝、分運設備的投入,那麼垃圾分類的推行效果就會更明顯。

北京 北京市從2011 年起,每年新增多個城鎮社區生活垃圾分類試點。政府陸續向試點小區免費發放分類垃圾桶等設施,並確保分類後的垃圾能分類運輸、處理,真正實現垃圾減量。

上海 在上海市,居民將垃圾進行分類,投交可回收物便能換得積分,並獲得自已的一本"綠色賬戶"。今後,加入"綠色賬戶"不僅可以兌換禮品,還有希望獲得上海市動物園等五大公園的門票。

杭州 在杭州市部分社區回收廚餘垃圾的垃圾桶裡,綠色塑料袋上標明瞭每袋垃圾的門牌號。居民每天扔出的廚餘垃圾,都會有專人蹲守驗收打分,得分情況則公示在垃圾分類試點積分示意圖上。誰做得好,誰做得不好,一目瞭然。

(摘編自張春燕《關於垃圾分類的基本常識》,環衛科技網)

4.根據材料,下列行為不符合有關生活垃圾分類標準的一項是(3分)

A.王曉紅根據《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將自家沒開包裝的過期藥品都投放到有害垃圾桶。

B.某社區有一居民臨時找了個空塑料礦泉水瓶,裝了油漆,用完後就把空桶扔到了路邊的可回收物垃圾桶。

C.一場秋雨過後,復興小學的學生劉娜娜把校園內枯黃的落葉清掃收攏在一起,並倒入溼垃圾桶。

D.文文準備把她的廢棄陶瓷花盆扔到垃圾桶,仔細閱讀《條例》後,她就把陶瓷花盆扔到幹垃圾桶。

5.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上海市制定《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是立法工作,所以條例第一條內容體現出依法治理先要有法可依。

B.從《條例》第五條,可以看出生活垃圾的管理,是在人民政府領導和統籌協調下各部門分工明確的系統工作。

C.在農村,將剩飯剩菜餵養牲畜家禽,瓜皮果核還有殘花落葉用作肥料等,是對生活垃圾的資源化處理。

D.源頭減量、前端分類和循環利用是生活垃圾管理的三個重要環節,它們各自獨立,互不關聯。

6.請結合材料,概括有關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前端分類的具體措施。(6分)

(三)文學類文本閱讀(本題共3小題,15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7~9題。

新鮮空氣可以使你致命

阿爾特·布克伍德

煙霧曾經一度是洛杉磯最大的吸引力,而現在則遍及全美國,從比尤特、蒙大拿到紐約城,人們都在習慣於這種被汙染了的空氣,以致呼吸別的空氣反而感到很困難。

最近我到各處講演,我停留的地方,其中之一就是亞利桑那州的弗拉格斯塔夫,那裡海拔大約7000米。

當我走出機艙的時候,立即就聞到一種獨特的東西。

"這是什麼味道?"我問了一下在機旁接我的人。

"我什麼也沒聞到。"他答道。

"有一種很明顯的氣味,這是我所不能適應的。"我說。

"啊,你講的一定是新鮮空氣。許多人從飛機走出來呼吸到他們從未呼吸過的新鮮空氣。"

"這會怎麼樣呢?"我不免有所顧慮地問。

"沒關係。你剛才呼吸的就像別的空氣一樣,這對你的肺部會有好處的。"

"我也聽過這種說法,"我說,"不過,要是這是空氣的話,我眼睛為什麼不淌水呢?"

"對於新鮮空氣,眼睛是不淌水的,這就是新鮮空氣的優點;你還可以節省許多揩眼淚的優質紙。"

我環顧周圍一下,各種物體一片清晰明澈。這可是一種奇特的感覺——我反而感到非常不舒服。

我的主人意識到這一點,他想使我消除顧慮,說:"這不必擔心。反覆試驗證明你可以日日夜夜呼吸新鮮空氣,對你的身體是不會有任何損害的。

"你剛才所講的,無非是叫我不要離開這裡。"我說,"在大城市生活過的人,誰也不能長時間呆在新鮮空氣的地方,他忍受不了新鮮空氣。"

"好吧,新鮮空氣要是煩擾你的話,你為什麼不給鼻子捂一塊手帕而用嘴巴呼吸呢?"

"對了,我要試試。不過,如果我早就知道要到一個除了新鮮空氣便沒有別的空氣的地方的話,我就應該準備好一個外科手術用的面罩。

沉默地開車大約15分鐘後,他問:"現在你覺得怎樣?"

"是了,我想對了。現在可以肯定,我不打噴嚏了。"

"這裡是不需要打噴嚏的。"這位陪同的先生承認說,他又問道,"你原來那地方是不是要打大量的噴嚏?"

"老是要打。有些日子,整天要打。"

"你喜歡打噴嚏嗎?"

"打噴嚏並非必要,可是,你要是不打就會死亡——讓我請問別的事情吧,這一帶為什麼沒有空氣汙染呢?"

"弗拉格斯塔夫大概吸引不了工業的光臨,我猜想我們確實是落在時代的後頭了。當印第安人相互使用通訊設備的時候,我們弗拉格斯塔夫才開始嗅到唯一的一點菸塵,可是風似乎又把它吹跑了。"

新鮮空氣實在使我感到頭暈目眩。

"這裡周圍有沒有內燃汽車?"我問道,"讓我呼吸三四分鐘也好。

"現在不是時候。 不過,可以找一部載重汽車。"

我們找到了載重汽車的司機。我在暗中給他一張五美元的鈔票。於是,他讓我把腦袋湊近汽車的排氣管半小時,我立即就恢復了充沛的精力,又能夠和人家長談了。

離開弗拉格斯塔夫,再也沒有人像我這樣高興的了。我的下一站是洛杉磯,當我走出飛機的時候,我在充滿煙霧的空氣中深深地吸了一口長氣,我的雙眼開始出水了,我開始打噴嚏了,我覺得又像一個新的人了。

(選自《外國百篇經典微型小說》)

7.下列對小說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鑑賞,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作者採用誇張筆法,將弗拉格斯塔夫城市設置在海拔7000米,暗示了工業發展造成的環境汙染已十分普遍,成為人們生活中的常態。

B.小說中寫到"我們沉默地開著車"大約有十五分鐘,是主人為了讓"我"有一段適應這裡空氣的時間,也說明他們對給"我"造成的傷害感到愧疚。

C.小說開頭由洛杉磯寫到全美嚴重的空氣汙染以及人們在這種環境之下的不正常表現,既是概述,也為下文埋下伏筆,匠心獨具,手法高明。

D.小說直接展現"我"的主觀感受,間接提出嚴重的環境汙染問題,通過極度誇張的言行舉止,給讀者造成強烈的觀感衝擊。

8.小說中的題目有什麼作用?請結合文本簡要分析。(6分)

9.小說中的"我"在新鮮的空氣中有哪些異常的感受和表現?這樣寫的目的是什麼?請結合文本簡要分析。(6分)

二、古代詩文閱讀(34分)

(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4小題,19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題。

陶安,字主敬,當塗人。少敏悟,博涉經史,尤長於《易》。元至正初,舉江浙鄉試,授明道書院山長,避亂家居。太祖取太平,安與耆儒李習率父老出迎。太祖召與語。安進曰:"海內鼎沸,豪傑並爭,然其意在子女玉帛,非有撥亂、救民、安天下心。明公渡江,神武不殺,人心悅服,應天順人。以行吊伐,天下不難平也。"太祖問曰:"吾欲取金陵,何如?"安曰:"金陵,古帝王都。取而有之,撫形勝以臨四方,何向不克?"太祖曰:"善。"留參幕府,授左司員外郎。安從克集慶,進郎中。吳元年,初置翰林院,首召安為學士。時徵諸儒議禮,命安為總裁官。尋與李善長、劉基、周禎、滕毅、錢用壬等刪定律令。黃州初下,思得重臣鎮之,無逾安者,遂命知黃州。寬租省徭,民以樂業。坐事謫知桐城,移知饒州。陳友定兵攻城,安召吏民諭以順逆,嬰城固守。援兵至,敗去。諸將欲盡戮民之從寇者,安不可。太祖賜詩褒美,州民建生祠事之。洪武元年,命知制誥兼修國史。帝嘗御東閣,與安及章溢等論前代興亡本末。安言喪亂之源,由於驕侈。又論學術。安曰:"道不明,邪說害之也。帝曰:"邪說害道,猶美味之悅口,美色之眩目。邪說不去,則正道不興,天下何從治?"安頓首曰:"陛下所言,可謂深探其本矣。"安事帝十餘歲,視諸儒最舊。及官侍從,寵愈渥。御製門帖子賜之曰:"國朝謀略無雙士,翰苑文章第一家。"時人榮之。御史或言安隱過。帝詰曰:"安寧有此,且若何從知?"曰:"聞之道路。"帝大怒,立黜之。洪武元年四月,江西行省參政闕,帝以命安,諭之曰:"朕渡江卿首謁軍門敷陳王道及參慕府裨益良多繼入翰林益聞讜論江西上游地撫綏莫如卿"安辭。帝不許。至任,政績益著。其年九月卒於官。疾劇,草上時務十二事。帝親為文以祭,追封姑孰郡公。

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朕渡江/卿首謁軍門/敷陳王道/及參幕府/裨益良多/繼入翰林/益聞讜論/江西上游地/撫綏莫如卿/

B.朕渡江卿首謁/軍門敷陳王道/及參幕府/裨益良多/繼入翰林/益聞讜論/江西上游地!撫綏莫如卿/

C.朕渡江/卿首謁軍門/敷陳王道/及參幕府/裨益良多/繼入翰林/益聞讜論江西/上游地撫綏/莫如卿/

D.朕渡江卿/首謁軍門/敷陳王道/及參幕府/裨益良多/繼入翰林/益聞讜論/江西上游地/撫綏莫如卿/

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含義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山長,宋元時為官立書院設置的官名,講學兼領院務;明清時改由地方聘請,直到清末山長制被廢除。

B.幕府,古代軍隊出征,使用帳幕做將軍府署,稱之幕府,後世也稱地方軍政大吏出行時的府署。

C.玉帛,指玉器和絲織品,古代常用來作祭祀物品以及國與國之間交往的禮物,後來泛指珍貴的財物。

D.生祠,舊時指為活人而建的祠廟,建生祠始於西漢,多為民間為紀念官員功德,而自發地在其生前所立。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陶安悟性極高,學識淵博。他從小就博覽經史書籍,在《易經》方面特別有造詣。在元朝至正初年就考中了舉人,曾經擔任過書院山長。

B.陶安有政治眼光,見識超凡。他於亂世避居家中,聽聞朱元璋攻佔太平,就率眾出迎,向其提出戰略謀劃,並鼓勵他攻取金陵,進而奪取天下。

C.陶安遇事沉著冷靜,心懷仁慈。他在陳友定攻來時,召集官吏百姓,堅守城池,打敗敵軍後,又釋放了敵軍脅從者,這些脅從者為此建生祠感念他。

D.陶安任官政績顯著,盡心盡責。他為官一向頗有政績,任江西行省參政時成績更加突出,就在臨死前,還草擬了有關國家時務的十二件事,獻給朝廷。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寬租省徭,民以樂業。坐事謫知桐城,移知饒州。

(2)安事帝十餘歲,視諸儒最舊。及官侍從,寵愈渥。

(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14~15題。

渡河到清河作

王維

泛舟大河裡,積水窮天涯。

天波忽開拆,郡邑千萬家。

行復見城市,宛然有桑麻。

回瞻舊鄉國,渺漫連雲霞。

14.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這是一首寫景詩。首聯選取大河、積水、天涯等意象,描寫了一幅開闊壯觀、氣勢磅礴的景象。

B.隨著船行,原來看見水天相接之處忽然分開,遠遠望去擁有萬千人家的郡邑輪廓呈現在詩人面前。

C.下了船再走進城鎮近觀,宛然可見一片片的農家桑麻,詩人在此勾勒出城鄉自然和諧的畫面。

D.全詩語言凝鍊自然,於清新淡雅中獨具匠心,營造出一份詩中有畫的意境,使人產生如臨其境的感受。

15.這首詩的尾聯有什麼作用?請結合全詩簡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

16.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韓愈在《師說》中指出,今之眾人之所以愚蠢的原因是" , 。"

(2)辛棄疾在《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感慨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的英雄劉裕住過的地方如今卻變成了" , "。

(3)杜甫在《春望》中借花鳥以抒發自己沉痛情感的兩句是" , 。"

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題。

文化越開放,越要提高文化安全意識,築牢文化發展的安全_______,這 是歷史和現實給予我們的寶貴啟示。16世紀以後世界歷史發展方向主要是在西方國家主導下進行的,殖民地的擴張加速了西方資本主義文化的傳播,這種強勢文化不斷_ 著其他文化的民族自主性,_ 著人類文化生態的多樣性。伴隨英語成為世界性語言,基督教節日在世界範圍內廣為流行,由於紐約倫敦為模板的現代城市文化景觀在金球推行,使得許多地方性文化成為被觀賞的"文化標本"或消失。這一看上去是"自然歷史過程"的文化變遷,( ), 其不僅在現實中構造起一個西方化的世界景觀,也在人們頭腦中植入了西方價值體系,從而深刻影響著人類文化發展進程。如果說早期西方文化霸權具有某種"自發性"的話,那麼,"後冷戰"時代西方的 卻越來越表現出主動進行議程設置的特徵。

17.依次填入文中橫線上的詞語, 全都恰當的一項是(3分)

A.藩籬 消弭 銷蝕 文化傾銷

B.屏障 銷蝕 消弭 文化輸出

C.藩籬 銷蝕 消弭 文化傾銷

D.屏障 消弭 銷蝕 文化輸出

18.下面填入文中括號內的語句,銜接最恰當的一項是(3分)

A.事實上自始至終是由資本邏輯推動的

B.事實上資本邏輯自始至終都在推動著它

C.推動著它的事實上自始至終都是資本邏輯

D.自始至終由資本邏輯推動的是事實

19.文中畫橫線的句子有語病,下列修改最恰當的一項是(3分)

A.由於紐約、倫敦為模板的現代城市文化景觀在全球推行,許多地方性文化成為被觀賞的"文化標本"或消失。

B.由於紐約、倫敦為模板的現代城市文化景觀在全球蔓延,使得許多地方性文化消失或成為被觀賞的"文化標本"。

C.以紐約、倫敦為模板的現代城市文化景觀在全球蔓延,許多地方性文化消失或成為被觀賞的"文化標本"。

D.以紐約、倫敦為模板的現代城市文化景觀在全球被推行,使得許多地方性文化成為被觀賞的"文化標本"或消失。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8個字。(6分)

21.把下面一段話的主要意思壓縮成一-段話,不超過70個字。(5分)

2011年,美國聖路易大學與紐約大學合作開展了一項水稻DNA基因研究。研究在針對630個水稻基因片段的分析下得出,栽培水稻的起源時間大致在公元前8500年前,地點在長江中下游一帶。在這裡,野生稻米被馴化為粳稻,中國的粳稻隨後由商人和農民傳到印度,與恆河流域的野生稻雜交之後變成秈稻,後又傳回中國。由此,中國水稻種植起源說算是鐵板釘釘,華夏祖先才是最早馴化野生稻的人。

四、寫作(60分)

22.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60分)

材料一:

我國交通管理部門積極作為,應對城市發展形式的客觀要求。大數據、雲計算、智慧燈杆、高清探頭等,成為道路交通安全的重要保障。

材料二:

某市一輛公交車在正常行駛中,突然衝出護欄,墜入江河,後據權威媒體得知事件原委,一名乘客忘記到站下車,與司機發生衝突最終導致慘劇發生。

以上材料觸發了你怎樣的思考和聯想?請你結合材料,發表你的看法,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

要求:明確文體,自擬標題,自選角度,確定立意;不得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洩露個人信息。

2020年高三年級開學摸底考試

語文參考答案詳解及評分說明

A卷選擇題答案

一、現代文閱讀(36分)

(一)論述類文本閱讀(9分)

1.(3分)D ("將文化服務由靜態、非社交化轉變為動態、社交化"錯.原文是"公共文化服務就不能全都是靜態的、非社交化的",說明兩者都要兼顧)

2.(3分)A ("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錯,由原文"基本建立""正在滿足"等而知應該是初步成就)

3.(3分)B (A項"更重要的是要 大力宜傳以提升其使用效率"錯,文章談的是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網絡的建設"供需錯位"的問題.而不是宜傳不夠的問題。C.項強加因果,"不顧城鄉差別,只以城市群眾需求為標準的單一化的模式"於文無據。D項文章中"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構建是指立足地方特色而採取的各種公共文化服務措施,並不是單指人數多少)

(二)實用類文本閱讀(6分)

4.(3分)B ( 裝過油漆的容器屬於有害垃圾)

5.(3分)D ("互不關聯"錯,根據原文.要讓垃圾真正減量化、資源化.關鍵在前端分類)

(三)文學類文本閱讀(3分)

7.(3分)B ("感到愧疚"於文無據)

二、古代詩文閱讀(12分)

(一)文言文閱讀(9分)

10. (3分)A (原文標點應為: 朕渡江,卿首謁軍門,敷陳王道。及參幕府,裨益良多。繼入翰林,益聞讜論。江西上游地,撫綏莫如卿.)

11.(3分)B("也稱地方軍政大吏出行時的府署"錯.後世稱地方軍政大吏的府署為幕府)

12.(3分)C ("這些脅從者為此建生祠感念他"錯.文中是"州民建生祠事之")

(二)古代詩歌閱讀(3分)

14.(3分)C ("下 了船再走進城鎮近觀"錯,詩人並未下船,而是乘船順流前行)

三、語言文字運用(9分)

17.(3分)B (藩籬:一般 比喻對事物的限制,含貶義;消弭:清除(壞事);銷蝕:消損腐蝕;屏障:指屏風或阻擋之物,也有保護遮蔽的含義;文化傾銷:傾銷指在市場上用低於平價格乃至成本價大量拋售商品以奪取市場的行為,文化傾銷則是通過大量拋售文化產品,將自己國家或地區的價值觀等強加於別的國家或地區;文化輸出:指一個國家為達到某種目的,主動而有意識地將其傳統價值觀傳播或強加給其他國家的過程)

18.(3分)A(由上下文語句間的邏輯聯繫推斷)

19. (3分)C(A項"現代城市文化景觀在全球推行"搭配不當,"成為被觀賞的"文化標本'或消失"語序不當;B項主語殘缺;D項"成為被觀賞的"文化標本'或消失"語序不當)

B卷選擇題答案

1.C 2.A 3.B 4.A 5.B 7.B 10. B

11.C 12.C 14.C 17.D 18. D 19. C

AB卷非選擇題答案

一、現代文閱讀(18分)

(二)實用類文本閱讀(6分)

6. (6分)答題示例:

①北京:立足制度建設,推行分類試點社區。

②上海:建立獎勵機制,回收物品可換禮品。

③杭州:落實定點監督,分類實名制促環保。

(每點2分,意思對即可)

(三)文學類文本閱讀(12分)

8. (6分)答題示例:

①設置懸念。新鮮空氣本是人類的正常需求.何以殺人?這就引起了讀者的閱讀興趣,引人深思。

②暗示了人們的生存狀態。新鮮空氣本是適合人類生存的,這裡卻是"可以使你致命".說明人類生存狀態堪憂。

③突出主題。小說揭示工業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關係.這個標題能夠引起世人深度關注。

(每點2分,意思對即可)

9. (6分)答題示例:

第一問:

①嗅覺感受異常."我"一走出機艙就"聞到- -種獨特的東西",而別人卻"什麼也聞不到"。

②心理感受異常。"我"對呼吸新鮮空氣有所顧慮。

③生理方面異常。"我眼睛"竟然不淌水了,""我不打噴嚏了"。

④視覺方面異常。環顧四周"各種物體一片清晰明澈".反而讓"我""非常不舒服"。

⑤行為方面異常。"我"不惜花五美元去吸半小時汽車排氣管的廢氣。

第二問:

①這一系列異常表現的誇張描寫,將情節逐步推向高潮,揭示了工業化給社會帶來的嚴重後果。

②突出主人公的各種病態.抨擊了國家工業化給人類身心造成的巨大傷害,警示世人要科學處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關係。

(第一問4分,答出一點給1分,任意答出四點即可;第二問2分,每點1分,意思對即可)

二、古代詩文閱讀(22分)

(一)文言文閱讀(10分)

13. (10分)

( 1 )他寬緩租賦,減少徭役,百姓因此安居樂業。後因犯事被貶為桐城知州,後又改任饒州知州。

(5分。大意2分,"省""坐""移"各1分)

(2)陶安侍奉太祖十多年,與其他學士大儒相比,他和太祖的交情最深。到了擔任侍從官,受到的恩寵更加優厚。

(5分。大意2分,"視""舊H""渥"各1分)

(二)古代詩歌閱讀(6分)

15. (6分)答案示例:

①結構上,尾聯寫作者回首望故鄉,卻只看見洪波浩渺,水天又連接在一起,與前面詩句互相關聯,相互照應,渾然一體。

②情感上,詩人因前面所見景觀而聯想到故鄉,然而回望卻是"渺漫連雲霞",鄉關何處?不免生出淡淡的鄉愁。

③意境上,"舊鄉國"本是人的起點和歸處.可是回望卻被隔絕在闊大浩渺的自然景觀之外,使得意境更加開闊,別有一種人生況味。

(每點2分,意思對即可)

(三)名篇名句默寫(6分)

16. (6分)

(1)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師

(2)斜陽草樹,尋常巷陌

(3)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每空1分,有錯字、別字、多字、少字.則該空不給分)

三、語言文字運用(11分)

20. (6分)

①有些民族只有語言沒有文字

②在中亞逐漸形成三種有影響的語言體系

③有一些小的民族

(每句2分。若有其他答案,只要符合語境.亦可酌情給分)

21. (5分)關鍵信息:

①美國高校研究水稻基因發現:水稻種植起源於約公元前8500年前的長江中下游--帶;②野生稻在此被馴化為粳稻;③後傳人印度與當地野生稻雜交為秈稻。

(答出一點給1分,答出兩點給3分,答出三點給5分。超出字數酌情扣分)

四、寫作(60分)

22. (60分)參考立意:

①智能社會呼喚文明素養;②既要抓物質文明,也要抓精神文明;③真正的安全保障是我們自已的安全意識。

參考譯文

陶安,字主敬,當塗人。少年時就敏悟,廣泛涉獵經史,在《易經》方面特別有造詣。元至正初年,在江浙鄉試中中舉,被授予明道書院山長,因躲避戰亂隱居家鄉。明太祖佔領太平時,陶安和德高的老儒李習率領父老出城迎接。太祖召他問話。陶安進言說:"國家動盪,各地英雄都在爭奪天下,然而他們的用意只在於美女財物,沒有撥亂反正、救民於水火、安定天下的心意。明公渡江,英明威武而不妄殺人,人們心悅誠服,上應天意,下順民心,來完成撫慰人民、討伐罪人的使命,天下何愁不平定。"太祖問:"我將攻取金陵,怎麼樣?"陶安說:"金陵是古帝王都城,攻取它,佔據優越便利的地勢來面向四方,那麼向哪裡進攻而不能取勝呢?"太祖說:"好。"把他留在幕府,授予左司員外郎。陶安跟隨太祖攻克集慶後,晉升為郎中。吳元年,開始設置翰林院,首先就召陶安為學士。當時徵召許多文人商議禮儀,任命陶安為總裁官。不久,和李善長、劉基、周禎、滕毅、錢用壬等人刪定律令。黃州剛被攻下,考慮需要任用重要的大臣去鎮守,沒有比陶安更合適的,就任命他為黃州知州。他寬緩租賦,減少徭役,百姓安居樂業。後因事被貶至桐城,又改配饒州。陳友定的部隊攻城,陶安召集官民以順逆之理曉諭,環城固守。援兵到來,敵人敗去。各位將領想全部殺掉投降叛軍的民眾,陶安認為不妥,太祖賜詩褒獎贊揚他。饒州的百姓建生祠侍奉他。洪武元年,任命為知制誥兼修國史。太祖曾親臨東閣,與陶安、章溢等人討論前代興亡始末。陶安說喪亂的根源是由於驕侈。又討論學術。陶安說:"道不明,是由於邪說干擾。"太祖說":邪說干擾正道,就如美味悅口,美色眩目。邪說不排除,則正道就難以興起,天下怎麼能大治?"陶安點頭說:"陛下所說的,可以說是探討了事物的根本了。"陶安侍候太祖十多年,在諸儒中和太祖的感情最深。到了擔任官吏侍從,越發受到恩寵。皇帝賜給他御製門帖子,說:"國朝謀略無雙士,翰苑文章第一家。"當時人們認為十分榮耀。御史中有人說陶安隱瞞了過錯。太祖反問道:"陶安難道有此事,你從哪裡得知的?"那人回答說:"外面都這樣說。"太祖大怒,立即罷黜了他。洪武元年四月,江西行省參政空缺,太祖任命了陶安,曉喻他說:"我渡江,你首先在軍門拜見,陳述王道。任幕府參議,使我受益很多。後來進入翰林院,更多地聽到你正直的議論。江西.上游地,沒有比你去鎮撫更合適的。"陶安推辭,太祖不許。到任後,政績卓著。當年九月死於官位上。病情加重時,還草擬了時務十二事上奏。太祖親自寫文祭奠,追封為姑孰郡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