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電影語言分析電影-聲音篇

雖然觀影活動是一場視聽盛宴,但我們還是常常說“看電影”,而不是“聽電影”。儘管人們重“視”輕“聽”,但聲音至少在對白、旁白、音樂以及效果四個方面發揮著重要的功效。


1.對白:20世紀20年代,隨著聲音的誕生,無聲片開始漸漸走向沒落。電影中的對白有多有少,甚至會專門讓主人公沒有對白,比如忻鈺坤導演的《暴裂無聲》就專門讓男主角張保民沒有任何臺詞,以此來加深戲劇效果。但很多喜劇電影的對白則會很多,因為在這類型的電影中,對白成為了喜劇效果的重要輸出方式。此外,還有一些風格化的對白,很多導演都迷戀於操控對白,就像電影剪輯師更傾向於掌控時間和空間。風格化的對白,觀眾可能過段時間才能適應過來。比如王家衛電影中的諸多對白,風格化的對白也形成了獨特的導演風格。

用電影語言分析電影-聲音篇

2.旁白:旁白是畫面外的片中人物角色,對影片的故事情節等方面加以敘述。如果運用得當,旁白能夠巧妙地推進 ,並將那些不太重要的情節一帶而過。一些故事密度大的電影,通常會使用旁白來為故事提速,也可以用旁白來勾連整部電影,比如《血鑽》中就用一個配角的旁白串聯起了整部電影。

用電影語言分析電影-聲音篇

3.音樂:電影中的音樂有專門為電影創作的,也有使用現成音樂的情況。優質的電影音樂能無縫融合到故事當中,這種音樂有自身的藝術生命,也提升了電影的品質。比如在電影《慕尼黑》中由約翰·威廉姆斯創作的音樂就非常具有獨創性,這些音樂幾乎都帶有東方的風味,一些音樂的創作靈感貌似來源於猶太民歌,而另一些則取材於阿拉伯或巴基斯坦的傳統音樂。雖然音樂中混入了充滿激情的鼓聲,但就整體而言,配樂讓人很舒服。能夠形成這種良好效果的主要原因在於作曲家在創作過程中的節制。威廉姆斯因為在《慕尼黑》配樂中的傑出表現獲得了2005年奧斯卡最佳配樂獎。現在很多電影都會直接用現成的音樂,但有些很恰當,有些就很突兀,比如《銀河護衛隊》中大量使用了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歌曲就很貼合主人公的設定,但是《大聖歸來》中使用汪峰《勇敢的心》就很突兀了。

用電影語言分析電影-聲音篇

《銀河護衛隊》勁歌金曲

4.音效:在電影音效上有很多電影都做得很出色,比如《拯救大兵瑞恩》中槍林彈雨撞擊金屬的聲音、《泰坦尼克號》中船體碎裂的聲音等。《泰坦尼克號》的音效師用半金屬、半野獸的聲音混製出了一種奇特的音效,它象徵著鍍金時代的逝去,末日審判的號聲正在吹響。這聲音巨大,能產生迴響,且持續不斷,因此也獲得了奧斯卡最佳音效獎。

用電影語言分析電影-聲音篇

5.混音:在拍攝一個電影場景的時候,通常都只錄一種聲音(一般為對白),其餘的聲音都是在後期製作階段混入的。比如《憤怒的公牛》中拳擊的場面,混音師有意抹去人群的喧鬧聲,同時強化比賽過程中的擊打聲,隨後又混入意大利歌劇《鄉村騎士》的間奏曲,結果形成了一種神秘和昇華的效果。

用電影語言分析電影-聲音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