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馬雲背後”最失敗“的男人,終於”幹翻了“微信


NO°/269

Friday,March 13,2020

致 勇於試錯的你


這個馬雲背後”最失敗“的男人,終於”幹翻了“微信

作者 | 良叔

來源 | 良大師(ID:liang_da_shi)

個人微信號:liangshulaiye(不閒聊)


1.陳航,阿里最著名的“失敗專業戶”


此次疫情的黑馬,要說釘釘排第二,恐怕沒人敢排第一。

疫情迫使全國2億多學生,宅家上起了網課。

一夜之間,從幼兒園到小學、中學、大學,從學生、到老師、家長,都成了釘釘新用戶。

不到1個月,釘釘下載量達11億人次 ,一舉超過了老對手微信。

這款專為企業打造的APP,沒想到因為疫情,飛入了尋常百姓家。

不僅成功“火燒企鵝”,還火遍了鄰國日本。

此前,馬雲對社交APP一直心心念念,可惜每次都是高開低走。

幸好,退休前還留了一手——“無招”。

釘釘的掌門人陳航,花名“無招”,是阿里最著名的失敗專業戶。

他主導的「一淘」,沒泛起什麼水花。 後來又帶領「來往」、「Real如我」社交團隊……

要知道馬雲為了社交夢,可是傾全阿里之資源支持陳航。

馬雲當時親自喊出“火燒企鵝”的口號,拉來好友趙薇、李連杰、史玉柱站臺助陣,動用支付寶為“來往”導流,撥款10億打造社交「來往」。

曾經起勢有多高,跌得就有多慘。

幾個重頭項目,紛紛折戟沉沙,陳航成了阿里史上最失敗的高管。

但他依然不放棄,“沒死透就還有機會!”

2014年,陳航帶領6名「來往」的“殘兵舊部”,入駐湖畔花園馬雲的家,一栽就是9個月。

那幾個月陳航幾乎每天半夜2點才下班,帶著團隊悶頭打造釘釘。

連馬雲都說“釘釘是被打敗之後再度起來的。

如若沒有「來往」時“精彩的失敗”,很可能就不會有釘釘的漂亮逆襲。

正如管理學家保羅·赫塞所說: 很多時候,精彩的失敗,遠勝於平庸的成功。

這個馬雲背後”最失敗“的男人,終於”幹翻了“微信

2.我們為什麼需要精彩的失敗?


如果說,陳航任職於一家KPI考核導向的企業,別說連續失敗幾個重大項目還能身居高位,很可能3個月就捲鋪蓋走人。

遇上馬雲,陳航是幸運的,有了充分試錯的機會。

而這些精彩的失敗,往往比成功的意義更大。

因為比起一帆風順的成功,面對精彩的失敗,要處理的情況更復雜,也更容易觸發深度成長。

我們為什麼需要精彩的失敗?


良叔想講 3 點:


1、時代的不確定性在增加,需要更多試錯來擴大安全邊際

最近有這樣一條段子:

因為病毒,我們變成了廚子,醫護變成了戰士,老師變成了主播,公務員變成了門衛,汽車企業成了造口罩的……
時代改變你,連聲招呼都不打。

段子歸段子,但卻印證了《黑天鵝》一書的預言: 這個世界的不確定性在急速增加。

如何對抗不確定性?

最好的辦法就是試錯。

要說試錯,不得不提疫情間的中石化,專注賣油的同時,除了跨界造口罩,居然還開始賣菜!

中石化的朋友告訴良叔,其實這個決定一開始內部就充滿爭議,因為工程量不小,風險也很大。

當然,結果我們都知道了。

中石化在各個油站開啟“安心買菜”服務: “不下車,不開窗;三天量,一整箱,一鍵送到後備箱。”

一經推出,一個加油站1天能賣600箱蔬菜,創收不少。

這個馬雲背後”最失敗“的男人,終於”幹翻了“微信

更絕妙的是,中石化這次賣菜,還推出上下游產業鏈的“一條龍”服務。

一邊賣菜,一邊還做公益:幫助售賣受疫情影響的優質農產品和食品。

最後中石化做到了業績、口碑雙豐收。

這個馬雲背後”最失敗“的男人,終於”幹翻了“微信

其實,中石化管理層也想得很明白,自己擁有27362家易捷便利店,而且都是直面終端客戶,只要敢於嘗試,搞不好就殺出一片藍海。

盒馬、美團、京東各廂廝殺的時候,大概做夢都想不到,一家賣油的企業竟然對他們有如此大的威脅。

這個馬雲背後”最失敗“的男人,終於”幹翻了“微信

當然,這已經不是中石化第一次跨界出圈了。

上一次被碾壓的是瑞幸咖啡——“易捷咖啡”一推出,門店數量就秒殺了開店狂魔「瑞幸」。

這個馬雲背後”最失敗“的男人,終於”幹翻了“微信

這是一個混亂、極度不確定性的時代,誰都不知道自己的對手在哪裡:

移動最大的對手根本不是聯通,而是騰訊;
銀行的真正對手,不是彼此,而是支付寶和微信;
出租車行業的真正對手,不是公共交通,也不是黑車,而是滴滴;
打敗尼康的不是索尼、佳能,而是——“前後2000像素”的智能手機;
大潤發戰勝了所有對手,卻輸給了時代 ......


彷彿是一場搶板凳遊戲,你的板凳隨時可能會被別人搶,所以,你要先嚐試去搶別人的板凳,否則第一個出局的一定是你。

因此,無論企業,還是個人,都需要去試錯,不斷擴大自己的護城河。

否則,時代的那粒灰落到你肩膀上,一定是一座山。

這個馬雲背後”最失敗“的男人,終於”幹翻了“微信

2、失敗是一種有效反饋

凡事不是成功,就是失敗,於是我們希望成功,害怕失敗。 但是對於真正的創業者來講,他們最害怕的不是失敗,而是沒有反饋。 在《硅谷模式》一書中,提到了硅谷的“試錯文化”。 在硅谷流行一句名言: 不管結果怎麼樣,先去做了再說。 因為在任何一項探索中,沒有人會預料它是否會成功。 如果不去試,就沒有任何反饋,連失敗的可能也沒有。 而這是最糟糕的事兒,因為你不知道下一步要怎麼辦,永遠只能在做和不做之間徘徊。 紮根硅谷的電商巨頭亞馬遜,就有一個很好的案例。 亞馬遜曾研發過一款智能手機叫:Fire Phone,市場反響很差。

這個馬雲背後”最失敗“的男人,終於”幹翻了“微信

▲Fire Phone發佈會


隨之而來很多批評聲,說亞馬遜根本不應該去蹚智能手機這潭渾水。 創始人貝佐斯卻說:

你們別忘了,我們的Kindle閱讀器,也是靠這種試錯模式才誕生的。
所以,Fire Phone雖然失敗,但我卻很自豪,這個探索本身就是一個寶貴的學習過程。
由此,我知道了市場的反饋,而這比什麼都重要。


我想,貝佐斯道出了“試錯文化”的精髓: 不要把失敗與羞恥掛鉤,甚至不要用「失敗」兩個字,而要用「嘗試」和「探索」。

就是在一次次嘗試與探索中,你才能積累了更多的有效數據與信息,為下一步的舉措醞釀勢能。

這是優秀企業與平庸企業之間最大的區別,也是卓越者和保守者最大的不同。

這個馬雲背後”最失敗“的男人,終於”幹翻了“微信

3、失敗是成功之友

我們常說:“失敗是成功之母”,但這句話是有問題的。 哈佛商業週刊在一次全球創業者調查時發現:

有過成功經驗的創業者,他再創辦一個新公司,再次成功的可能性是30%;
而有過失敗經驗的人,再次創業的成功可能性只有20%。

這麼看來,“成功是成功之母”才對。 然而,後面還有一個有意思的數據。

有過失敗創業經歷的人,也比沒有創業經歷的人要強 ,因為第一次創業的成功率,只有18%。

這說明大部分人不是一上來就成功,而是多次嘗試、多次失敗之後才取得成功。

失敗雖不能孵化成功,卻可以協助成功。

因此,“失敗是成功之友”的說法,也許更客觀。

我們看看那些精彩的創業故事,不難發現這點。

貝佐斯的亞馬遜,是目前全球最大的在線零售商,但很多人不知道,在創辦亞馬遜之前,他已經創辦過購物網站zShops。

馬雲,在阿里巴巴之前也經歷過兩次風風火火的創業失敗。

馬雲的第一次互聯網創業,名為「海博網絡公司」。

關於當時主推的產品“中國黃頁”,滿滿的都是被羞辱的失敗——馬雲被當成了“騙子”。

而後,馬雲在1997年受邀北上,懷著鴻鵠之志組建了外經貿部下屬的「國富通信息技術公司」。

最終,「國富通」為馬雲的互聯網創業的失敗,又畫上了濃彩重墨的一筆。

從北京回到杭州,經歷過2次失敗,積累了足夠失敗經驗的馬雲,終於與他的“十八羅漢”組建了阿里巴巴。

這個馬雲背後”最失敗“的男人,終於”幹翻了“微信

▲離開北京回杭州創業


就連世界首富比爾蓋茨,也摔過一個大跟頭。

在1970年代,蓋茨和艾倫合夥創業——Traf-O-Data,也有文獻稱為「交通數據公司」。

據說當時還託關係,請在IBM當高管的母親幫忙疏通客戶關係,但仍然很快就倒閉了。

這個馬雲背後”最失敗“的男人,終於”幹翻了“微信

▲年輕時的比爾·蓋茨(右)


針對Traf-O-Data的失敗,艾倫在自傳中總結:

“每一次失敗都孕育著下一次成功的種子——只要你願意從中汲取經驗教訓。
儘管Traf-O-Data在技術上是一個業務失敗,但我們對微處理器的理解,對未來的成功至關重要。
如果不是因為我們的Traf-O-Data項目,如果不是花了那麼多時間在UW電腦上,你可能會說微軟不可能存在。”


談這些大人物的成功史,似乎有點馬後炮的嫌疑。

然而,如果你瞭解概率的疊加效應,你就能明白,隨著失敗次數的增多,你成功的概率會逐漸增加。

因此,比起“失敗是成功之母”的雞湯,你更應該相信“失敗是成功之友”的科學。

這個馬雲背後”最失敗“的男人,終於”幹翻了“微信


3.我們為什麼要提防平庸的成功


絕大多數人的固定思維中,成功的反面就是失敗。

其實不然。

網上有句話說的很好:“成功的反義詞不是失敗,而是平庸。

所以,倘若你恰巧是個成功人士,那麼請問自己 3 句話:

1. 你是不是組織機制的代言人?
2. 你是不是過去紅利的受益者?
3. 你是不是時代風口的幸運兒?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話,那麼你享有的只是平庸的成功,你要小心了。

1、你是不是組織機制的代言人?

良叔的一位球友,原來是某500強高管,每年業績都牛逼的不行,妥妥的明星高管。

去年跳槽到一家中型企業當總經理,卻鬱郁不得志,各方面都不理想,已經被董事會警告兩次。

一起打球時,他向我訴苦,我只說:“球場的難度不一樣,打出的成績可能也就不同。

我沒說透,但他明白我的意思。

他所在的那家500強,以高效的管理機制著稱,並且打造了強大的組織文化。

所有的事兒,都有固定模式,管理者只需要完成標準動作即可;

而多數員工,也被組織機制調教的敬崗愛業,沒那麼多彎彎繞繞。

這樣的組織,管理起來,難度並不算大。

所以,從某種程度上來講,這位高管只是組織機制下的一個代言人,而不是一個真真正正的管理者。

他所謂的成功,只是這家500強機制的成功,和他本人的關係並不大。

如果認不清這一點,那麼悲劇的序幕早晚會拉開。

所以,凡事都有兩面性,當你慶幸大樹好乘涼時,這也意味著,你再也很難離開這棵大樹,而且你還要承擔大樹倒下的風險。

這個馬雲背後”最失敗“的男人,終於”幹翻了“微信

2、你是不是過去紅利的受益者?

守業更比創業難。

放眼全球,有不少企業大獲成功後,坐享過去紅利,卻在某一個時刻瞬間坐吃山空。

轟然倒塌前,公司運營循規蹈矩,似乎每個人都沒有犯錯。

只是原來的紅利受益者,被新的時代紅利,拍在了沙灘上。 比如柯達。

柯達公司誕生於1892年。

近100年後,柯達公司進入巔峰時期,坐擁85%的美國相機市場,風頭一時無倆。

誰也想不到,此時距離柯達宣佈破產的2012年,不過10餘年。

命運的車輪在1973年,悄然發生了改變。

一名研究生「史蒂文·賽尚」入職柯達研發部。

1975年,他發明了世界上第一臺數碼相機。

但這臺相機非但沒有得到重視,反而遭受了柯達高層的質疑:

“這種相機,什麼時候才會迎來它的黃金時期?
什麼時候使用這種相機,才是切實可行的?
為什麼會有人想在電子屏幕上看自己的照片?”


這個馬雲背後”最失敗“的男人,終於”幹翻了“微信

▲賽尚和他發明的數碼相機


當時的柯達高管,從此雪藏了這項技術發明。

他們大概無論如何都想不到,數碼相機會在不久的將來,頂替膠捲相機的地位。

你可能更想不到,數碼相機,竟然誕生於柯達。

就像首先誕生於諾基亞的觸屏手機,反而毀了諾基亞。

柯達和諾基亞都曾是行業巨頭,都曾站在技術最前沿,都曾離下一個鉅額紅利那麼近。

但他們都選擇了死守一畝三分田。

可惜,以不變應萬變的老江湖做法,已經跟不上時代的主旋律了!

3、你是不是時代風口的幸運兒?

雷軍有句話說的好:“在風口上,豬都能飛起來。

” 這句話,讓良叔想起上世紀90年代,「秦池酒廠」曾名噪一時。

這家縣級小酒廠,沒什麼核心生產能力,酒都是勾兌的。

然而,憑藉消費升級和電視普及的紅利,單靠電視砸廣告,便風雲一時。

這個馬雲背後”最失敗“的男人,終於”幹翻了“微信

後來一則勾兌白酒的醜聞,從此讓秦池一敗如水。

靠投機賺來的成功,最後卻因實力輸掉了。

商界這種案例很多,最知名的,莫過於王安電腦。

他創辦的王安電腦公司,打出的廣告是這樣的:

“請讓我們試一試,我們就會在閣下的訂單上把IBM一風吹走!”

這位天之驕子,曾經被IBM面試官不屑一顧,又被IBM壓榨過專利費,從此與IBM結下樑子。

為了贏IBM,他創下許多輝煌:

在美國政府公開招標中,一舉擊敗IBM等眾多大型IT公司奪標;
創辦的王安電腦公司,在美國的500強企業中曾名列第146位;
王安本人,曾位列美國富豪榜第5,一度穩居全球華人首富;
在美國這個移民國度,他被認為是“傑出移民”的第一人。


然而,成也蕭何敗蕭何。


回溯歷史,王安公司的崛起,是與IBM的角鬥中,剛好趕上了商用計算機的風口,成了幸運兒。


而王安走下神壇, 也恰恰是因為堅決不與IBM的PC(個人電腦)兼容。


新風口一來,戀戰的王安,分分鐘被淘汰出局。


王安的成與敗,背後的底層邏輯從來不是商業思維,而是極端的個人主義。

倘若他能具備一點新時代的“雙贏”共識,恐怕結局會大不相同。

這個馬雲背後”最失敗“的男人,終於”幹翻了“微信

4.說在最後

經濟學家蒂姆·哈福德,在《試錯力》一書中曾寫道: “在複雜的世界裡,對於推動創新來說,試錯就是最聰明的笨辦法。”

當然,我們不能毫無底線地試錯,《試錯力》一書中寫了很多試錯方法。

良叔覺得有2點最管用,分別是:小碎步和安全線在穩妥的小碎步方面,華為就做得不錯。

他們的科研實驗室,散佈在全球20多個國家。 同一時間,幾十個項目聯合了世界領先的研發力量,如火如荼地試錯。

平均20個項目才會選定1個繼續預研,再平均每6個預研項目中,僅有1個能成為終端產品。

華為通過「試錯常態化」,將失敗與科研創新在某種意義上畫上了等號。

試錯的前提,就是留出安全線。

就是不把所有籌碼都放在同一張賭桌之上,降低試錯風險,避免一次失敗全盤皆輸。

正如“保金斯基三原則”所說: 要在可控和低成本的狀態,儘可能多嘗試新事物,不怕失敗,取得反饋。

這個馬雲背後”最失敗“的男人,終於”幹翻了“微信

安妮卡·斯汀博爾 《硅谷模式》

迪特里希·德爾納 《失敗的邏輯》

保羅·艾倫 《我用微軟改變世界》

蒂姆·哈福德 《試錯力:創新如何從無到有》


點擊擴展鏈接,提升多維競爭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