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排公立園,中考加分!河南給一線醫護子女獎勵,咋就爭議這麼大


安排公立園,中考加分!河南給一線醫護子女獎勵,咋就爭議這麼大

安排公立園,中考加分!河南給一線醫護子女獎勵,咋就爭議這麼大


前陣子湖北剛出臺過"一線醫護人員子女中考加分政策",緊接著咱河南就跟上了。


安排公立園,中考加分!河南給一線醫護子女獎勵,咋就爭議這麼大


疫情爆發這40多天,我們目睹著千萬醫生護士不顧安危迎難而上,沒法照顧家人,孩子還要時常擔憂爸媽安全。


正因為此,對他們的特殊照顧合情合理,理應贏得一片叫好!


但沒想到,我問了身邊幾個媽媽,大多數竟投了反對票。


安排公立園,中考加分!河南給一線醫護子女獎勵,咋就爭議這麼大


她們的理由很一致:關懷沒錯!但如果獎勵,就該獎勵醫生本人,獎再多也不會有意見。大人的貢獻不該變成孩子的捷徑


還有些剛好今年家有中考生的,情緒一代入,抱怨更強了。


安排公立園,中考加分!河南給一線醫護子女獎勵,咋就爭議這麼大


這種補償為何不被"買賬"


最大的質疑,是覺得不公平:原來孩子上學是能被安排的?


小的安排上公辦園或者普惠民辦園,大的安排上公辦小學初中,還都是就近的優質的


這讓那些磨破鞋底兒想給娃塞進家門口公立,卻告知名額已佔滿...只能起早貪黑送去又遠又貴私立園的媽媽,心裡怎麼平衡。


安排公立園,中考加分!河南給一線醫護子女獎勵,咋就爭議這麼大


這還不夠,若趕上考高中,直接加10分


大家更困惑了:給醫護人員多大獎勵都OK,為啥得嫁接在子女身上?獎勵制度非要牽扯教育資源,跟分數過不去嘛?


安排公立園,中考加分!河南給一線醫護子女獎勵,咋就爭議這麼大


因為比起擠高考那座獨木橋,鄭州相當一部分家庭從中考就開始緊張了。


畢竟考不上大學,還能復個讀留個學;高中考差了,起步就低人一等。每個學校招生量就那麼多,有人加分,有人就得被擠掉。


不說是分數面前人人平等,現在拿其他孩子的權益貼補醫護人員孩子,不合適!


安排公立園,中考加分!河南給一線醫護子女獎勵,咋就爭議這麼大


另一些聲音覺得,這就是個"中看不中用"的補償:能真正受惠的醫生護士,太少了!


必須在一線、必須有孩子,孩子還必須在今年入園上學。一輪刷下來,符合條件的有多少?


安排公立園,中考加分!河南給一線醫護子女獎勵,咋就爭議這麼大


醫護群體本來晚婚晚育的就多,按28歲生孩子來算,能享受中考加10分的,年齡起碼得40+。


但現實中,在河南或者武漢各個醫院"出生入死"的,大多數是80後90後!有的連婚還沒結,入園入校全趕不上趟兒,加分從何談起。


況且政策只限2020年,過期不候。那今年衝在一線、孩兒去年或明年才上學的,豈不虧大了!


安排公立園,中考加分!河南給一線醫護子女獎勵,咋就爭議這麼大


再說,這獎勵群體也太片面了


"一線"的概念根本沒法界定。如果只算髮熱門診重症監護這些,那李文亮這種眼科醫生要不要算進去?


挨家挨戶排查的社區志願者,維持城市運轉的警察、環衛工、外賣小哥、運送病人的司機,不都是高危職業。為啥沒獎勵?


想誠心誠意給抗疫一線工作者補償,只把一部分醫護人員算在其中,覆蓋面太小了。


安排公立園,中考加分!河南給一線醫護子女獎勵,咋就爭議這麼大


還會不自覺把令人尊敬的白衣天使,變成普通人眼紅的箭靶子:孩兒想上好學校,"拼爹拼媽"插插隊就行;醫患關係會不會就這樣加劇了?


雖然大家都明白一線醫護人員,絕不是為加分而去。但好事一旦被戴上有色眼鏡,那後面再請戰的人,多彆扭啊!


安排公立園,中考加分!河南給一線醫護子女獎勵,咋就爭議這麼大

一名醫護人員的心聲


河南已經做得"面面俱到"了


事實上,在河南之前,提出類似獎勵的地方有很多。


山東老早就公佈,一線醫護子女跟軍人同等待遇;後來十多個省市又陸續出臺了不同的優惠政策。但無一例外,都是對子女進行優待。


對比"山西大同支援湖北的加30分"、"內蒙古包頭支援湖北的加20分"、"四川支援湖北的,提供一次按意願擇校的機會"的單一項,河南這次真的算硬核!從小到大都覆蓋到了,考慮很周全


安排公立園,中考加分!河南給一線醫護子女獎勵,咋就爭議這麼大


給大家拆分一下政策原文, 通俗點說就是:


入園

就近安排入公辦園或優質普惠性民辦園


上小學和初中

免試就近入學優先安排到優質公辦學校就讀。


考高中

報考普通高中的照顧10分;報考省內中專的,擇校免試入學;參加“3+2”的,單列計劃予以錄取。


對被認定為烈士等榮譽的醫務人員子女,參照軍人子女教育優待辦法給予優待。


考大學和研究生

1對1提供志願指導和招錄服務。


從幼兒園直接過渡到大學,各種教育方式都有傾斜,並沒有侷限在加分上!


安排公立園,中考加分!河南給一線醫護子女獎勵,咋就爭議這麼大


在有人否認時,我想先問一句:醫護人員在前線拼命,他們子女到底有沒有損失


別的不說,就之前流傳全網的劉海燕母女"隔空擁抱"。


安排公立園,中考加分!河南給一線醫護子女獎勵,咋就爭議這麼大


如果她孩子正升學,那就意味著,在自律性不太強的叛逆期,不僅得不到媽媽的輔導和照顧,還要成天想她,為她擔驚受怕。這會不會影響學習


更別說那些不幸犧牲的大人。


爸爸媽媽的一切都是為孩子奮鬥,而父母的危險孩子也承受一部分。這時,沒有比一句"你放心去吧,孩子,國家也管"更讓人心安。


安排公立園,中考加分!河南給一線醫護子女獎勵,咋就爭議這麼大

疫情中去世的孝感醫生黃文軍,42歲


那些因為加分說不公平的,大概腦海中模擬的是這樣的場景:


2000個人參加考試,只有1000人能考上;考到第1000名的,原本可以升入某高中,卻因第1001名有加分,被擠掉了。這對這個孩子來說真不公平!!


但是跳出來想想,你大概忘了,那個考1001名的孩子,為什麼考了1001名?可能前1000裡原本就有他的位置,卻因一場特殊戰鬥成績受到影響,也未可知。


這正是為什麼一定要給這批孩子一些補償。


安排公立園,中考加分!河南給一線醫護子女獎勵,咋就爭議這麼大


而且到目前,醫護人員都沒站出來說什麼,所以咱真沒必要挑起內鬥了。


醫護人員需要更"實在"的保障


這段時間我們見到太多讓抱薪者冷的新聞:


有因病房廁所不整潔辱罵護士的,有在業主群票決不讓醫生進小區的。


安排公立園,中考加分!河南給一線醫護子女獎勵,咋就爭議這麼大


他們能在醫生出徵時說句"英雄走好",卻不會說一句"歡迎回家"。這種心寒程度,和趕上今年優待政策、卻被口水聲淹沒的一線醫護人員是一樣的。


對於加分政策,站在客觀立場我想說,它並沒有不公平


那些未成年的孩子,爸爸媽媽走向疫區時義無反顧,沒提過任何私人要求;面臨的卻是一滴飛沫、一個傷口都可能致命的險境。


說孩子們學習、生活甚至心理,不受一點影響肯定是瞎話!所以適當加點分無可厚非。


退一步說,假設這孩子就是我們身邊熟悉認識的...恐怕大部分人對他們的關照就像對自己閨女兒子一樣了吧!


安排公立園,中考加分!河南給一線醫護子女獎勵,咋就爭議這麼大


但這個政策,還有需要完善的空間


因為對多數一線醫護人員來說,它沒法達到普適,所以才冒出那麼多委屈和矛盾。


我理解它出臺的意義:希望更全面補償醫護人員的付出。但家庭的缺位,真的只能靠"給子女加分"這樣簡單直接的方式彌補嗎?


安排公立園,中考加分!河南給一線醫護子女獎勵,咋就爭議這麼大

一個連上4小時夜班的護士,靠窗睡著了


當然不!為了讓醫護人員沒有後顧之憂,很多地方其實都出臺了對下一代的優撫:


山東省要求學校安排專人,對居家學習的醫護人員子女進行指導;南京建立"醫護子女服務群",聯合社區和學校力量關注孩子心理...這就很好。


安排公立園,中考加分!河南給一線醫護子女獎勵,咋就爭議這麼大


而且對醫護人員本身來說,堅持到現在這麼久,他們任務一點沒減輕,感染風險還是很高,休息條件有限、還承受著多方面的壓力。


當下燃眉之急,是把後勤保障做好做足


讓他們吃上熱乎飯、用上充足的物資,在高壓工作下適當休整,心理健康也得到呵護。


安排公立園,中考加分!河南給一線醫護子女獎勵,咋就爭議這麼大

安排公立園,中考加分!河南給一線醫護子女獎勵,咋就爭議這麼大


如果非要著眼長遠些,不妨給社會或者咱們下一代加強點尊醫教育,讓醫生少受點傷害,少流點眼淚,這才是更好的尊重方式。


比起一味歌頌,給一線醫護人員再多點

表彰、升職、漲工資,或者增加假期和其它福利,會不會更好?


安排公立園,中考加分!河南給一線醫護子女獎勵,咋就爭議這麼大


畢竟等疫情結束,他們還是要回歸原本工作崗位,繼續面對正常生活。


看看廣東對援鄂醫療隊員每人補助1萬元,家屬獲6000元慰問金;


四川60多家火鍋品牌,為馳援武漢的醫護免費提供一年火鍋;海口一線醫護人員3年內買房每㎡補貼1000元;全國30多個省市實行醫護人員免票...都值得抄作業啊!


安排公立園,中考加分!河南給一線醫護子女獎勵,咋就爭議這麼大

安排公立園,中考加分!河南給一線醫護子女獎勵,咋就爭議這麼大


說到底,真想改善和嘉獎醫護人員,能做的事情太多了


有時綿薄之力換來的稍許安慰,才透著尊重、善意和體貼,透著人情味。


安排公立園,中考加分!河南給一線醫護子女獎勵,咋就爭議這麼大


這幾年人們越來越達成共識:無論如何都要守著教育公平這個底線,削弱加分元素;


所以教育一直在改革,比如取消體育藝術加分、取消自主招生,都是儘可能想讓孩子在同一起跑線起跑。


安排公立園,中考加分!河南給一線醫護子女獎勵,咋就爭議這麼大


但我們也要明白,教育本身就沒有絕對的公平。公平包含了正義和平等兩層意思,絕不僅僅是平等。


如果我是這屆"中獎"的醫護人員,我可能會告訴女兒:"你行就是行;不行,再加分也不行。而這10分,是媽媽為你換來的。"


讓她以媽媽為榜樣,在責任、擔當這份試卷上,去爭取滿分。國家想培養的不就是這種人嘛?


最後願疫情結束,我們都能學會看到英雄的付出,看到自己該做的事:如果足夠優秀,別人哪怕加100分也影響不了。而這才是最好的教育


對此,你怎麼看?咱們評論區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