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隨筆丨和春天有個約會

今天是第42個植樹節,往年這個時候,正是勝日尋芳的好光景。“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在疫情之下,今年則演變為“人面個個窩裡蹲,桃花依舊笑春風”。

昨天,浦東新場鎮一隅,在家“悶”了快兩個月的五年級小學生孫悅恆,第一次走出小區,和媽媽一起揮動鐵鍬,挖坑、栽植、回填、澆水……未解耕織的他第一次學種樹,種下的是一棵銀杏樹苗。“我來之前特地到網上查過,銀杏的花語是堅韌與沉著,所以選擇了它。希望疫情趕緊結束,可以回到學校和小夥伴一起玩;希望能如願以償進入理想中學。”

和往年相比,由於線下種樹活動大幅減少,小孫是少數親手種下小樹的人。更多的人,雖然無緣揮鍬,但選擇了“雲”方式,和大自然“親密接觸”。在上海植物園,人們相約來一場“雲植樹”;往年認養樹木的市民,還可通過“雲看樹”欣賞所認養小樹的“近照”。在貴州,32歲的市民劉順林帶著孩子,通過“e綠黔行 網上植樹”公益項目,選擇在線上捐款,由專業造林隊在線下栽種樹木。在新場鎮這場植樹活動中,少數人線下“北歐式”種樹,更多的人則通過VR全景視頻,在線上點亮心願。

中國人種樹的熱情源遠流長。唐代詩人柳宗元愛好如其“姓”,一上任便大力提倡植樹。宋代文學大家蘇東坡堪稱“種樹狂人”,走到哪種到哪,儘管仕途一路走低、命運多舛,但擋不住他一顆熱愛生活的心:到杭州當官,為後人留下“蘇堤春曉”的桃紅柳綠;謫居黃州,廣種柳、桑、竹、棗、慄;被貶定州,依然不忘種下兩棵槐樹,至今人稱“東坡槐”。

種樹,在中國人的文化詞典裡,早就超出了耕植的本意。在鋼筋水泥的都市裡,人們嚮往“開門見綠”的意境。一場疫情,讓許多人領悟到,“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的簡單快樂,也不是唾手可得的。期待疫情早日散去,相約生機勃勃的春天。

宋寧華/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