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千歲古村---濃縮中國歷史的“活化石”

“在這個小村莊,你從當代起步,可以途徑清、明、元、宋、唐、隋、南北朝、漢、秦、周、商、二里頭文化、龍山文化,最終止於仰韶文化。俺這個村,6000年曆史不斷代,舉世罕見啊!”


六千歲古村---濃縮中國歷史的“活化石”

漁洋古村落位於安陽市西北22公里處,全村共有3300多口人。西倚太行山,北臨漳河水。這座名不見經傳的華北古村落卻有著驚人的歷史滄桑、全國罕見的發現。整個村子就是一部用文物記載的活生生的中國通史,她記錄6000年不斷代的中華文明史,漁洋村可謂濃縮中國歷史的“活化石”。

在安陽市殷都區安豐鄉漁洋村文化博物館裡,一群遊客正在津津有味地聆聽講解,講解者不是導遊員,他是這個村的第一書記王富印,是安陽市勞動模範、河南省先進工作者。

2002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一支考古隊進入該村進行考古調查,證實該村建於仰韶文化時期,其後歷經龍山文化時代、下七垣時代、夏、商、西周、春秋、戰國、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直到今天,6000年來一直煙火未斷,各個歷史時期的發展、演變,都能在這裡找到實物和印記。該村遺址文化層堆積3米多,面積1萬多平方米。

2004年以來,漁洋古村落被中央電視臺等多家新聞媒體紛紛報道之後,記錄6000年不斷代的中華文明史的漁洋古村落,才為更多的世人所知曉。2006年9月,漁洋村遺址含明清民居建築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列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漁洋村,從名字就可看出,這裡是漁牧之鄉、富庶之地。尤其是歷史的惠顧,凝聚了獨特的文化資源,形成了珍貴的歷史標本和活化石。

然而,肥水沃土,已經隨著萬千氣象飄去久遠,破碎的瓦礫、沉睡的文物,只是塵封的歷史。如何讓漁洋厚重的歷史,重現光彩?如何讓生於斯長於斯的漁洋人,從這片歷史文化的厚土上,走出貧困、生出夢想?這是這座6000年曆史“活化石”村莊,給當代人的新課題。


六千歲古村---濃縮中國歷史的“活化石”

安陽市勞動模範王富印,是安陽職業技術學院思想政治教學部副主任,副教授。2017年10月學院選派漁洋村任駐村第一書記。

王富印到任伊始,就對漁洋村6000年的村落文化產生了濃厚興趣。他積極向“土博士”的考古專家、村民龍振山學習,實地查看歷史遺蹟和村情村貌,學習歷史,多方考證,研究漁洋文化,寫出了30000多字的漁洋村歷史文化資料。

王富印總結了漁洋村六大歷史文化資源:1、以6000年不斷代村落文化為主題的——六千年華夏村落文化;2、以西門豹治理鄴城,興修水利發展經濟,修築的漳渠渠首遺址,提出——西門豹治鄴水利工程;3、以村內存了大量明清建築、民國院落,提出了——九門照明清民俗建築;4、以漁洋村“耕讀家、耕且讀”等門楣文化,以及歷史上漁洋文化名人為基礎,提出了——漁洋村耕讀傳家精神;5、以水經注三戶津的地理文獻記載,彰德八景之漳河晚渡遺址,提出了——三戶津漁洋古渡遺址;6、以漳河谷地的溼地和別緻的漳河奇石為主題,提出了——漳河谷溼地別緻奇石。大家對他的成果豎起了大拇指,人人稱他比漁洋人更懂漁洋,更愛漁洋文化。

龍振山說:“王書記來到漁洋村,在文化上可謂嘔心瀝血,他研究漁洋村的歷史,寫出了5、6萬字的歷史資料。

村裡有一大片錯落有致的明清時代的青磚瓦房。門楣上刻有飽滿遒勁的“致中和”“耕且讀”“持忠恕”“居之安”等字跡。可這門楣有何含義?有哪些來歷?問起村裡的年輕人直搖頭。“不能讓其失傳”,王富印拿起小本子,逐一拜訪村裡年長的老人、查找文獻資料,追根求源:“‘持忠恕’,出自論語,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耕且讀’指的是既學做人,又學謀生……是古代書法家高超然書寫。”一一考證後,王富印為這些門楣製作文化解說牌,漁洋村的國學底蘊熠熠生輝。

對漁洋文化,王富印在安陽市文化大講堂向市民講,在各個單位的文化講堂講、在十九大精神宣講舞臺上講,受聘多個單位道德講堂、文化講堂向職工宣講,在多所學校歷史課題向師生專題宣講,受到廣大市民、職工、學生的熱烈歡迎。他就是漁洋文化的‘推介大使’。”

王富印自籌資金,在村十字路口,樹立6塊漁洋文化宣傳欄,在村內20個歷史文化點安裝了文化宣傳牌,讓遊客系統瞭解漁洋文化,學習各文化點的歷史及意義。他為漁洋文化博物館發起網絡募捐,受贈7000元用於漁洋村愛國主義基地建設。

王富印對漁洋村6000年不斷代村落文化的挖掘、整理、宣傳,漁洋村裡的知名度越來越高,遊客越來越多,每天都有七八撥遊客到博物館參觀。

通過王富印這些宣傳活動,漁洋村6000年的村落史令漁洋村民自豪,讓瞭解漁洋文化的市民、學生光榮而自信,驚歎安陽曆史悠久,中華文化博大。

這種集體榮譽感也激發了貧困人口內在動力,紛紛發展起種植業、手工業、商業等產業形式,努力實現脫貧攻堅目標。

創辦新媒體公眾號“情繫漁洋”,宣傳推介漁洋文化和農產品。讓漁洋村民搭上新時代的快車。

今年四月底,村民段路泉種植桑葚豐收了。王富印同志考慮到桑葚果期短,不易存放,一兩天就會壞掉,瞭解到去年段路泉每天起早搭黑工作20個小時的情況,就利用自己的公眾號,發佈採摘信息,向朋友圈、公益群轉發,短短一天瀏覽量達到1000多人次,形成了採摘、團購、零售相結合的銷售模式,節省了銷售過程中的人力物力,解決了段路泉的困難,增加了家庭收入。段路泉的兒子專門從上海趕回來,對王書記的給予幫助表示感謝。基於對王書記的信任,他決定從上海引入資金,成立公司,流轉150畝土地,擴大生產,利用其父親的生產模式,帶領貧困戶脫貧致富。不久前,韓兆強的150畝果園也通過“情繫漁洋”公眾號進行宣傳,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大棗、葡萄、梨等時令水果有了銷路。韓兆強表示:在駐村工作隊的幫助下,預計今年就能收回投資,明年見到效益,小康路上要做排頭兵!


六千歲古村---濃縮中國歷史的“活化石”

駐村不到一年的時間,王富印配合殷都區委區政府引進重點扶貧項目投資七千萬佔地120畝的納川三農食用菌基地,11月將建成投產,日產杏鮑菇45噸,帶貧務工400人。他配合鄉政府投資110萬興建漁洋村食用菌大棚,還有多個農業種植項目在洽談。為了幫助弱勞動力脫貧致富,引進火柴包裝小車間、調料包裝小車間,每個項目帶貧人口10-15人。

王富印積極工作發揮幫扶單位的扶貧積極性,其中:幫扶企業河南順成集團,捐助資金30萬元,幫助村集體改善基礎設施;安陽職業技術學院捐助扶貧資金10萬元,修繕村室200平方米、修建衛生院廁所一座,為漁洋愛心超市注資1萬元;殷都區檢察院捐贈垃圾車3輛,村室空調兩套,為愛心超市注資1萬元。

為了夯實扶貧基礎,開展產業扶貧,動員村民成立種植、加工、旅遊服務等四個合作社,村民脫貧致富有了帶頭人,小康路上有了經濟組織。為了引導村民進行種植結構調整,他自費2000多元為貧困戶購買油葵種子,安排村集體流轉30畝土地示範種植,為了保證油葵種植戶的穩定收入,幫他們尋找到2萬餘斤葵花油的銷售渠道,老百姓直誇王書記是漁洋村民致富路上的領路人。

漁洋文化志願者團隊郭金慶:隨著文化的挖掘推介,現在來我們村的遊客越來越多,我們十幾個人願意義務服務,給遊客當導遊、解說員。 能給大家介紹我們村,我們很自豪。看,穿行在文化點之間紅色的志願者服裝,成了漁洋村一道特別的文化風景線。”

王富印:“鄉愁就是對故土一草一木的思念。忘記鄉愁,就猶如風箏斷了線。鄉村,有歷史才有生命,有文化才有靈魂。”王富印表示駐村結束,他還會繼續研究、宣傳漁洋文化,讓這個農耕文明史上璀璨的明珠發出燦爛的光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