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青年導演的處女作,拍成了一箇中年故事《一句頂一萬句》

現在很多影視作品前身都是小說,電影和文學,作為兩種不同的藝術表現形式,它們之間卻也有著天然的聯繫,我國電影史上,由文學作品改編而來的電影占著很重要的位置,戴錦華說過:“電影的文學改編始終是一個令人興味盎然的題目。它間或如一處棧橋,連接起人類一古老、一年輕的敘事藝術。而敘述,作為承載人類記憶、確立人之身份、傳遞社會想象的古老路徑,無疑是人類最古來的文明印痕,文化樣式。”


一個青年導演的處女作,拍成了一箇中年故事《一句頂一萬句》


2016年上映的電影《一句頂一萬句》不知道有沒有人看過,這部電影是根據劉震雲的同名小說改編而成,電影由作者劉震雲本人親自擔任編劇,為的就是幫助青年導演劉雨霖(劉震雲女兒)更好的拍攝,人家都說上陣父子兵,這次父女聯手拍攝,確實吸引了很多觀眾的注意,但是電影拍出之後口碑卻大打折扣。

很多人說女兒並沒有拍出她爹小說的萬分之一好,甚至還有點無趣,並沒有得到劉震雲的真傳,其實電影的格局確實沒有小說那麼大,畢竟短短一個多小時,並不能把小說中很多精彩的部分表達出來。

小說本身


一個青年導演的處女作,拍成了一箇中年故事《一句頂一萬句》


《一句頂一萬句》是劉震雲創作於2009年的長篇小說,先後經過三年的醞釀,作品出版後銷量超過180萬冊,是他迄今為止最成熟、最大氣的一部作品,被譽為中國版《百年孤獨》。

該小說在2011年還獲得了第八屆茅盾文學獎。

其實對於這樣一部家喻戶曉的文學名著來說,想要把它改編成電影並不簡單,小說長達36萬字,分《出延津記》、《回延津記》上下兩部,主要講述了吳摩西為尋找與人私奔的老婆,離開了延津卻在路上失去了愛女巧玲……多年之後,巧玲的兒子牛愛國同樣為尋找與人私奔的老婆回到了延津。


一個青年導演的處女作,拍成了一箇中年故事《一句頂一萬句》


這個故事時間跨度長達百年,出現的人物就有100多個,面對如此龐大的體量,對一般不超過兩個小時的電影來說,單是將小說中的故事講明白就存在很大的困難。

導演劉雨霖也表示:“絕不能把心中所有的故事、人物和情感塞到一個電影裡。”

所以電影《一句頂一萬句》對於原著主要截取了其中面向現在的下半部分進行了改編,這對於新人導演來說相對容易一點,能夠更好的聚焦當下的社會環境,從觀眾的角度來看,也能夠更好的理解電影中的內容。


一個青年導演的處女作,拍成了一箇中年故事《一句頂一萬句》


原著的下部共有10章,電影主要截取了第一章和第六章直至第九章的內容。

從主人公上看,電影主要選取了牛愛國及牛愛香兩姐弟作為主人公,重點講述了他們的情感生活和麵對的困難,其中牛愛國的眾多朋友被壓縮成一位,電影大膽的刪減由牛愛國的友情線串起來的各種事件,為的就是突出牛愛國夫妻間婚變過程。

主題不同


一個青年導演的處女作,拍成了一箇中年故事《一句頂一萬句》


劉震雲的《一句頂一萬句》是通過對小人物的俗世描寫,呈現出傳統中國社會到當代社會的歷史中,中國人的生存史詩,是一部充滿著生命的大悲涼和生存的真荒誕故事。對作品這一深刻主題的視覺化呈現難度很大,就連多次獲得國際性大獎的王全安拍攝的《白鹿原》都遭遇過歷史縱深感消失的質疑。

劉雨霖作為一位青年導演在改編時沒有選擇對原著的正面強攻,不是完全終於原著的視覺呈現,而是選擇了最容易打動人心的對“說得著”的追尋,這是將個體的孤獨放在家庭環境中的書寫,文學作品的電影改編,是藝術上的一次創造,也是一次解構和重述。


一個青年導演的處女作,拍成了一箇中年故事《一句頂一萬句》


百年時光,一個家族的變遷,茫茫中原大地上的芸芸眾生,不甘示弱的個體,無法破解的孤獨,社會中小人物的命運……其實在劉震雲的小說中都有體現,這部涉及了百年中國社會中最普通的人民的信仰、友情、愛情、婚姻的等問題。

也是劉震雲本人對家鄉的理解。


一個青年導演的處女作,拍成了一箇中年故事《一句頂一萬句》


劉震雲出生在河南新鄉延津縣,《一句頂一萬句》的故事背景就設定在延津縣,這是作者的故鄉,也是他最熟悉的地方,觀眾可以通過小說、電影去了解那裡的風物人情、家長裡短,在那片土地上的每一段歌謠、每一個傳說、每一句閒言碎語都是作者劉震雲最初思想與視野形成的基礎,也是為他後來的創作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也許對於每一個人來說,人生最初所生活的地方是最特別的,越眷戀就越懷念、越瞭解就越關切、熱愛著同時也憎恨著,可能試圖逃離,卻又無法斬斷牽絆。

《出延津記》和《回延津記》都描寫了芸芸眾生的日常生活


一個青年導演的處女作,拍成了一箇中年故事《一句頂一萬句》


小說中主要地理空間還是延津縣,一開始就說了幾個地名:楊家莊、馬家莊、孔家莊、竇家莊、裴家莊等,其中裴家莊與楊家莊之間隔著一條黃河,觀眾也可以猜到小說是發生在北方的某個省,那麼延津又是個什麼地方?它具體在哪裡呢?


一個青年導演的處女作,拍成了一箇中年故事《一句頂一萬句》


其實延津是河南省新鄉市的一個普通的縣城,當時延津縣以黃河渡口為界,分東延津和西延津,現在位於河南省北部,黃河北岸,坐落於中原城市群的核心腹地,全縣境內沒有山地,都是平原,只在北部有大量連綿起伏的沙地。

劉震雲就是土生土長的延津人,他的小說常常以故鄉延津作為故事的主要發生地,其實作家與他所處地理環境之間的關係,就是作家的自然視域決定了他不見與不洞見,決定了其作品具有什麼樣的地理性以及什麼樣的山水意象。


一個青年導演的處女作,拍成了一箇中年故事《一句頂一萬句》


所以劉震雲是河南延津人,他的每一部作品基本上都是以河南為背景,不過電影截取的下半部“回延津記”故事主要發生在山西沁源縣,沁源縣因沁源之源而得名,位於山西省長治市西北部,地處太嶽山東麓,東連沁縣,南接屯留、安澤縣,西鄰霍州市、古縣,北靠介休市、平遙縣,縣境內多山地,交通不便,由於地理環境複雜,並沒有通高速公路和鐵路。

而小說將兩個不相干的地方聯繫起來,是通過吳摩西的養女巧玲,巧玲被人販子轉三次手,從河南買到了山西,先是開封人老尤將巧玲從新鄉帶到濟源,後賣給了洛陽人老薩、最後老薩將巧玲帶到了山西賣給了老卞,老卞轉手賣給老曹……


一個青年導演的處女作,拍成了一箇中年故事《一句頂一萬句》


而巧玲被改名為曹青蛾,成年後嫁到了牛家莊,由此,小說的敘述背景才有河南延津轉換到了山西沁源。後半部分雖然叫“回延津記”,看似像是小說的地理背景回到了延津,其實只是曹青蛾和牛愛國尋找“延津”的過程,延津在小說下半部分只是短暫的出現過。

延津和沁源相距200多公里,只因巧玲的被賣而聯繫起來,兩個地方都是不起眼的小縣城,上下兩部的主人公都是籍籍無名的小人物,都在為了生活奔波,就是這樣的故事才會更容易引發觀眾的共鳴,劉震雲的小說用兩個地理空間,即表達了自己對故鄉與之前完全不同的看法,也表達了小人物之間的孤獨與悲壯,作品中人來人往,可是他們都很孤獨,劉震雲可以削弱了在血緣關係和人生境遇中尋找知音的可能性,把希望都投放在虛無的遠方。


一個青年導演的處女作,拍成了一箇中年故事《一句頂一萬句》


沁源和延津都是人物的故鄉,但人物也會拋棄它們去到另一個故鄉

故鄉對於他們和我們的真正含義或許是“此心安處是吾鄉。”

電影能夠精彩,還是得力於小說這片肥沃的土壤,後半部分拍攝出電影的同時,小說的前半部也可以作為續集拍攝,文學作品改編的電影,常常會被拿來與原著相比較,不過一個好的導演,要“從自己的藝術形式的特殊角度來對這段誒加工的現實生活進行考察”,作為一位新人導演,劉雨霖的首部影片將將及格。


一個青年導演的處女作,拍成了一箇中年故事《一句頂一萬句》


劇本是原作者親自改定的,無話可說。

不過電影對普通人精神生活的理解和呈現是當代中國電影少見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