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海良:小篆為古文字畫上句號,隸書則是今文字的發端

如果說小篆為古文字畫上一個句號的話,那麼,隸書則是今文字的發端。儘管,小篆作為秦朝的官方書體,但秦朝短祚,享國十五年便亡。

陳海良:小篆為古文字畫上句號,隸書則是今文字的發端

《巍峨蕭散》聯-139x25cmx2

入漢以來,漢皇帝雖在思想上較為包容“秦制”,但秦小篆受到“漢人”因痛恨亡秦暴政而排斥也不可避免,《史籀篇》與大篆被重新採用就是重要的史實;另一方面,隸書的逐漸盛行,大大沖擊了小篆,除西漢初有一些皇帝的策書及臣屬上書之類用小篆外,幾乎被隸書所掩蓋。

其實,秦小篆的失落主要是其線條光潔,結構整齊,裝飾意味較濃,有著很強的工藝性,並不實用,它僅在官方文書及交往中傳遞,而低層的官吏、百姓則選取了更為實用的書體——隸書。

陳海良:小篆為古文字畫上句號,隸書則是今文字的發端

《杜甫詩》67cmx338cm紙本水墨

隸書之名源於漢。

《說文序》載:“是時秦燒滅經書,滌除舊典,大發吏卒,興戍役,官獄職務繁,初有隸書,以趣約易,而古文由此絕矣。”《漢書·藝文志》載:“是時始造隸書矣,起於官獄多事,苟趨省易。施之於徒隸也。”

陳海良:小篆為古文字畫上句號,隸書則是今文字的發端

《文心雕龍·通變》

衛恆《四體書勢》亦載:“秦既用篆,奏事繁多,篆字難成,即令隸人佐書,曰隸字。”後人也喜歡把隸書的創制者附會在程邈一個人身上。

但無論如何,隸書是由低層的“吏卒”經大量的使用而漸成規模的,長期流行在“下等人”之間,如此“隸書”之命名似有一種鄙視意味。

陳海良:小篆為古文字畫上句號,隸書則是今文字的發端

《以石門銘意》

作者:陳海良,江蘇常州人,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書法院創作部主任,博士研究生導師,國展評委

師從尉天池、馬士達等教授(中國唯一楷、行、草書全國一等獎獲得者)當代行草創作代表人物

想了解更多陳海良相關諮詢,及陳海良書法鑑賞收藏,請在後臺留下聯繫方式,我們將有專業人員與您聯繫!


分享到:


相關文章: