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美麗的金鐘山平流壯寨

幹欄式木樓是壯族的傳統特色建築,隨著時代的進步,群眾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在如今大部分壯族村寨已是混凝土鋼筋樓房的時候,幹欄式建築彷彿已是遙遠的回憶。

在地處桂西北的隆林各族自治縣金鐘山鄉平流村平流屯,仍然保存有完好的傳統幹欄式建築。

平流屯距鄉當地有4公里,地處滇黔桂三省(區)交界處,往西5公里即是國家重點工程天生橋電站水庫,背靠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金鐘山林場。我們一行乘車從縣城出發,經過近5個小時艱難行程到了鄉政府,從鄉府往北直奔平流屯,由於村道崎嶇坑窪,短短4公里竟走了20分鐘。當車子轉過一個大彎,對面山坡上一個掩映在綠樹濃蔭中的山寨映入眼簾,同行的嚮導說:“這就是平流屯”。放眼望去,百餘戶吊角樓依山而建。山腳下是一條蜿蜒小河,清山綠水之間,點綴著一坐坐幹欄式木樓。山寨左面是大片梯田,群眾正在牽牛耙田、插秧,好一派田園風光,整個山寨在藍天白雲的映襯下顯得格外美麗。影友們紛紛掏出相機一陣猛拍,生怕遺漏一個迷人的畫面。

進到寨中,只見寨中的房屋都是用一人合抱大的木頭做成屋柱,在柱上2米高處搭上木樑,樑上鋪成上下2層木板,形成了梁下底層養牲畜,中間一層住人,頂上一層儲藏糧食的“三層樓”結構。據說這是因為山區雨水多,溼氣大,林中蛇、獸出沒,這幹欄式建築可防潮散熱,抵禦野獸,可別小看這“三層樓”結構,它可是當地壯族群眾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重要成就。平流屯的幹欄式木樓另一個特點是它的屋頂結構,屋簷傾度大,便於排雨防曬。屋頂兩端還各有一個A型小屋簷,它起到通風、採光的作用,利於儲藏在頂層的糧食保持乾燥,木樓在外觀上也顯得更加古樸、美觀。

寨中老人告訴我們,平流屯共有99戶349人,都是壯族,屬南盤江流域的青衣壯。當地群眾至今仍保留紡紗織布的傳統,身上穿的傳統服裝、床上用的床單被套都是自己紡織染制而成。他們的衣褲及頭巾均由藍靛染制,顏色與那坡的黑衣壯相似,但衣領及袖口處鏽有青色或藍色花紋,並在領口別有2個分別由十餘個小銀球串成的銀球做裝飾,工藝十分精湛。

平流屯的山歌在當地也是小有名氣的,當地的山歌也叫 “排歌”,排歌是生活在南盤江兩岸壯族、布依族群眾特有的山歌。排歌內容豐富多彩,歌聲優美動聽,曲調文雅,因多以“顛羅顛羅那”起唱,所以在當地壯族群眾也排歌稱為“顛羅顛羅那”。每到“三月三”,平流屯的男女青年們就聚集在吊角樓的長廊上,互訴衷情,優美動聽的山歌飄蕩在山寨中。

由於平流屯地處偏遠,交通不便,尚不為外界所知。自2005年中央電視臺和2007年廣西電視臺先後到平流屯進行拍攝後,陸續有攝影師和專家學者前來採風考察。筆者還了解到,隆林各族自治縣人民政府為了保護好平流屯這個仍然保存完好的傳統幹欄式建築群,根據本縣制定的《關於認真做好民族生態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工作的規定》,已經把平流屯列為民族生態文化保護點加以保護,平流屯的傳統幹欄式建築象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金鐘山上。(信息來源:廣西隆林網;通訊員:林斌)

探訪美麗的金鐘山平流壯寨

遠眺平流壯寨。

探訪美麗的金鐘山平流壯寨

點綴在綠蔭中的杆欄式木樓。


探訪美麗的金鐘山平流壯寨

壯族婦女在木樓裡織布。


探訪美麗的金鐘山平流壯寨

木樓裡的壯族人家。

探訪美麗的金鐘山平流壯寨

男女青年在木樓的長廊裡對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