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澤倫丨文字是情感的精靈


趙澤倫丨文字是情感的精靈


趙澤倫丨文字是情感的精靈


《走在高高的山岡上》

王雁翔非虛構散文力作

朱秀海、徐貴祥、柳建偉、傅建文傾力推薦

中國青年出版社 2019年8月

文字是情感的精靈

——讀王雁翔《走在高高的山岡上》札記

文丨趙澤倫

我一直覺得,有了真摯情感,文章就有銳度和光芒,就能穿越堅硬的歲月之牆。讀王雁翔的散文集《走在高高的山岡上》,就是這樣的感覺。

我與王雁翔素未謀面,但這並不妨礙我對他作品的喜愛。讀他的這部作品,字裡行間,我能感受到他內心的寧靜與純淨。他文字裡情感與思想的光芒,如明亮的陽光,不斷落進我的心裡。我相信他是一個追求著純粹的人。他手中的筆,就是他鋥亮而射擊精準的槍。因為,只有純潔的靈魂才能更懂另一個靈魂的本真。

趙澤倫丨文字是情感的精靈


▲ 呂鳳君 攝

王雁翔以樸素、靈動的語言,講述平常而不平凡的軍人故事,卻為我們攤開了一個個鮮活而高貴的靈魂,把人性照的透亮。這本書,我看了兩遍,我的心隨著手指翻動書頁,胸膛裡一片洶湧,進而顫動,審示低俗與高尚,真愛與信仰。

作者是媒體人,是不懈的行者。他揣著一顆滾燙的心一趟趟走在通往雪山、大漠、戈壁、海島、邊防的路上,行囊裡是沉甸甸的思索與追問。

三十多年的軍旅人生,使他有了厚重而別樣的生命底色,從邊疆到沿海,走過萬水千山,重重艱險,他的行走不是自在的個人旅行,是為了高高的山岡上的那些守望的邂逅。

趙澤倫丨文字是情感的精靈


《走在高高的山岡上》是一部非虛構作品,更是作者追尋的腳印。他沉重的腳步輕輕抬起,剝落下來躍然紙上的,是喧囂俗世鮮為人知的晶亮人生。他用腳步丈量、探尋人性的光輝,足跡與心靈一起滌盪、飛翔。

這本流淌著明亮旋律的書,背後是作者從平凡中捕捉、深掘人性光輝的努力。書裡的故事以實寫真,時間放過,一幀幀軍旅生活的畫卷如閃電、如波濤,起伏,洶湧。我相信王雁翔的筆,是記錄過許沙場點兵宏大場面的,是書寫過不少重大典型人物的。但這本書裡,他把視角和筆觸,輕輕落在基層普通官兵身上,能看到他坐在小馬紮上,在山坡上,在訓練場邊的溝坎上,與書中邂逅的一個個軍人如親兄弟般的交談,而那些戰士們從胸膛裡掏出來的語言與故事,像雪花一樣輕輕落在了他的筆端。現在,這些平凡人物的故事,如急流,如瀑布,在紙上水聲喧譁。

趙澤倫丨文字是情感的精靈


▲ 呂鳳君 攝

《他是一條倒淌的河》是書裡一條逆流而上的遠山裡的小河,清澈,明亮,曲折向前。主人公李良畢業於第一軍醫大學,原本可以回廣東老部隊工作,改革開放前沿,多少人心想往之,他卻申請去廣西邊防紮根。作為軍醫,他似乎比別人更清楚自己的使命。按照“老李”這種“倒淌”法,能像他一樣承受生命之重的人,在這個物慾橫流、貪圖安逸的時代,顯然是不多見的。他先被分配到南寧附近的基層部隊,仍不“安分”,又主動要求向更苦更偏遠的一線去,而他作出這個決定時,他和妻子剛結束兩地分居的苦日還沒幾天。妻子不解,同學朋友不解,他的理由顯得生硬而近乎書生式的理想主義,“大醫院不缺人才,基層缺,邊防一線需要我這樣的人去”。

到了邊防,為能及時處置傷病和突發情況,李良主動跟隊巡邏,從不落下;戰士腳氣嚴重,他配好草藥水,給戰士洗腳,為百姓送醫送藥,像遙遠群山裡的一股清泉,穿透密林的一縷陽光,讓愛流淌戰士的心田。他鑽醫學、心理和法學,成長為複合型人才,許多地方單位許以近百萬年薪挖他。李良卻像另一個世界的人,不為所動。在王雁翔筆下,李良在遙遠的大山裡,像一條逆向奔湧的清澈的河。

趙澤倫丨文字是情感的精靈


古槐基、劉真茂、金政全、李長勇、方超智、張利、黃敏、林英、範文佳……他們皆是基層的普通軍人,作者通過他的筆,讓我們看到了軍人平凡中的偉大、人性中的美,那些清泉般奔湧的故事,一波一波衝擊著我的心。

文字是情感的精靈,書中看似平凡的故事,因為真情湧動其間,便有了震撼人心的力量。王雁翔以他深厚的文字功底,凝練而詩性的語言,讓一個個軍人的傳奇經歷與人生,躍然紙上,讓我久久無法合上書頁。

“見張衛達不易,並非因為他肩上的將星。他太忙了。” 寫軍醫張衛達,開篇寥寥數字,瞬間讓我感受到一個人的追求與無奈。

看不到任何雕飾,作者白描和速寫式的語言,像奪人心魄的雷鳴與閃電,直擊人心。在《歌聲飛過藍天》一文裡,作者以白描手法,開篇就使士官王北星的衝擊力撲面而來,“滿頭滿臉灰塵,像一個剛出土的秦俑,棉大衣上一片一片的油漬,上面又是一層層的灰土,髒得幾乎看不出顏色。”他和戰友上等兵範偉偉,開著一臺刮路機,後邊拖掛的不足六平米車廂,就是他倆移動的家,冬天如冰窟,夏天像蒸籠,工作幹到那裡,天黑了就那裡宿營。晚上,倆個戰士拿出最高標準招待作者,也不過車廂外掛著的一塊黑乎乎的風乾肉和半個月前放蔫的茄子與洋蔥。兩個在塵土、烈日、嚴寒、孤獨裡埋頭工作,衣服髒得看不出顏色的戰士,心卻如白雪般純淨。整篇文章中,見不到奉獻二字,但濃烈的邊防軍人生活氣息,籠罩著遙遠的邊關,也籠罩著讀者的心。似乎我們就立在蒼茫的荒原上,聽寒風和刮機轟轟隆隆地呼嘯,看他倆在說笑聲裡埋頭忙碌。

趙澤倫丨文字是情感的精靈


▲ 呂鳳君 攝

一切的平淡,加上時間,便足以超越平凡。世事喧鬧,白駒過隙。讀《走在高高的山岡上》,時間的流動被遲滯,緩慢得毫不察覺,而生命的滄桑之感油然而生,摒棄了一切物質的沾染。

讀書中《一顆挺拔的樹》,感覺自己不得不慢下來,文字滑過去,情感卻緩不過來。主人公劉真茂,在部隊一次攻堅任務中大病一場而轉業,英雄歸來,組織關照,但他揮一揮衣袖,去幹鄉武裝部長。後來,他乾脆什麼也不要,去連綿起伏的大山裡守望三十萬畝珍貴的原始闊葉林。瞭望哨極其簡陋,一木棚,一豆青燈,黃狗一隻,清貧、寂寞、艱險、堅韌,三十多年,如活在遙遠的孤島上。但守山並非易事,他與那些捕獵野生動物和盜伐林木者不得不展開較量,他鬥爭的武器是真心,他耐心地等待他們在時間裡覺悟。一切的艱難困苦,經過靜謐的文字放慢,讀者不得不屏住呼吸。劉真茂在漫長的堅守裡,以一顆純潔的心感化、幫助讓他痛苦的人,讓自己長成群山之中一棵挺拔的樹,而他的“堅守也漸漸有了越來越多的明亮顏色”。顯然,王雁翔把自己的愛與情,也融入了那片蔥蘢的綠洲。

滄桑是一種美,也是時間最好的底色,經風霜而顯生命的品質,而軍人最懂滄桑的滋味。《東瑁洲島記》是寫守島官兵生活的,在湧動的潮聲裡,我品到的是濃烈的陳年佳釀般的味道。連隊衛生員陸建登,三十二歲,全連守島時間最長的戰士。但這個老兵沉默寡言,對自己的守望總是一句“很平淡的”。他似乎把自己十幾年的守島生涯進行了極度壓縮,那些曾經的苦痛、快樂、焦慮,都被壓縮在這幾個字裡,縱有生花妙筆,又如何落字成文?王雁翔能聽到“他身體裡的嘶吼、快樂、痛苦,海浪般蓬勃、湧動的掙扎”,能讀懂時間在陸建登心上積澱出的層層疊疊的故事。在他的筆下,我讀懂了這個戰士內心的疼痛與歡愉。他的講述巧妙而節制,將更多的理解與思考,留給了讀者,反思,抑或遐想。

趙澤倫丨文字是情感的精靈


▲ 呂鳳君 攝

也許人一出生,就帶著自己神秘的使命,有些人半途迷失,放棄了,有些人則一直堅守著,繼續著。王雁翔是有情懷、會講故事的人。他當兵在新疆,那個叫牛圈子的地方,遠在天山深處的牧區。艱苦與寂寞,像一片擦槍布,一個人的青春在歲月粗糲的投揉搓之後,像一把槍,呈現出一種本質的鋥亮色澤。書中五篇長文,是一段細密真切的歷史,也是一個軍人生命光澤的再現。那些曾經的軍旅時光,像黑白電影,畫面清晰,時間流動,芬芳四溢,搖曳著花朵般的情懷,讓人淚溼雙眼。那是軍人的青春,懵懂,純潔,真實。

文字流淌,人格映照,文字背後,我所看到的是一顆赤誠之心。生命的追求,在他講述的故事裡開花,迴盪,照進現實。

王雁翔生於西北,從軍西部,身上有股子西北人的乾爽。他在自己的精神高地默默耕耘,正如書名《走在高高的山岡上》,跟所有的軍人一樣,他一路坎坷向前,只為攀登那精神的高地,因為“這個世界不僅是物質的,還有很多值得追求的東西”。

廣告

趙澤倫丨文字是情感的精靈


趙澤倫丨文字是情感的精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