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文化」佛教中的佛塔

佛塔,又名浮屠(梵語“佛陀”的音譯),藏語稱“曲登”。 佛塔最初是用來供奉舍利、經卷或法物。佛教於公元一世紀始入中國,歷漢化而形成漢傳佛教,佛塔樣式也由覆缽式塔漢化為亭閣式塔、樓閣式塔,又由樓閣式塔衍生出密簷式塔。中國的佛塔按建材可分為木塔、石塔、磚塔,許多佛塔會刻有建塔碑記﹑佛像﹑佛經等。


佛塔,亦稱寶塔,是佛教信徒供奉使用的宗教象徵。該器呈標準的佛塔造型,分為塔頂、傘蓋、塔身及塔座四個部分。


佛塔分類:

1.按層級分:三十七重塔﹑十七重塔﹑十五重塔﹑十三重塔﹑九重塔﹑七重塔﹑五重塔﹑三重塔等。

2.按形狀分:方塔﹑圓塔﹑六角形塔﹑八角形塔等,另有大塔﹑多寶塔﹑瑜祗塔﹑寶篋印塔﹑五輪塔﹑卵塔﹑無縫塔﹑樓閣式塔﹑密簷塔﹑金剛寶座塔﹑墓塔﹑板塔婆﹑角塔婆。

3.按所納藏之物分:舍利塔﹑發塔﹑爪塔﹑牙塔﹑衣塔﹑缽塔﹑真身塔﹑灰身塔﹑碎身塔﹑瓶塔﹑海會塔﹑三界萬靈塔﹑一字一石塔﹑籾塔等。

4.按建築材料分:磚塔﹑石塔﹑玉塔﹑沙塔﹑泥塔﹑土塔﹑糞塔﹑鐵塔﹑銅塔﹑金塔﹑銀塔﹑水晶塔﹑玻璃塔﹑琉璃塔﹑寶塔﹑香塔。

5.按性質意義分:祈福塔﹑報恩塔﹑法身塔﹑壽塔。

6.按塔排列位置之樣態分:孤立塔﹑對立式塔﹑排立式塔﹑方立式塔﹑拱立式塔﹑分立式塔。

7.按樣式分:覆缽式塔﹑龕塔﹑柱塔﹑雁塔﹑屋塔﹑無壁塔﹑喇嘛塔等。


宋代五色供養塔

此為典型印度“窣堵坡”(Stupa)樣式佛塔,分為五層,由內到外分別由鐵、銅鎏金、銀、金和琥珀製成,分別象徵了五輪的種子,《尊勝佛頂修瑜伽法軌儀》中說:“五輪即五智輪,五智便成五分身,五輪盡攝法界輪”。

「佛教文化」佛教中的佛塔

雲南省博物館館藏



元代舍利塔/琉璃塔

由七層組成,最下層為四蹄足方託,上置深束腰仰覆蓮塔基。三層為鐘形覆缽,上部飾四個獸面,口銜串珠寶珠。覆缽中部還有一道圓箍,下垂流蘇及摩尼珠,覆缽之上是“亞”字形疊澀須彌座式剎基,上飾焦葉。剎基上安裝圓臺形相輪十一道,然後是天盤、地盤及蒜頭形寶珠。第二層束腰形塔基內墨書“至正七年歲次丁亥二月初八廿時歸化通顯密大師”,至正七年為公元1348年,這說明該塔是瘞埋高僧骨灰的舍利塔。

「佛教文化」佛教中的佛塔

甘肅省博物館館藏

真珠舍利寶幢


「佛教文化」佛教中的佛塔

蘇州博物館館藏


1.明代明銅噶當塔

由摩尼寶珠、日、月及蓮花寶頂組成塔剎,下承圓形刻蓮瓣紋飾的華蓋,華蓋邊緣有垂飾一圈,塔剎與華蓋間飾絲帶,並在塔剎兩側向上翻折呈“U”型。再下為十三級相輪,相輪之下為山字型須彌座,鈴形塔身,身飾兩圈金剛圈,圓形雙層仰覆蓮臺座,蓮臺上下底邊各飾一圈聯珠紋。附一木質鏤花底座,底座上的圓形木託可拆開。噶當塔隨著著名佛教高僧阿底峽尊者入藏弘法而傳入藏區,是獨具特色的一種藏傳佛教的佛塔形式。

「佛教文化」佛教中的佛塔

四川省博物館館藏


2.明代噶當塔

噶當塔是公元11世紀初,印度高僧阿底峽來藏傳法時首次傳入的.這兩尊佛塔造型基本相似,佛塔塔頂不僅飾有日月等吉祥造型,還飾有噴焰末尼寶,是明代年間西藏地區比較常見的造型特點。

「佛教文化」佛教中的佛塔

布達拉宮藏

3.明代八大善逝佛塔之二——菩提塔(藏語稱:強久曲登)

打造於公元1692-l693年間,耗銀2000餘兩的菩提塔,塔高5.30米,塔基正面法座中央浮雕一尊銅鎏金東方護國天王像,左右浮雕寶象,塔階四級四方,塔面鑲嵌千餘顆珍寶,塔門內供有一尊銅鎏金釋迦牟尼結與願印像。
菩提塔由來:相傳釋迦牟尼36歲時的藏曆4月15日,在古印度摩竭陀國菩提伽耶城金剛座菩提樹下,正覺成道,影勝王初次造此種塔以紀念,故名菩提塔。

「佛教文化」佛教中的佛塔

布達拉宮藏

4.明代八大善逝佛塔之五—降佛塔(藏語稱:拉波曲登)

打造於公元1692-1693年間,耗銀2000兩的降佛塔,塔高5.30米,塔基正面中央浮雕一尊銅鎏金南方增長天王像,左右浮雕寶馬。塔階為四級四方,塔基與塔瓶間中央置三排梯(意為佛從此梯降至人間),塔面鑲嵌紅寶石等珍寶千餘顆,塔門內供有銅鎏金釋迦牟尼結禪定印象。
降佛塔由來:佛教徒認為釋迦牟尼57歲時,夏季在天界說法,於藏曆9月22日由天界降臨至古印度桑伽屍國,由具明王在舍衛城初建此塔以紀念,故名降佛塔。

「佛教文化」佛教中的佛塔

布達拉宮藏

5.明鎏金銅喇嘛塔


「佛教文化」佛教中的佛塔

南京博物館館藏



佛塔文物

1.清粉彩描金佛塔

「佛教文化」佛教中的佛塔

瀋陽故宮博物院館藏

2.清代金佛塔


「佛教文化」佛教中的佛塔

北京故宮博物院館藏

3.清代銅鎏金嵌玻璃佛塔


「佛教文化」佛教中的佛塔

北京故宮博物院館藏

4.清乾隆掐絲琺琅大佛塔


「佛教文化」佛教中的佛塔

北京故宮博物院館藏

5.清代金嵌珍珠寶石塔


「佛教文化」佛教中的佛塔

北京故宮博物院館藏


6.清代乾隆御筆佛塔唐卡

這是一座菩提塔,塔的寶珠頂,日月上寫有梵文蘭扎體經咒,寶蓋至塔座以上寫有般若波羅密多心經。塔瓶中央繪有般若佛母,四級塔身的正中央有一位背對著的禪修者,其左右寫有紀年題款“乾隆九年甲子之日敬書”。

「佛教文化」佛教中的佛塔

布達拉宮藏

7.清代綠地粉彩西番蓮紋喇嘛塔


「佛教文化」佛教中的佛塔

國家博物館館藏

8.清光緒穆宗毅皇帝金髮塔

塔身鑲嵌紅寶石二顆,綠寶石一顆。塔門上匾額刻“穆宗毅皇帝發塔”,底刻“光緒元年九七金庫平重一百四十兩”。穆宗毅為同治皇帝載淳的廟諡號。光緒元年是公元1875年。塔頂鑲嵌紅珊瑚一顆。四周有四條金鍊上各有四隻鈴,頂下有二層共二十四隻鈴。

「佛教文化」佛教中的佛塔

南京博物院館藏

9.清代七級金佛塔


「佛教文化」佛教中的佛塔

南京博物院館藏

10.清代金鑲珠石發塔

「佛教文化」佛教中的佛塔

北京故宮博物院館藏

11.清代金髮塔

塔由下盤、塔鬥、塔肚、塔頸、塔傘及日月6部分組成,各層均於適當部位嵌珠寶、綠松石、珊瑚等。塔肚內供佛後置一盛發金匣,金匣正面飾六字真言、匣牆有八吉祥紋飾,下配白檀香木座。塔下承以紫檀木蓮花瓣須彌座,塔座前正板上貼有“大清乾隆年敬造”款。
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乾隆帝的生母崇慶皇太后病逝於圓明園長春仙館。乾隆帝為表示對已故母親的孝敬,在其母去世不到一月時,即下詔製作金塔一座,專盛皇太后御發。
金髮塔共用黃金三千多兩,由清宮造辦處承做,並派遣大臣福隆安、和珅等督辦。金髮塔設計式樣經乾隆帝欽定,而後經過三個多月的緊張趕製而成,安放在崇慶皇太后生前居住過的壽康宮東佛堂內。金髮塔以盤紋焊接和錘胎鏨花工藝製作,紋飾精美,造型高峻而玲巧,反映了清乾隆朝金屬工藝的水平。

「佛教文化」佛教中的佛塔

北京故宮博物院館藏



國內著名佛塔建築


1.青海塔爾寺白塔

塔爾寺又名塔兒寺,地處青海省省會西寧市湟中區城區,創建於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得名於大金瓦寺內為紀念黃教創始人宗喀巴而建的大銀塔,藏語稱為“袞本賢巴林”,意思是“十萬獅子吼佛像的彌勒寺”,塔爾寺是中國藏傳佛教格魯派(黃教)六大寺院之一。酥油花、壁畫和堆繡被譽為“塔爾寺藝術三絕”,另外寺內還珍藏了許多佛教典籍和歷史、文學、哲學、醫藥、立法等方面的學術專著。每年舉行的佛事活動“四大法會”,更是熱鬧非凡。

「佛教文化」佛教中的佛塔

塔爾寺白塔


2.西藏布達拉宮白塔

布達拉宮(藏文:པོ་ཏ་ལ),坐落於中國西藏自治區的首府拉薩市區西北瑪布日山上,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集宮殿、城堡和寺院於一體的宏偉建築,也是西藏最龐大、最完整的古代宮堡建築群。

布達拉宮最初為吐蕃王朝贊普松贊干布為迎娶尺尊公主和文成公主而興建。1645年(清順治二年)清朝屬國和碩特汗國時期護法王固始汗和格魯派攝政者索南群培重建布達拉宮之後,成為歷代達賴喇嘛冬宮居所,以及重大宗教和政治儀式舉辦地,也是供奉歷世達賴喇嘛靈塔之地,舊時與駐藏大臣衙門共為統治中心。1988—1994年再次大規模修繕。

「佛教文化」佛教中的佛塔

布達拉宮宮前

3.西藏哲蚌寺白塔

哲蚌寺系黃教六大寺廟之一,原名是吉祥永恆十方尊勝州,藏語意為“堆米寺”或“積米寺”,藏文全稱意為“吉祥積米十方尊勝州”。它坐落在拉薩市西郊約十公里的根培烏孜山南坡的坳裡,由黃教創始人宗喀巴之弟子降央曲吉-扎西班丹於1416年創建。解放前該寺僧眾超過一萬人,是藏傳佛教最大的寺廟。擁有141個莊園與540多個牧場,是藏傳佛教最大的寺廟。

「佛教文化」佛教中的佛塔

哲蚌寺

4.甘肅拉卜楞寺金塔

拉卜楞寺,位於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縣,藏語全稱為:“噶丹夏珠達爾吉扎西益蘇奇具琅”,意思為具喜講修興吉祥右旋寺。簡稱扎西奇寺,一般稱為拉卜楞寺。拉卜楞寺是藏語“拉章”的變音,意思為活佛大師的府邸。是藏傳佛教格魯派六大寺院之一,被世界譽為“世界藏學府”。鼎盛時期,僧侶達到4000餘人。

寺主是第六世嘉木樣呼圖克圖,其他領導人包括八大堪布、四大賽赤。拉卜楞寺在歷史上號稱有108屬寺(其實要遠大於此數),是甘南地區的政教中心,拉卜楞寺保留有全國最好的藏傳佛教教學體系。

「佛教文化」佛教中的佛塔

拉卜楞寺

5.四川色達佛學院金塔

色達五明佛學院,全稱是色達喇榮五明佛學院,簡稱是五明佛學院(教授五明的佛學院都有五明佛學院):坐落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色達縣境縣城東南方約20公里處,海拔3600米上。在重重的群山環繞之中,溝裡的僧舍,以佛學院的大經堂為中心,密密麻麻搭滿了四面的山坡,為數眾多的絳紅色小木屋,延綿起伏,蔚為壯觀。這些紅色小木屋,是五千名僧俗的住所(出家男子稱扎巴,出家女子稱覺姆即女尊者)。

色達喇榮五明佛學院是由晉美彭措法王1980年創辦,在短短30年間從藏區一個山谷深處迅速崛起,一躍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藏傳佛學院。五千在家出家僧眾在此修行居住。佛學院戒律十分嚴格,男眾女眾的僧舍涇渭分明。

「佛教文化」佛教中的佛塔

色達佛學院金塔

6.四川亞青寺金塔

亞青寺:在四川省白玉縣昌臺區阿察鄉境內,1985年蔣陽龍多加參尊者(喇嘛阿秋仁波切)創建,是第二銅色德山亞青鄔金禪修聖處。

主傳寧瑪巴(紅教)龍欽、龍薩兩種傳承的大圓滿實修教法(耳傳竅訣)—— 極密心滴部之徹卻、脫嘎 ,嚴格要求弟子閉關實修。喇嘛阿秋仁波切為藏漢各省數萬人傳授大圓滿法之殊勝引導。有眾多弟子顯現出成就之兆:圓寂後遺體出現五彩舍利、彩虹貫空、遺骨成水晶及自生佛像等。亞青寺授記中,未來將有眾多弟子虹化而去。

「佛教文化」佛教中的佛塔

亞青寺金塔


7.四川鄧登曲登佛塔

鄧登曲登佛塔又名降魔塔,位於色達縣的色柯鎮,距縣城1.5公里。 該塔始建於藏曆鐵豬年(1913)。據傳,此塔是色達年龍寺的空行母託夢於色達瓦須世襲頭人嘎奪和喇嘛索郎羅吾,為鎮妖驅邪、消災解難、普渡眾生、太平興旺之預言而主持修建,是為四川省最高的藏傳佛教寶塔。

「佛教文化」佛教中的佛塔

鄧登曲登佛塔

8.雲南允燕佛塔

允燕佛塔又稱曼勐町塔,位於盈江縣城以東1公里的允燕山上,“允燕”是傣語,意為吉祥、歡躍、令人嚮往的地方。是雲南小乘佛教最重要的佛塔之一,佛塔始建於1947年,歷時8年才告竣工,雖然是近代產物,但古風濃郁,被列為雲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佛教文化」佛教中的佛塔

允燕佛塔

9.雲南大理崇聖寺三塔

崇聖寺三塔位於大理古城西北部1.5公里處,西對蒼山應樂峰,東對洱海,距山腳約為1500米。南336米處有桃溪向東流過。北76米處有梅溪,東靠滇藏公路。三塔由一大二小三閣組成。大塔又名千尋塔,當地群眾稱它為“文筆塔”,通高69.13米,底方9.9米,凡16級,為大理地區典型的密簷式空心四方形磚塔。南北小塔均為十級,高42.17米,為八角形密簷式空心磚塔。三座塔鼎足而立,千尋塔居中,二小塔南北拱衛。

「佛教文化」佛教中的佛塔

大理崇聖寺三塔

10.青海安多天然佛塔


「佛教文化」佛教中的佛塔

安多天然佛塔

11.西安大雁塔

大雁塔位於唐長安城晉昌坊(今陝西省西安市南)的大慈恩寺內,又名“慈恩寺塔”。唐永徽三年(652年),玄奘為保存由天竺經絲綢之路帶回長安的經卷佛像主持修建了大雁塔,最初五層,後加蓋至九層,再後層數和高度又有數次變更,最後固定為今天所看到的七層塔身,通高64.517米,底層邊長25.5米。

大雁塔作為現存最早、規模最大的唐代四方樓閣式磚塔,是佛塔這種古印度佛寺的建築形式隨佛教傳入中原地區,並融入華夏文化的典型物證,是凝聚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結晶的標誌性建築。

「佛教文化」佛教中的佛塔

西安大慈恩寺內

12.成都寶光寺舍利塔


「佛教文化」佛教中的佛塔

寶光寺

13.山東臨清舍利塔

「佛教文化」佛教中的佛塔

臨清舍利塔

14.少林寺塔林

「佛教文化」佛教中的佛塔

河南嵩山少林寺

15.齊雲塔

齊雲塔本稱釋迦舍利塔、金方塔、白馬寺塔。始建於東漢永平年間,金代重修。齊雲塔在洛陽白馬寺山門外東南約200米處,是洛陽一帶地面現存最早的古建築,也是中原地區為數不多的金代建築遺存之一。塔的造型具有唐、宋時期密簷樓閣式塔的特點,並採用了仿木結構做法,對研究金代建築特徵、尤其是中原地區金代磚塔結構特點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實物例證。

「佛教文化」佛教中的佛塔

白馬寺內

16.嵩嶽寺磚塔

在河南省登封縣太室山南麓的。嵩嶽寺內建於北魏正光元年(520年),為我國現存最古老的磚砌佛塔.塔高四十餘米,十五層,平面呈十二角形。塔的周長三十多米,壁厚兩米多,塔的造型呈拋物線,除塔尖的螺旋形頂剎為漢白玉石雕外,其他部分都是用青磚黃泥白灰壘砌而成。這座古塔造型精巧秀麗,各層之間都有坤門,斗拱,風窗,力士,鳥獸等青磚雕飾。尤其那些磚雕鳥獸,刀工細膩,造型活潑,動體性格強,大有呼之慾飛之勢。

「佛教文化」佛教中的佛塔

河南登封




東南亞佛塔建築

1.緬甸固都陶佛塔

固都陶佛塔的意思是全世界最偉大的功德佛塔, 全名是瑪哈羅迦瑪若盛佛塔,瑪若盛是佛的稱號。佛塔於1857年修建完成,當時召集了全緬甸和東南亞共計2400餘名高僧

「佛教文化」佛教中的佛塔

固都陶佛塔

2.尼泊爾博達哈大佛塔

博達哈大佛塔(Bodhnath Stupa),位於加德滿都市中心以東 8 公里,是尼泊爾著名的古蹟之一。塔高38米,直徑100米。是全世界最大的圓佛塔,白色巨大的穹形,博達哈大佛塔是加德滿都谷地文化遺產之一。


「佛教文化」佛教中的佛塔

博達哈大佛塔

3.印度孟買葛印卡大佛塔


「佛教文化」佛教中的佛塔

葛印卡大佛塔

4.緬甸達瑪央吉佛塔

「佛教文化」佛教中的佛塔

達瑪央吉佛塔

5.老撾萬象大佛塔

「佛教文化」佛教中的佛塔

萬象大佛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