遍地黃花遍地“金”

莫道農家無寶玉,遍地黃花是金針。

早春時節,走進嵐皋縣石門鎮新生村,隨處可見村民戴著口罩,正給一行行、一壟壟黃花除草、施肥。

新生村山高坡陡,土壤貧瘠,全村224戶662人,其中貧困戶111戶327人,貧困率超過40%,貧困面大程度深,幾乎佔了全村一半的比例,屬於典型的高寒山區貧困村。

如何帶領群眾摘掉貧困的帽子,是壓在新生村駐村工作隊隊員心頭沉甸甸的擔子和責任。

要發展經濟,只有在土地合理利用上做文章。工作隊經過多次多地考察,認為黃花具有抗貧瘠、易繁殖、一年栽植多年受益等優勢,且結合該村野生黃花長勢良好,認為發展黃花種植產業既能幫助農戶脫貧致富,後期又利於發展農耕採摘體驗旅遊觀光,於是工作隊統一思想開始發展黃花產業。

“大家都害怕種出來的沒人要,不願種。”“有的還把合作社發的種苗悄悄扔了。”“有的說這花花草草又不能當飯吃。”“我們搞了幾十年的產業,都沒搞出名堂,這次能行嗎?”不配合的,拖後腿的,觀望的,潑涼水的……說起產業落實中的辛酸,新生村駐村工作隊隊員們感觸頗深。

面對村民的顧慮和不配合,為讓群眾敢放手種植,駐村工作隊從黨員、能人入手,優先發展黨員種植大戶、能人種植大戶率先垂範,工作隊分片上門挨家挨戶講效益、算對比賬。一次不行,兩次,兩次不行,就三次……

“我們再不答應種就不好意思了,周鑫書記一天來兩趟,為了讓我們發展產業,他自己也成了黃花種植戶。”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動員,到2019年全村累計種了300餘畝。

為改變新生村過去產業發展分散、技術支持小、農戶銷路得不到保障等不利因素,2016年新生村委會主任錢從清牽頭成立興財黃花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截至2019年底,合作社與69戶農戶簽訂了購銷合同。由合作社免費提供種苗、技術支持,以不低於當年市場保護價格統一收購。這種統一種植、回收,同時合作社以土地流轉、勞務就業、利潤分紅等方式持續帶動農戶增收,這種“旱澇保收”的模式進一步激發了村民發展特色產業的積極性。截至2019年,合作社累計向群眾兌現各類資金20餘萬元。

“去年種的黃花得了葉枯病,收入受到影響,好在合作社按2元的市場保底價收購,我還賣了4000多元。今年開年雖然碰上疫情,但是合作社早早地就給我們開展技術培訓。”餘自軍手裡握著剛領的1300元現金笑呵呵地說道。

像餘自軍一樣來領取管護費和肥料的還有十餘人。與往年不同的是,大家都戴上了口罩分散在村委會活動室外,有序等候。

合作社負責人錢從清告訴筆者:“因為疫情原因,好些群眾打工一時半會兒出去不了,正值春耕時機,我們早早地把管護費發給群眾,就是要穩住大家種植的信心,給大家找個出路。”“自己管理好了自己摘了賣,還有管理費拿,現在大家都支持。”

為發展具有本地特色的富硒黃花產業,2018年石門鎮政府通過招商,引進嵐皋縣盛硒源生態農業發展有限責任公司落戶新生村,建成600餘平方米烘炕加工廠,進行富硒幹黃花成品加工、銷售。

“去年通過幫扶部門、職農超市、蘇陝協作和電商等形式進行產品線上線下銷售,所加工的黃花全部賣完了,消費者反映產品味道好、吃著放心,一來二去就成了老顧客,在今年開春就下了訂單。”新生村第一書記周鑫說道。

如今的新生村已建成集黃花種植、休閒觀光采摘及加工銷售於一體的黃花種植產業園,實現產業帶動脫貧,累計脫貧106戶321人,貧困發生率降至0.91%,下降40個百分點,貧困村實現脫貧摘帽。

目前,新生村黃花產業正在積極申報“三品一標”認證,合作社已完成新增黃花種植80畝,預計產值可達25萬元。(通訊員:張友斌 唐明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