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了車讓人”出了事是誰的責任?家長需要從小培養兒童交通意識

當孩子會走路後家長們就會開始給寶寶進行各種各樣的教育。帶寶寶外出時保障孩子的安全意識。過馬路就是其中一個問題。如果不給寶寶多做介紹,告訴他怎麼樣過馬路,孩子很難理解。

家長要是在孩子小的時候不較好孩子,將來出事就會後悔莫及。

有一次在路上跟家人逛街時,看到這一現象。一個小學生大概是一二年紀的樣子,跟著朋友一起過馬路。當時還是馬上就要變成紅燈了。小女孩的朋友說,“你走快一點”“馬上就要紅燈了”。

而這位小朋友回答到“我爸媽說了,車讓人,他不敢撞我。”小朋友邊說還越走越慢,小臉滿是驕傲。

“說了車讓人”出了事是誰的責任?家長需要從小培養兒童交通意識

當時在場的人聽到不知道會作何感想,不過,我認為孩子能做出和說出這樣的話語跟行為。最大的責任在於父母。

從孩子的說的話能得知,孩子的父母應該也是一個不遵守交規的人。沒有從小給孩子樹立好的榜樣。我們經常說的話題就是教育,可是一個小學的孩子,正處於身心成長,培養行為習慣最重要的時期。父母卻放任不管。

那怕孩子將來長大,經歷的高考成功考上大學。那在孩子步入社會的時候也會吃很多苦頭。

“說了車讓人”出了事是誰的責任?家長需要從小培養兒童交通意識

就像珍妮·艾裡姆所說,孩子的身上存在缺點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作為孩子人生領路人的父母缺乏正確的家教觀念和教子方法。

還有一個小男孩,在過著一個沒有紅綠燈的馬路。當時公交車剛好停站,擋住了馬路上的視線。小男孩急著過馬路追趕前面的父母。看都不看的衝了出去。這時,馬路上的汽車隨著一聲巨大聲響,撞了小男孩。

汽車的反光鏡碎了,男孩東倒西歪的站起來,司機趕緊下次問他有沒有事。男孩搖搖頭走了。

那麼大聲的一句聲響,怎麼會沒事呢?只是有人身體當時做不出反應,等到回家的時候才發現自己的身體出現了問題。

男孩幸運的是,路上的車並不算多,沒有在他倒地的時候又衝出一輛車來。那樣父母豈不是要心理成受不住從而崩潰?

“說了車讓人”出了事是誰的責任?家長需要從小培養兒童交通意識

父母應該在過馬路的時候拉好自己的孩子,不要覺得都六七歲的孩子可以不用管。同時也需要告訴孩子,在過馬路的時候出現視線盲區時需要停下來看一看有沒有車。在決定過不過馬路。

還有的是車在馬路邊的停車,孩子騎著自行車。車上的人也沒注意到後面有人就打開了車門。將孩子打到在地。這時要是有車過來就危險了。

所以父母要從小告訴自己的孩子注意馬路安全,離路邊的車遠一點,或者在騎車的時候減速慢慢騎。

“說了車讓人”出了事是誰的責任?家長需要從小培養兒童交通意識

那麼培養兒童交通注意著幾件事情。

1. 培養兒童的交通意識需要家長從小給孩子灌輸這種安全思想,帶孩子瞭解各種交通信號的標誌,遵守交通規則,學會看紅綠燈。告誡孩子不要在過馬路時嬉戲玩鬧,不要在過馬路時玩手機。

在過馬路的時候左右都看看在走。家長不要只是在知識上的普及,需要家長也以身作則言傳身教。孩子在小的時候是最喜歡模仿家長的。如果父母自己都不去遵守交通規則,又怎麼能教育孩子呢?

2. 在我國使用兒童座椅僅僅只有5%,兒童座椅就是為了保護兒童的安全而存在的。很多家庭並不知曉安全座椅的重要性。在事故發生時,安全座椅能在孩子受到正面和側面撞擊時提供支撐。可以分散衝擊力。保護好孩子避免受到致命傷害。

“說了車讓人”出了事是誰的責任?家長需要從小培養兒童交通意識

3. 指導孩子正確過馬路,家長應該教育孩子在過馬路時選擇人行道,有天橋或者地下通道的時候選擇走天橋或地下通道。告訴孩子不能在馬路上橫穿。更加不要翻越欄杆。在孩子幼年時期一定要有家長帶著陪同孩子過馬路。

4. 養成良好的乘車習慣,孩子乘車的時候很多,家長需要告訴孩子乘車時要坐穩,不要在車廂裡打鬧,不要將手和頭伸向窗外,在車上時要繫好安全帶。從小養成這些良好的行為習慣。

“說了車讓人”出了事是誰的責任?家長需要從小培養兒童交通意識

5. 注意騎車安全,在孩子騎自行車時就告訴孩子騎車不能帶人,並且保持靠右行駛,不能在機動車道騎車,跟家不要打鬧,單手騎車等。要是在下雨天騎行,最好選擇乘車。

就拿孩子的安全來說,很多交通事故的發生都是父母的一時疏忽,最後釀成悲劇。對孩子的行為習慣進行良好的培養,才能保證孩子安全係數越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