藕遇 城市漸漸甦醒,農戶陳廷中田裡的9畝蓮藕,終於可以上市了

藕遇 城市漸漸甦醒,農戶陳廷中田裡的9畝蓮藕,終於可以上市了

陳廷中將採摘的藕拉上岸邊。


藕遇 城市漸漸甦醒,農戶陳廷中田裡的9畝蓮藕,終於可以上市了

陳廷中介紹種藕、採藕的艱辛過程。


藕,是重慶人餐桌上常見的一道食材,炒、燉、蒸、煮、拌、滷,它是百搭的美味。這兩天,城市漸漸甦醒,街邊的商店開業了,理髮店裡客人川流不息,農貿市場也有了“人氣兒”。聽說可以出門了,陳廷中趕緊忙活了起來,被疫情耽擱了一個多月,自家藕田裡的藕再不挖出來賣就會砸在手裡……

“這個尖尖是藕芽,看到藕芽的時候下面就會有藕,而且不是一個,一般都是一‘窩’。”3月11日中午,重慶市璧山區大興鎮均田村1組,陳廷中穿好了橡膠服,給抽水機灌好柴油,下到了院口的池塘裡,開始挖藕。

池塘邊堆滿了乾枯的荷葉和蓮蓬,池塘裡的水在抽水機的高壓噴衝下,變得渾濁不堪,唯有漂浮在水面上的蓮藕白淨中透著一絲黃嫩。他挖得匆忙,而且高興,匆忙的是挖好後要趁著新鮮送去城裡賣掉,高興的是現在藕的價格很好,收益看得見。

陳廷中的動作很麻利,他通過藕尖和一隻手的摸索確定好藕所在的位置之後,彎著腰用抽水機的高壓水流沖走周圍的泥土,順著藕長的方向邊摸邊衝,有時候一根藕要弄上五六分鐘,一個下午他一個人要挖出300多斤。挖藕的活很累,人要彎著腰撅在泥塘裡,慢慢摸索著挖,挖上一會就要直起腰來歇一歇,橡膠服不透氣,挖得久了腿腳是冰涼的,但上身會捂出汗來。

池塘中,池塘裡淤泥鬆軟,加上看不清的“坑坑窪窪”,記者一腳深一腳淺地走著,幾次差點摔倒。按陳廷中的傳授,探手進入水下之後,便摸到了小小藕尖下連著的一節藕,沒有水槍的支援,根本無法拔出,挖了一會便覺得腰痠背痛。

拖著盛藕的塑料盒,將漂浮在水面的藕收集起來拖上岸。上岸後,陳廷中把兩箱子剛剛挖出的藕丟到一個很大的塑料桶裡洗去泥巴。

“拉出去賣的話,一般我會洗上兩遍,這樣比較好看。”陳廷中將細長的藕根和藕芽摘掉,放在一旁,只留下圓滾滾的藕身。

“藕根和藕尖要留著,豬喜歡吃。”陳廷中說,家裡養的十頭母豬喜歡吃藕,這些“邊角料”和賣剩下的藕都可以給它們吃,不僅健康,而且節省飼料。

陳廷中以前在工地上做焊接,20幾年東奔西跑,母親去世後,他選擇了回鄉。2017年回來後,他租用地方蓋起了豬圈,清理修葺了院口的水塘,種上了蓮藕。今年是蓮藕第一次收成,9畝產量不算太多,但也算是不錯。

陳廷中是個灑脫隨意的人,跟老婆離婚後他陪著父親也過慣了隨意的生活。

他去農貿市場賣藕的時候也是比較隨意,別人要賣6塊錢一斤,他就把最好的賣5塊,其他的三四塊錢一斤都行,加上都是新挖出來的藕,看著新鮮,特別受大家喜歡。

“反正都是自己家種的,差不多就行了,而且現在藕的價格很好,要是把這一畝田裡的藕都挖出來也能賣上不少錢了。”陳廷中算到,他家這一畝藕田裡,差不多能挖出2000多斤,一畝就能賣上將近一萬塊。

但這段時間,陳廷中還是非常著急,自家的藕如果再不挖出來賣,等到四月,藕“上了水”,就會煮不爛、口感差,不僅品相不好賣不上價,還會爛在地裡。

本來年前就可以挖出來賣,可是年前賣豬和家裡母豬產仔的事情讓他一直忙得停不下來,就打算年後再說,年後卻又受到了疫情影響不能出門,所以一直被耽擱到現在。

這幾天,疫情逐漸平穩,各大農貿市場又重新有了“人氣兒”,他每天都會下到藕田裡挖上一陣,再帶到璧山農貿市場或是大學城去售賣。

他鼓著勁,不怕辛苦,就怕自家的好藕爛在地裡。

豬,是2017年回來時養的,當時通過獸醫站的醫生買回來6只小母豬,後來淘汰了2只剩下4只,再後來陳廷中又在豬仔中陸續留下了6只,現在共有10只。

現在豬仔行情更好,一隻能賣1200塊錢。這段時間他家母豬雖然下了兩抱豬仔,但要買還是基本靠“搶”。

他餵豬也喂得簡單,就是麥麩、玉米麵和糠混合在一起當做飼料,也會弄些藕來給豬吃,就這樣,豬也長得粗壯健康。去年,他家6只母豬生了80多個豬仔,他賣掉了30多隻,擴建了豬圈,剩下的都養成了肥豬。

去年底,大興鎮屠宰場派車過來拉走了30幾隻肥豬,除去原本就很高的收購價格,每一隻豬,還能領到100塊錢的“定向”補貼。第二天,陳廷中的卡上多了12萬,他高興得合不攏嘴。剩下的肥豬也都被屠戶們拉走。

母豬一年能生兩窩豬仔,一窩平均有15個左右,十隻母豬一年就能生下300個小豬仔,光是賣小豬仔就能賺上一筆。下個月把藕挖完,在留下一批種苗灑進藕塘,年底還能收穫一番。

陳廷中掰著指頭計算,他不僅要保住今年的收成,還要努力超過去年。他說,今年的目標是能賺20萬,然後打算找個大點的地方,建一個“種養農場”,一邊種藕,一邊養豬。

記者手記

下田挖藕,是我這個北方人從未有過的新鮮體驗。但挖藕、餵豬,就是農戶陳廷中每日的工作,他是個樸實的璧山農民,也是中國千千萬萬個普通勞動者中的一員。在疫情期間,他們聽從號召足不出戶,疫情平穩後,他們抓緊時間,帶著新鮮的蔬菜、水果和肉類,送進城裡,送上餐桌。

現在,大家又可以在農貿市場和街頭巷尾買到更為豐富和新鮮的食材,這一點悄然的改變,和理髮店的開業、街邊商鋪的開業一樣,告訴著我們疫情終將過去,城市正在醒來。同時也提醒人們,更應珍視來之不易的“普通”生活。

重慶晨報·上游新聞記者 宋劍 錢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