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線學習會是未來學習的主流方式嗎?

眾所周知,疫情之下,無論中小學,還是大學,都推出了“停課不停教、停課不停學”的在線教育,當全中國所有的在校生都湧向在線教育的時候,在線教育的春天翩然而至。

那麼,全中國有多少學生呢?

根據教育部發布的《2018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2018年,全國共有各級各類學校51.88萬所,各級各類學歷教育在校生2.76億人,專任教師1672.85萬人。

其中全國共有義務教育階段學校21.38萬所,招生3469.89萬人,在校生1.50億人,專任教師973.09萬人。小學在校生10339.25萬人,初中在校生4652.59萬人,高中在校學生3934.67萬人,中等職業教育在校生1555.26萬人。(至於所有小學、初中、高中在校生總和超出義務教育階段總的在校生人數,應該是各階段畢業生重複統計的原因)。

在線學習會是未來學習的主流方式嗎?

▲小學在校生和淨入學率

在線學習會是未來學習的主流方式嗎?

▲初中階段在校生和毛入學率

在線學習會是未來學習的主流方式嗎?

▲高中階段在校生和毛入學率

在線學習會是未來學習的主流方式嗎?

▲中等職業教育學生情況

全國共有普通高等學校2663所(含獨立學院265所),其中,本科院校1245所,高職(專科)院校1418所;全國各類高等教育在學總規模達到3833萬人。

在線學習會是未來學習的主流方式嗎?

▲高等教育在學規模和毛入學率

在學研究生273.13萬人,其中,在學博士生38.95萬人,在學碩士生234.17萬人。普通本專科在校生2831.03萬人,

在線學習會是未來學習的主流方式嗎?

▲普通本專科學生情況

以2018年各級各類學歷教育在校生2.76億人為對照,估計目前全國各級各類學歷教育在校生應該在2.8億左右。目前幾乎全部都被關在了家裡,其中的絕大部分,都被逼上了“在線教育”。一場涉及近3億人的新的教育革命就這麼發生了。更別說很多已經不上學的人,被憋在家裡,沒事了也上網學習一些技能型或通識性的在線教育課程,

這樣說來,被疫情趕上在線教育的學習者恐怕得有好幾個億。

在互聯網領域,把來到某個網站的訪客稱為“流量”。在移動互聯網時代,使用或瀏覽某個APP的用戶,就是這個APP的流量。每個APP就像一個臨近乾涸的大湖,被稱為“流量”的用戶就像流進這個大湖的河水,只有大量的河水注入,這個大湖才能水草豐美魚蝦成群生機盎然,沒有流量注入,大湖只能乾涸。而沒有流量的互聯網產品(APP)最終只有死路一條。

移動互聯網經過近10年的發展,到如今人口紅利基本上已經挖掘完畢,也就是說沒有多少新增人口了,能上網的人基本都在網上了,互聯網人口進入了存量時代。沒有了增量用戶,而互聯網產品卻越來越多,於是各公司對互聯網存量用戶的爭奪越來越激烈。換句話說,就是流量越來越貴,通俗說,就是拉一個新用戶讓其使用某款互聯網產品(APP)的成本越來越高。

這種獲客成本有多高呢?以拼多多為例,2016 年其新增用戶的獲取成本為 10 元/人,2017 年為17 元/人,2018 年急劇攀升到 102 元/人,2018年第四季度獲客成本高達143 元/人。而拼多多因為是採取社交裂變的方式獲客的,其獲客成本幾乎是所有電商公司中最低的,其他電商公司的獲客成本更高,京東2016 年獲客成本為142 元/人,2017年為226 元/人; 唯品會2016 年獲客成本為185 元/人,2017年為516 元/人。這些老牌電商近兩年的獲客成本有多高呢?根據《新京報網》2019年6月13日發佈的文章《電商獲客新變局:成本3年增10倍,博弈拼購與新零售》所述,根據財報測算,2018年,京東的獲客成本達到了1503元。

在線學習會是未來學習的主流方式嗎?

在線學習會是未來學習的主流方式嗎?

此圖片來自新京報網文章《電商獲客新變局……》

這些數據有些打架,但至少說明一點,在互聯網用戶進入存量時代的當下,每個互聯網產品的獲客成本越來越高,甚至已經高到天際了。

那麼,在線教育的獲客成本有多高呢?

2019年9月10日36氪發佈的《2019在線教育半年報告:線上獲客成本高企,直播+錄播能否實現盈利突圍?》一文中說,教育學習企業獲客成本居高不下,2019年第一季度,線上+線下模式的好未來、新東方,獲客成本分別是249元/人、202元/人,但是,純線上的尚德機構、51Talk,獲客成本分別高達4970元/人、821元/人,巨大的成本、激烈燒錢競爭,導致在線教育很難搭建出盈利模式

在線學習會是未來學習的主流方式嗎?

本圖來自36氪文章《2019在線教育半年報告……》

筆者自己的微信公眾號在2019年發佈了一些在線教育企業的廣告,個人的感覺是,在線教育的獲客成本也已經高到天際了。

處於燒錢拉新殘酷競爭中的在線教育,在2020年的這個年初,突然發現有近3億學生被突如其來的疫情趕進了在線教育的領地。在線教育的這份因禍得福價值幾何呢?知名教育機構新東方集團旗下的東方優播 CEO 朱宇說:“此次流量相當於替互聯網教育機構省了近千億元的推廣費,各大機構轉型在線小班的時間也將由 3 年時間縮短為 1 年。”也就是說,當前的疫情和“停課不停學”的政策驅趕入場的在線教育學員,如果讓在線教育機構在正常情況下掏錢把他們拉過來,恐怕需要花費將近1000億元的推廣費,並且要耗時幾年。

一場因禍得福的機緣巧合,讓在線教育既省了錢,又省了時間,在線教育就這樣進入了春天,一場教育教學領域的學習革命就這樣突如其來地發生了。

在線教育作為一種新的學習方式,雖然20多年前就有了,可是其發展不太順利,因為很多家長不信任,大部分家長只相信現場教學,對這個教育領域的革命性產品從內心是排斥的,當然也就不會掏錢給孩子報名。可是現在處於疫情封閉期,不但學生在家,家長也在家,學生被強制著在線學習,家長也在旁邊緊盯著,感受著這個教育新產品,這給了千千萬萬家長重新認識在線教育的機會,這種對家長的影響和教育是正常情況下企業花錢拉新根本做不到的。

實話實說,在線教育的課程質量是非常優秀的,甚至大部分在線課程都比現場教學質量更高。為什麼呢?我們國家有1672.85萬專任教師,這麼多的老師,其教學水平是參差不齊的,這當中有很多水平很差態度還很糟糕的教師,現場教學中,學生必須聽這些不合格的老師在臺上瞎咧咧,沒得選擇。

在線學習會是未來學習的主流方式嗎?

但在線教育不一樣,比如國家重點打造的免費課程慕課(MOOC),全國最優秀的那些大學裡一些非常優秀的老師精心準備課程,錄製好,技術處理好,然後放在免費平臺上供全國學生自由選學。就跟淘寶購物一樣,只有質量過硬顧客信任的產品,人氣才高。這些平臺上被眾學子們挑選品鑑,最後脫穎而出的課程絕對萬里挑一,那些人氣很高的課程大部分都好過學生在現場教學中聽到的課程。

這個時代,一個學生如果高考沒考好,沒能進入一個好大學,或者雖然在好大學,但是某門課程沒碰到一個好老師,這都不大要緊,只要你願意學習,你就可以選學國內甚至國際最牛逼的大學裡最優秀老師的課程,他們精心打造的課程就在諸多慕課(MOOC)平臺裡放著,而且是免費的,你只要動動手指頭就能跟學。

好大學的慕課(MOOC)課程有多優良呢?我曾受邀觀摩過幾所大學的慕課錄製過程,印象最深刻的是國防科技大學的《大學英語(口語)》國家精品課程。為了錄製慕課課程,國防科大專門裝修了一個專業錄影教室,聘請了專業錄製團隊,而授課老師更是百裡挑一。比如彭天笑副教授,是國家教學成果獎獲得者,在全國和全軍的英語教學比賽中獲獎無數,而且因為其純正的美式英語和地道獨特的發音,是多個英語國考省考聽力考試的主播老師。

這樣的老師,其個人的專業教學能力在全國已經萬里挑一了,為了錄製好這門慕課課程,學校還專門組織了以資深教授領銜的教研團隊,十多個專業老師為這門慕課的教材研發和課程設計嘔心瀝血,傾全力支持臺前的主講老師,只為讓大家共同打造的慕課課程能更優秀。這樣高質量的課程,有幾個線下的老師在課堂教學中能達到?越是優秀的學校,在慕課的打造上越是捨得投入,因為慕課代表著學校的軟實力和影響力,在全國聽本校慕課的學生越多,就代表自己的學校越牛。(國防科技大學英語口語課程可在“中學大學MOOC”網站www.icourse163.org觀摩)。

這樣優秀的教學資源,在以前,大部分學生並不關注,一方面是因為中國大學生的學習慾望並不強烈,另一方面是本校課堂教學佔用了學生的時間精力。現在所有學生都上網學習了,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吳巖近日也在新聞發佈會上公開給各學校和學生推薦慕課(MOOC),他指出,近幾年教育部精心組織、精心培育、精心遴選了很多好老師的好課程,這些課是有質量保障的。這些課程形式多樣,有理論課,有虛擬仿真實驗課等,內容覆蓋了本科的所有12個學科門類和專科高職的18個專業大類。此次教育部推出了22個線上課程平臺的2.4萬門課程,馬上還會推出更多,這些課程都是免費給所

學校的所有學生開放的。

所以教育部強調:“特別不提倡、不鼓勵、不希望、不建議各高校在疫情期間要求每一位老師都要製作直播課”。其言下之意是已經上線的慕課應該比老師倉促間直播的課程更優良,建議學生聽慕課。吳巖司長把教育部主導各高校致力推動的這項“慕課(MOOC)”項目稱為“教育教學領域的一場學習革命”。

高等教育已經有了這麼豐富優質的教育資源,而K12領域,如新東方、好未來一類的教育巨頭在在校教育領域都深耕多年,已經彙集了大量的優秀教學資源,此外,各個身懷絕技的老師也紛紛在以個體的形式嘗試在線教育,想要把自己獨到的知識技能在網絡上傳播出去。

可以說,在線教育的資源已經很豐富很優秀了,在線教育缺的就是個機緣,缺一個爆發的點。現在,在疫情和政策的加持下,這個爆發的點有了,未來,中國的教育教學領域恐怕得面臨鉅變了。


這個變化會有多快呢?我們可以參考一下過去17年我國零售業的鉅變。

眾所周知,2003年上半年的非典也跟今天一樣,大家行動受限,上街購物不方便。本來在中關村租著櫃檯賣光碟等電子產品的劉強東被逼無奈,開始了網上銷售的試水,後來京東商城誕生了。馬雲創立的淘寶網同樣是2003年非典肆虐的時候誕生的。誰會想到,2003年的一場非典疫情,短短几個月,只是短期內影響了社會大眾的生活自由而已,卻助推電子商務業態走上了快車道, 並在之後的17年裡深深地改變了中國社會的方方面面。

現在,中國人可以驕傲地說,中國是全世界電子商務和在線支付最發達的國家,而圍繞著電子商務和在線支付等互聯網商業模式和技術,中國在多領域迅速彎道超車,成為了引領全世界互聯網產業的兩極之一,幾乎可以和美國平起平坐了。

一場影響每個人生活的社會危機會帶來人們行為的改變,而民眾行為的改變就會催生新的商業模式,如果新的商業模式足夠先進,就會推動社會的進步。

危機,危機,“危”中有“機”,老祖宗誠不我欺也!

那麼這次呢?“危”中會給我們帶來怎樣的“機”?

別的不說,在線教育肯定會迎來發展機遇,因為這場危機帶來了民眾學習行為的改變,教育和啟發了民眾對在線教育的接受。消費者行為習慣對互聯網行業的盛衰起著決定性作用,在線教育發展的這20多年,不缺別的,就缺一場理念上的啟發和教育。這次有了。


那麼,在線教育促進中國教育發展的障礙是什麼呢?

是政策,是學校,是老師。

在線教育的發展會不會有前些年電子商務的發展這麼迅速,決定權不在在線教育本身,而在國家的教育制度。或許,在線教育的發展不會有電子商務那麼快,因為電子商務的發展完全是自由的,完全是經營者和消費者之間的事,管理者持開放態度,市場自由推動了電子商務的興盛。

但教育幾乎是被政府完全管制著的,教育的政策、教育的資源幾乎都在政府手上,就算這次民眾受到了在線教育的啟發,有了民間的需求,但政策如果跟不上,在線教育也很難如電商一樣迅速發展。

但我們國家需要在線教育。國家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城鄉發展不均衡,窮人和富人的教育機會不平等,城市和農村的教育現狀差距太大,好大學和爛大學之間的差距太大。所有這些教育差距和教育不公平都可以通過在線教育進行一定程度的彌補,可以說,在線教育是短期內縮小教育不公平的最好捷徑。

想想看,北上廣深最好的小學和初中的課程,可以通過網絡讓偏遠農村的孩子們看到學到,TOP級大學的課程可以通過網絡讓爛大學的學生和社會青年看到學到,這對國家的發展是有好處的,對所有青年的成才,對全社會人力資源素質的提升都會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

2019年,有幾所一線城市的中學師資招聘信息在全網引起軒然大波,一所是深圳中學,一共招聘28名教師,其中有15人為清華北大的碩士博士,其餘的都是國內外著名大學的碩士博士。

在線學習會是未來學習的主流方式嗎?

另一所是深圳南山外國語學校的招聘名單,也是清一色的清華北大碩博。

在線學習會是未來學習的主流方式嗎?

而北京的中學,如人大附中,早在2016年就因招聘的老師是清一色清華北大人大等超級大學的碩博而名噪一時。現在火遍全網的高中數學、物理老師李永樂,就是人大附中的,他是北京大學雙學士,清華大學碩士,2009年碩士畢業就應聘到人大附中做中學老師了,如今李老師的網課視頻往往引來幾百萬人在線圍觀。

再反觀廣大貧窮地區的農村,中小學就算留住中專大專畢業的青年做老師,因為條件太差,老師們往往也是人在心不在。城鄉學校師資的巨大差距不但短期內無法解決,長期也無法解決,這根本就沒有辦法解決。但牽上一根網線,連上大屏幕,用在線教育的方式卻可以輕鬆消除這種教育資源的不公平。可以說,在線教育是促進當前教育公平最快最好的方式,教育主管當局一定要大力推進。

當然阻力也大,畢竟全國有1672.85萬的專任教師,老師也得吃飯,學生都上在線課程了,名師通過網絡一呼百應一統江湖了,讓數量龐大的一般老師幹嘛去呢?尤其是高等教育,學生已經不需要老師的陪伴和監督了,如果他們都去學名師的網課去了,還有普通老師什麼事呢?所以,這才是教育改革的深水區。大部分學校大部分老師對網課是拒絕的,原因恐怕也在這裡。

但,在線教育能夠讓優質教育資源被更多學生共享,能更深程度地促進教育公平,能更大範圍地提升全社會人力資源素質,這份對國家和人民的好處,應該被更多重視。教育是為學生服務的,不是為老師服務的,絕不能因為學校和老師的原因,而讓在線教育對全社會的益處打折。

作為一名從教十多年的老教師,看到這種社會變革的趨勢,著急之餘也不得不摩拳擦掌。與其懼怕,不如奮起參與。

好在我有些在線教育的經驗。從2007年初開始到2014年上半年,七年多的時間,我自己找人做了個網站,租了個服務器,買了帶寬,把自己主講的報關員、報檢員、單證員等國貿類資格證培訓課程錄製好,放在網上,公開向全國銷售。七年多時間,一個人錄製了接近2000節課程,每節課至少45分鐘,合計講過的網課超過1500小時,編著出版同步輔導書5本。

憑著我對考試的深刻理解和對考點的精準抓取,再加上高超的講課水平,我的網課在全國非常出名,網課的綜合影響力至少全國前三吧,因為我的輔導書有出版社的數據可查,客觀公正,連續四年,全國第一;而我的報關員網課,三分之一的免費下載部分,最高時一年有15萬次的下載和瀏覽量,這在最高時全國僅有50多萬人報名的考試中,恐怕也無出其右了。

2013年開始簡政放權,各行業的資格證被大量削減,我在線輔導的資格證一夜之間被取締,雖然一些證件從強制性變成了行業協會的水平考試,但我無意再做,盤子太小了,也煩了。

從2014年下半年到現在,我邊思謀著該乾點什麼,邊堅持寫文章,五年間我折騰了很多事,也寫了三百多篇文章。漸漸地,我公眾號文章的整體調性和我的粉絲們提示我:堅持偏文學性的短文寫作,並把自己寫作的方法告訴別人,對我,是個好方向。

以前我不知道自己寫作的水平到底如何,但是隨著公眾4篇10萬+熱文和兩篇全網閱讀幾千萬的文章的出現,尤其是公眾號兩篇文章分別被《光明日報》和國務院內參登載,多篇文章在多個新媒體平臺的獲獎也紛至沓來後,我意識到,在寫作上,我是萬里挑一的,我有資格有能力給孩子們講講怎麼寫作。

於是我再次開通了在線課程網校,準備專注於中學生作文寫作的輔導。最近兩年,我耗費了大量的時間專注研究高考作文和中考作文的寫作,備課編書,完全沉浸於這一符合自己興趣和特長的事業當中來了。目前已經錄製了部分課程,課程全免費向所有人開放,歡迎家長和孩子們去公z號“在作文裡成長”品鑑。

人至中年時,我在迷茫中走過了漫漫長路,耗費了幾年時間,我終於想清楚了,我應該做自己喜歡且有價值的事情,用自己的天賦和特長來幫助孩子們提升寫作能力,並在提升寫作能力的過程中幫助孩子們成長,幫助他們客觀平和地認識這個世界,幫助他們形成良好的三觀。尤其是,希望能幫助到農村孩子,能讓他們放下手機,重拾對學習的興趣和對前途的信仰。

十來年前,目標群體最高只有五十萬的在線教育項目,我都能做得那麼好;現在,做自己擅長的事,目標群體接近九千萬,我不相信會做不好。

人生沒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數。


推薦作者更多文章

1. 一個西北五線小城的城鄉風貌

2. 父母和兒女,也是一段淺淺的緣分

3. 城市讓生活更美好,那農村呢?

4. 農村孩子到底要不要上“爛大學”

5. 農產品電商到底該怎麼做?

6. 大部分底層孩子對自己的困境毫無感知

7. 農村孩子啊,你知道現在城市孩子讀書有多用功嗎?

8. 《美國工廠》觀後感:我想到了農民工春節回家的那張車票

9. 農民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