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解憂,唯有杜康”,為什麼把杜康作為酒的代名詞呢?

曹操在赤壁大戰前夜,曾經作過一首長詩。詩中說道,“何以解憂,唯有杜康”。藉以感慨人生苦短、唏噓更長夢短,任何事情都需要有一個載體,而曹操此時選擇的載體就是酒。那麼,為什麼不直接說飲酒,而把酒叫做杜康呢?

“何以解憂,唯有杜康”,為什麼把杜康作為酒的代名詞呢?

傳說在黃帝時期,杜康專門負責管理糧食。當時,隨著農耕的發展,糧食每年都獲得大豐收。糧食多了吃不完,只能儲藏在山洞裡,山洞陰暗潮溼,時間一久,糧食全部腐爛了。杜康見狀,開始苦思冥想儲糧的方法。這一天,杜康來到樹林裡散步,發現了幾棵枯死的大樹,只剩下粗大空蕩的樹幹。杜康靈機一動,把糧食全部倒進了乾燥的樹幹裡。大約過了兩年的時間,杜康來到樹林裡查看糧食,他驚奇地發現:儲糧的枯樹前,橫七豎八地躺著一些野豬、山羊和兔子,一動不動,好像死了一樣。他連忙走近看個究竟:原來盛糧的樹幹裂開了幾條縫,由裡向外不斷滲水。看來,這些動物是舔吃了這水才躺倒的。可這究竟是什麼水呢,杜康湊過去一聞,只覺一股清香撲面而來,他不禁嚐了幾口這濃香水,頓覺神清氣爽。經過了風吹雨打,日曬風吹,糧食竟然都變成了清冽可口的“濃香水”。於是,杜康把濃香水帶回家,請大家品嚐。

“何以解憂,唯有杜康”,為什麼把杜康作為酒的代名詞呢?

可是,無論如何,糧食都已經黴變了,事到如今也不能再瞞著黃帝,於是他講這“濃香水”帶過去向黃帝請罪。黃帝聽完杜康的報告,又仔細品嚐了他帶來的味道濃香的水,並沒有責備杜康,命他繼續觀察,仔細琢磨其中的道理。命令倉頡給這種水起了一個名字,這就是我們今天喝的“酒”。就這樣,酒在民間逐漸普及開來,杜康也被人們尊稱為“酒神”。

“何以解憂,唯有杜康”,為什麼把杜康作為酒的代名詞呢?

後世的詩人們往往對酒吟詩,飲酒賞月,漸漸的一些與杜康有關的詩詞也越來越多,例如元好問的《鷓鴣天》“總道忘憂有杜康,酒逢歡處更難忘。”;陸游的《醉賦》“書中友王績,堂上祠杜康”,當然,最有名的還是曹操的那句“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何以解憂,唯有杜康”,為什麼把杜康作為酒的代名詞呢?

與此同時,酒文化也越來越盛行。人們在孤獨的時候會飲上一杯酒“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在情意正濃時飲上一杯酒的,“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現如今,人們對酒文化既有傳承也有發揚與創新,但是,在品嚐酒的清冽的同時不要忘記酒的始祖——杜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