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定義大賣場,重生的大潤發為大賣場轉型趟了一條路

導讀:線下門店的改造只是大潤發對於存量的轉換,面對日益下滑的客流,大賣場如何保住存量擴充增量是經營者需要面對的現實問題。

重新定義大賣場,重生的大潤發為大賣場轉型趟了一條路

在抗擊疫情的攻堅階段,大潤發母公司高鑫零售公佈了2019年年報,戰績頗為亮眼。

從這份年度財報中,可以看出幾個關鍵信息:高鑫零售總營收為1018.68億元,同比增長0.5%;毛利率達25.3%,創歷史新高;O2O業務銷售收入同比增長近90%,所有門店均已上線“貓超共享庫存”一小時配送到家服務;B2B業務營收同比增長約50%,業務用戶超過53萬,活躍用戶接近24萬,客單價超過1000元人民幣。

重新定義大賣場,重生的大潤發為大賣場轉型趟了一條路

▲ 高鑫零售上半年度業績截圖

可以看出,在大潤發與歐尚整合的第一個年頭,數字化運營效果已經顯現,O2O、B2B、B2C的業績顯著提升,這成為盈利創新高的關鍵因素。

再看同店營收情況,高鑫零售2019年的同店銷售額增長率為-1.01%,主要是歐尚與大潤發的整合造成了拖累。據高鑫零售CEO黃明端透露,就大潤發門店來說,2019全年的同店銷售額增長率為0.5%,尤其是第四季度,大潤發門店的營收同比增速為3.6%。

眾所周知,過去這一年,實體大賣場的日子並不好過,外資元老家樂福“委身”蘇寧,麥德龍退出中國,沃爾瑪大幅關店,大賣場被持續唱衰。在這種情況下,大潤發還能保持同店銷售額為正的增長率,著實不易。

這一系列成績說明大潤發在數字化轉型的路上的探索已有初步成效。在傳統商超至關重要的轉型時刻,大潤發的數字化之路或許能為線下大賣場帶來一些啟發。

“生鮮一小時達”已提前進入盈利模式

突發的新冠肺炎疫情十分考驗商超的應急能力,受疫情影響,截至2月10日,高鑫零售有80%的商鋪還在停業,截至2月20日,停業率降了一些,但仍有50%。

在此情況下,大潤發的到家服務起到了很好的補位作用。據黃明端表示,疫情期間線上業績增長了3.5-4倍,這還是在運力不足下的增長情況,黃明端預測,若運力足夠,10倍的增長業績都能達到。

重新定義大賣場,重生的大潤發為大賣場轉型趟了一條路

這得益於大潤發在線上業務方面的提前佈局。“兩年前我們就開始進行門店數字化轉型,早做好了準備,對未來我們應該是更為樂觀的。”黃明端進一步解釋道。

大潤發的線上之路,要從和阿里巴巴的聯姻開始說起。2017年11月阿里入股高鑫零售,高鑫零售掀起了一次徹底的“系統升級”。在這位互聯網老大哥的強勢帶動下,大潤發的線上改造也開始走入了快車道。

線上方面,大潤發直接接入了阿里的“淘鮮達”業務。淘鮮達隸屬於阿里的天貓超市事業群,為傳統的大賣場提供線上線下整合的新零售方案,通過數字化經營協助其提高效率。

大潤發門店接入淘鮮達後,門店周邊5公里內的消費者在手機淘寶搜索“淘鮮達”下單購買生鮮食品和日用品,可於1小時內配送到家,滿39元免基礎運費。目前,每家大潤發門店可為淘鮮達業務提供近2萬個品項,品種涵蓋超市生鮮、日用品等各種產品。

注入阿里的線上基因後,大潤發的線上營銷方案也做得有聲有色。進入淘鮮達首頁,新用戶會送滿減券,蔬果、牛奶、水產等不同品類經常會做滿減活動。在知乎一篇淘鮮達的體驗問答中,價格便宜、品類齊全、特價活動多、準時是被多數網友認可的優點,錯配情況會偶爾發生,但售後服務完善也為淘鮮達扳回一分。

2019年3月,高鑫零售給出一份數據,經過一年時間的運營,從客戶購物體驗及滿意度相關的三項關鍵指標來看:一小時配送的準點率已超過99%,頁面缺貨率低於3%,出貨的缺貨率低於0.1%。

門店的日均單量也在不斷攀升,2019年全年店日均單量為640單,當年雙十一的日訂單同比上一年翻了一番,未稅客單價達64元。

這意味著以淘鮮達業務為主的數字化改造步入正軌,“隨著線上單量的提升,人工、折舊等固定成本有所攤薄,帶動線上訂單盈利能力有所向好。”北京工商大學教授洪濤對龍商網&超市週刊說道。

黃明端此前曾表示:“數字化轉型提前進入收成期。”據悉,從阿里入股後的2018年開始,按計劃數字化業務要到2020年才能進入盈利模式,但2019年上半年已經提前達成,其中,“生鮮一小時達”在免運費的前提下已經盈利的。

“目前,眾多傳統商超企業的到家業務大多是以虧損換市場,而大潤發的線上業務不僅已經扭虧為盈,並隨著數字化改造的持續推進盈利能力會進一步凸顯。”北京京商流通戰略研究院院長賴陽對龍商網&超市週刊記者說。

黃明端預測,2020年線上B2C將整體增長50%,B2B和B2C業務的整體銷售額佔比超過20%。

重構大賣場核心:生鮮打頭 食品開路

從最新財報看,高鑫零售仍鍾情於線下門店擴張。截至2019年12月末,高鑫零售在內地共有486家綜合性大賣場。

沒有放棄線下業務,也讓高鑫零售繼續保持國內商超第一的市場份額。為了配合線上業務的開展,大賣場重構也是大潤發數字化轉型的重要組成部分。

2019年上半年,高鑫零售的開店速度明顯放緩,重心放在歐尚與大潤發的門店整合及大賣場改造上。

據財報披露,整合中歐尚門店調整了產品組合、供應商結構及營運流程,門店整合已於2019年中大致完成,接下來工作重點就放在了重頭戲——大賣場重構上。

重新定義大賣場,重生的大潤發為大賣場轉型趟了一條路

賣場重構主要包括品類、功能及顧客心智的重構。具體體現在:生鮮方面大幅增加門店的果蔬、海鮮活鮮、凍品及加工自制的單品數、增加標品生鮮;以聯營、出租、合作等方式整合品牌資源,比如將家電品類交由蘇寧代銷;在食品、非食等標品上,通過天貓、盒馬、淘鮮達等渠道豐富門店網紅商品資源,據記者瞭解,在大潤發的改造過程中,曾特意陳列了一組“天貓網紅品牌”的商品貨架。

這體現出大潤發改造的核心思路:強化門店生鮮自營能力及經營佔比,深耕生鮮這一核心驅動品類;收窄自營品類業務,打造資源整合平臺;升級非食品類,吸引中高端年輕消費人群。

經過大刀闊斧的改革,大潤發由原來以生鮮、家雜、百貨為主的一站式傳統大賣場全面轉型為專注於生鮮食品的大賣場。

黃明端之所以如此看重生鮮,源於兄弟企業盒馬的生鮮食品業績佔比超過70%,受盒馬啟發,黃明端決定採取和盒馬在商品定位上的相同模式。

轉型後的大賣場業績增效明顯,在完全改造的10家門店中,位於上海第一家改造的大潤發門店,業績增長率超出同城其他門店近10%。“隨著高鑫零售線上訂單量、客單價穩步增長,以及賣場重構帶來的客流改善,有望帶動同店水平穩步提升。”賴陽表示。

2019年底,黃明端在高鑫零售的年會上明確了2020年的戰略目標:繼續重構大賣場業態,升級改造高鑫零售目前存量門店的數字化水平。

多條腿走路:保存量 擴增量

線下門店的改造只是高鑫零售對於存量的轉換,面對日益下滑的客流,大賣場如何保住存量擴充增量是經營者需要面對的現實問題。

在擴充增量方面,黃明端有自己的想法。在公共場合他曾表示:“2020年,零售業將趨於小型化、社區化、便利化,大潤發未來發展的重點是與天貓超市共享庫存、社區團購、中型超市業態、試驗前置倉”。

重新定義大賣場,重生的大潤發為大賣場轉型趟了一條路

貓超庫存共享是以貓超作為流量入口,在離顧客最近的大潤發門店、前置倉來配送給顧客。共享庫存分兩塊業務,基於消費者位置5公里範圍內,為其提供1小時達服務,在5-20公里範圍內提供半日達服務。

據瞭解,由於貓超沒有生鮮,1小時達的服務大部分是大潤發的商品,半日達的商品來源不一定,但貓超會優先推薦大潤發。可以看出,在阿里系的支持下,大潤發獲取了一部分來自天貓超市線上流量的轉化,其線上業務輻射能力也從2公里延展至5公里。

社區也是大潤發擴充增量的關注重點,為了搶佔社區消費者,大潤發與菜鳥驛站合作試水社區團購業務。“菜鳥驛站是離社區顧客最近的業態,能夠解決最後一里路的配送和流量問題。”黃明端介紹,“大潤發的社區團購業務是兩條腿走路,一是跟菜鳥驛站合作;一是通過我們自己發展社區寶媽。”

開展社區團購業務離不開前置倉的支撐,由於前置倉燒錢嚴重,黃明端直言還未找到盈利模型,因此前置倉還在試驗階段。就目前而言,大潤發全國500多家門店已足夠作為團購業務的前置倉。

與此同時,在實體店方面,大潤發也開始拓展不同業態。現如今,商超小型化趨勢很明顯,近幾年,永輝在中超領域走得比較順利,這讓黃明端看到了中超的發展潛力。

此前,大潤發與盒馬鮮生聯手打造的“盒小馬”就是其對中超業態的探索,主要集中在江蘇、安徽的三四線城市。在一線城市,中超業態也開始開店,比如北京的西紅門店就是大潤發對中超模型打磨的樣板店。

這四項業務是大潤發對未來繪製的藍圖,受不同因素影響,推進進度各異。用黃明端的話說:“貓超庫存共享是“大張旗鼓”,中型超市業務、社區團購已經啟動,前置倉也在測試之中。”

三年前,大潤發投靠阿里麾下,被評價為“贏了對手卻輸了時代”。如今,大潤發蟄伏數載後又重現鋒芒,用實例告訴業界:“數字化趨勢勢不可擋,傳統大賣場轉型勢在必行,與電商聯手並不意味著戰敗,反而是轉型升級的一條出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