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食兩用的“芡實”,掌握人工栽植技術,助力農民創收致富

芡實為睡蓮科植物芡的乾燥成熟種仁,從黑龍江至雲南、廣東等地區均有廣泛分佈,具有補脾止瀉、除溼止帶的功效。近年來,芡實的需求量逐漸加大。為 了促進農業增收,總結掌握芡實的高產高效栽培技術,並加以示範推廣。

芡實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以及其他微量元素,具有不錯的保健功能。因此,芡實常用作滋補藥食,能起到積極的食療和保健作用,越來越得到人們的認可和喜愛。農民學習種植芡實,可以獲得不錯的經濟效益。

藥食兩用的“芡實”,掌握人工栽植技術,助力農民創收致富

一、芡實的特徵特性

芡實是睡蓮科芡屬大型水生植物,一年生的草本植物。芡實的根有初生根、不定根和次生根。初生根很不發達,次生根的結構十分簡單,芡實的根系主要由不定根組成,為鬚根,顏色為白色,長度可達100釐米以上,橫徑在0.4-0.8釐米,簇生於葉柄基部。芡實植株的莖為短縮莖,節間密集,呈現倒圓錐形。芡實的葉片分為水中葉和浮葉,水中葉為過渡葉,第1-4張葉屬於水中葉,定型葉葉面直徑能夠達到1米以上,葉面濃綠色,具有明顯的皺褶。芡實的花單生,具有萼片4片,花呈現紫色或白色,雄蕊多輪排列,花粉由外向內逐漸退化,為多室子房,每一子房具多枚胚珠,屬於自花授粉的植物。芡實的果實為花托包被的假果,花萼宿存於果實頂端呈尖嘴狀,整個果實形似雞頭,果形較大,一般重量在0.5公斤左右,內有多室,種子100-200粒。芡實的種子呈圓形,直徑在1-1.5釐米,百粒重可達150克以上,一般具有較厚的假種皮。

藥食兩用的“芡實”,掌握人工栽植技術,助力農民創收致富

二、芡實的人工種植高產模式

1、品種選擇

除了俗稱的北芡、南芡,芡實目前尚未有定型的品種。目前,通常栽培的蘇州紫花芡、蘇州白花芡,其實內含有3-5個不同的種系,出籽率、籽粒大小、單果質量差異較為顯著。根據多年的種植經驗,我們應該選擇早熟類型,果實大、出籽率高,且籽大的植株可以留作種用,每年進行選留。

2、選擇地塊

芡實的整個生長過程中絕不能斷水,整個生長期的適宜水位為30-90釐米,並且所需水位要隨著生長髮育進程不斷地進行適當調節,以保持淺水種植以便於管理,並利於高產優質。芡實的生長要求土壤肥沃、富含有機質、具有20釐米以上的耕作層,水源能夠自由控制的池塘、溝河以及稻田均可以正常種植。種植土質適宜選擇不漏水、不漏肥的粘土和壤土,塘田四周應該做高70-80釐米、寬40-50釐米的田埂,規模集中的田塊田埂應做得更高、更寬、更結實。在確定種植地的時候,我們儘量選擇水稻田上游田塊,以有效保證灌溉水源清潔。如果灌溉使用了除草劑的稻田排放水,就會導致芡實植株發生嚴重的藥害,進而使植株葉片發黃、發紅、心葉不長,藥害嚴重時,容易造成整株的死亡。

藥食兩用的“芡實”,掌握人工栽植技術,助力農民創收致富

3、栽種方法

芡實植株主要以種子繁殖,可以直播也能夠育苗移栽。蘇芡的植株無刺,可以提前育苗,既便於苗期集中管理和苗期病蟲防治,進而能夠保證苗全、苗壯,又能適當延長植株田間生長期,提高產量和品質。

(1)苗床準備

芡實育苗的苗床最好是選擇土質肥沃、保水性好、可隨時控制水位、灌排方便、避風向陽、田間無雜草的地塊。一般育苗床與移苗床的面積之比為 1∶100,移苗床與大田種植面積之比為 1∶50。對於播種面積大的地塊,應該在耕翻過的空田上開出寬 1-1.5米,長度根據實際情況而定,一般不超過100米,深15釐米的育苗池。對於種植面積小的地塊,可以直接利用門前空地挖淺池或四周壘磚,高度在20釐米,底襯塑料薄膜,上填河泥厚10釐米左右,做成苗床。

(2)種子準備

芡實的高產栽培一般都採用育苗移栽的方法,而培育壯苗是獲得高產的關鍵措施之一。培育壯苗首先要選擇好的品種:一是選經過提純復壯的品種;二是從符合所栽品種特徵、結果多、果大且飽滿的植株上自留選取;三是從第3-5次採收的果實中選種;四是選擇大小均勻,成熟度高,經 過科學貯藏的種子。在選種時,切忌選用上年散落在水中而自然發芽的劣質苗,這種苗產量低、抗病力差。根據育苗方式不同,大棚、小棚育苗,一般於每年的3月中、下旬開始,露地育苗的於每年的4月上旬進行,將年前埋藏的種子取出,並剔除小粒、爛粒、嫩粒種子,並淘洗乾淨。

(3)浸種催芽

在正式播種前的7-10天,將淘洗乾淨的種子置於缸或盆裡,注入清水,水量以浸沒種子5釐米為宜。然後將裝有種子的缸或盆放在陽光下晾曬,以提高水溫。需要注意的是,每天都應該及時換水,等到60%以上的種子露白時即可進行播種。

(4)播種育苗 

根據芡實的不同育苗方式,我們應該選擇適宜的播種期。在播種之前,苗床水要保持清澈,不能渾水進行播種。一般每平方米的苗床播種子2公斤左右。在播種時,我們要在水面上方的40釐米處左右輕撒,以保證播種較為均勻,防止種子陷入河泥中而影響出苗率。

(5)小苗移栽

在播種後的30-40天,也就是每年的5月中下旬,當芡實幼苗長有1-2片小圓形葉時,即可進行移栽。移栽田最好是選擇肥力足、土壤疏鬆、避風向陽、灌排方便的水田,四周做高田埂,清除雜草, 整平田面,灌水並保持水位深度在10-15釐米。對於肥力差的田塊,我們可以提前施入腐熟的有機肥2000-2500公斤或三元複合肥40-50公斤,然後耕翻後整平。在移苗時,我們需要帶著泥土將根和種子一起挖出,並及時進行移栽。如移栽田遠離苗床,我們必須洗淨根系,並整理好排放在盆中,覆蓋遮陽網。移栽行距為40釐米,株距為30釐米。我們需要注意防止泥土埋沒移栽苗的心葉,以避免影響發棵,甚至造成死亡。等到幼苗緩苗之後,隨著新葉的生長,移栽田中要逐漸加深水位,直到定植前移栽田的水位深應接近定植大田,一般水位可深30-40釐米。在種子發芽率正常的情況下,每1公斤的種子育成的小苗可移栽40-50平米的苗床。

(6)大田定植

在正式定植前,我們需要按照株行距約2.3米見方,事先用蘆葦或小竹竿等插上標記,然後在旁邊開穴,穴深為20釐米左右,每一畝土地開120穴左右。定植田的水位應該根據定植苗的大小來確定,一般保持穴內水深30釐米左右。在每年的6月中下旬,當定植苗具有3-4片圓葉,大葉直徑在20-25釐米、葉柄長40-50釐米、粗1-1.5釐米的時候,就可以進行定植。

藥食兩用的“芡實”,掌握人工栽植技術,助力農民創收致富

4、田間管理

(1)防風

在芡實的生長初期,如果風浪較大,對其生長髮育不利。我們需要在湖蕩或者大田的四周種植茭草,進而形成圍帶,以便減少風浪對芡實幼苗的影響,以利於植株的正常生長。

(2)補苗

在種植過程中,我們必須要確保齊苗。一般情況下,在水面葉片的直徑達到10釐米的時候,就要及時查苗,如果發現缺苗,需要及時補種,芡實補種的原則為移密補稀。

(3)壅土

對於淺栽苗來說,在植株心葉逐漸生長的過程中,如果不能及時進行培土壅根,則不能為新的心葉生長和根生長提供充足的營養供應。因此,我們需要在芡實苗生長的過程中,逐漸培泥壅根,將淺穴填平。

(4)除草

在芡實植株葉片封行之前,需要及時進行除草,如果發現雜草,就要將其揉成團,然後埋入土中用作肥料。在芡實封行之後,一般是在7月底至8月初,就不再進行除草。

(5)灌水

在芡實生長過程中,絕對不能斷水,且在生長過程中對水的需求量較大。在芡實的生長前期,應該保持淺水,水層一般為7-10釐米,生長的中期水位保持在30-50釐米,後期最深可達1.3-1.5米。水位較深雖然有利於芡實生長,但當水位超過1.5米的時候,由於水大、浪大,芡實植株的葉柄、花梗生長量較大,會大量消耗養分,不利於芡實產量的增加,而且給採收帶了困難。

(6)追肥

芡實對肥料的需求量不大,一般情況下,不適宜施用過量的氮肥。如果施用氮肥過多,則葉面容易出現瘤狀突起,並且會影響結果並加重各種病害的發生。在實際生產中,我們可以根據芡實葉片的顏色判斷其是否缺少肥料。當植株的葉片深綠、光亮、大而肥厚時,表明植株不缺肥;當其葉片薄而發黃,新葉生長較慢時,則植株缺肥。

芡實的追肥多采用泥肥混合成團的辦法,俗稱“糞攪泥”,即用腐熟人糞尿300-375公斤分2-3次拌入500公斤的半乾河泥中,每拌1次應堆放幾天,使泥土充分吸收養分,待半乾時再捏成泥團。如果在泥團中增加一些複合肥料,增產效果將更好。施肥團時,我們應該遠離植株10-15釐米,每株每次1公斤左右,施肥時間從7月中旬開始,到封行前結束。

藥食兩用的“芡實”,掌握人工栽植技術,助力農民創收致富

5、病蟲害防治

(1)芡實葉斑病

這種病害又稱為黑斑病、麩皮瘟。一般在每年的7月中旬至8月中旬危害嚴重,如果田塊水溫高,水質差,則發病嚴重;如果氮肥過多,植株生長過旺也容易發生葉斑病。在發病初期,葉片外緣有許多暗綠色圓形病斑,後轉為深褐色,有時具輪紋,直徑在3-4毫米,最大可達8毫米,易腐爛。病害嚴重時,病斑連片,使整片葉腐爛,環境潮溼時,病斑上生鼠灰色黴層。

防治方法:田間必須按芡實的不同生育階段管理好水層,做到水位深淺適宜,以水調溫,可以防止田間長期死水。如果發現病葉要及時摘除,然後再噴施50%多菌靈可溼性粉劑外加75%百菌清可溼性粉劑500-600倍液,或者62.25%腈菌錳鋅可溼性粉劑600-800倍液,50%苯菌靈可溼性粉劑1000-1500倍液,間隔7-10天噴撒1次, 連續防治2-3次,在採收前的一週停止用藥。

(2)芡實葉瘤病 

每年的7-8月正值夏季高溫季節,氣溫高,光照強,水溫高,水質差,又經常遇到雷陣雨、悶熱天氣,芡實的葉瘤病容易發生。在發病初期,葉面出現淡綠色黃斑,後隆起膨大呈不規則瘤狀,直徑在4-50釐米,高為2-10釐米,黃色,上有紅斑或紅條紋,後期開裂或腐爛。有瘤葉片容易下沉到水底。

防治方法:田間水位在莖葉旺盛生長期應控制在40釐米,果實採收期不低於35釐米,並經常添加新水,以防止長期死水,禁用汙水灌溉。在定植緩苗之後,植株開始進入旺盛生長階段,可分期噴藥預防,如葉面噴施70%甲基硫菌靈可溼性粉劑1000-1500倍液或50%多菌靈可溼性粉劑800-1000倍液或10%苯醚甲環唑水分散粒劑1500-2000倍液,間隔7-10天噴1次,連噴2-3次即可。如果發現病瘤及時割除,並攜帶出田外深埋。

(3)芡實炭疽病 

芡實的炭疽病於每年的6-11月發生,8-10月份受害嚴重,發生較為普遍。高溫多雨尤其是暴風雨頻繁的年份或季節易發病;連作地塊或植株過密、通風透氣性差的田塊發病重。這種病主要為害葉片,也可侵害花梗。在發病初期,葉片上病斑圓形或近圓形,直徑在2-7毫米不等,病斑融合成不規則小斑塊,邊緣為褐色,中央淡褐色,具有明顯同心輪紋,其上生小黑點。病情嚴重時,病斑密佈,有的破裂或穿孔。花梗上病斑呈紡錘形,褐色,稍凹陷。

防治方法:我們需要及時清除病株、病葉,並帶出田外深埋。藥劑防治,我們可以用25%溴菌腈可溼性粉劑500-800倍液,或25%咪鮮胺乳油800-1000倍液噴霧或潑澆,間隔7天防治1次,連續防治2-3次。

(4)扁卷螺和錐實螺 

扁卷螺和錐實螺為害芡實的主要時間為每年的4月中旬至6月中旬,正值芡實種子的萌芽期,可將胚芽夾斷,進而影響出苗。苗期植株幼小、 柔嫩,害螺啃食後,造成葉片孔洞,影響植株的生長,甚至咬斷幼莖,直接造成植株死亡。

防治方法:成螺的抗藥性強,故防治適期應掌握在幼螺期。一般在產卵高峰期後的15-20天為幼螺發生高峰期,也是用藥防治適期。選在芡實播種前進行,播種前先將田間水位降低到2-3釐米,然後每一畝土地選用6%四聚乙醛顆粒劑500克撒施於剛排幹水的潮溼田中進行防治。

(5)斜紋夜蛾

一般在每年的5月下旬至6月初、6 月中下旬芡實田出現為害,7-9月是斜紋夜蛾為害盛期。幼蟲群集葉片啃食葉肉,蠶食葉片造成缺刻,發生嚴重時葉片被吃光。

防治方法:我們可以用楊樹枝、黑光燈、糖醋酒液、性誘劑等誘殺成蟲。我們應該在傍晚前後 進行藥劑防治,可以選用24%甲氧蟲酰肼懸浮劑2000-3000倍液或10%蟲蟎腈懸浮劑1500倍液噴霧防治,每隔10天左右用不同藥劑防治1次,連續防治2-3次。

藥食兩用的“芡實”,掌握人工栽植技術,助力農民創收致富

6、採收

芡實的全身有刺,採收較為困難,一般只收1-2次,採收時間為每年的9月中下旬。採收應該適期,隨產品規格要求而異。芡果成熟的標誌為柔軟、飽滿、紫紅色、光滑無毛、無黏液。如果判斷芡果成熟度有困難,可以在芡果頂部剝出1粒種子進行檢查。芡果採回後,我們就要及時進行加工,加工前必須放在水中保存。芡果全部收完後,立即徹底清除衰老植株和準備種植下茬作物。

藥食兩用的“芡實”,掌握人工栽植技術,助力農民創收致富

農學博士有話說:南方地區水資源豐富,氣候適宜, 十分適合芡實的種植,可以取得不錯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一畝土地可以獲利3500-4000元,比種植傳統水稻具有明顯的經濟效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